摘 要: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時下,青少年學生不愛勞動、不會勞動等問題,日益引起全社會的關注。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勞動教育課程日益引起教育部門的重視。通過安排勞動教育課程,不僅可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態度,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還能夠使他們懂得珍惜勞動成果,從而減輕父母的壓力。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勞動教育可以推動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最終促進學生健康發展。文章簡述了當前小學教學家庭作業與勞動教育融合的意義,并結合具體的實踐與探索,提出在小學教學中融合勞動教育的建議和意見。
關鍵詞:小學教育;家庭作業;勞動素養;體教融合
一、? 引言
教育的目的是通過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來培養其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幫助其養成良好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最終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美國教育家杜威曾經說過:“教育即生活。”在小學教育中,如何讓課程設置真正進入學生的實際生活中,這既是一個大的課題,更是一個新的課題。
隨著新課程改革全面推進和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人們對小學課程的綜合性、實踐性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這就要求廣大教師不僅要掌握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也需要利用家庭作業,融合各科知識和勞動知識,加強對學生的勞動教育。其實,也正是由于勞動教育增強了各門課程與學生經驗的聯系,才使課程真正回歸學生的生活。綜合實踐活動正是在這種理念下誕生的以學生的經驗與生活為核心的課程,它順應了課程改革的整體走勢,體現了我國課程改革的現實需要。為此,廣大教師要在勞動教育的過程中,積極開拓教學思路,不斷創新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勞動中能夠充分運用課堂所學的學科知識,結合生活進行學習和勞動,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最終達到學習能力和勞動素養相互協調、共同提升的目的。
二、 加強家庭作業與勞動教育融合的意義
(一)讓學生體會到父母的辛勞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因種種原因,多數學生對父母的工作和生活情況了解很少,也有不少學生根本就不愿深入了解父母的狀況。這不僅會拉大學生與家長的代溝,更不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觀念的失落和引導的不足,最終會導致丟失家庭教育這一勞動教育最重要的陣地。
既然問題已經存在,就得正確對待,恰當處理。對此,學校要積極開展勞動課通識教育,通過正確引導來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和社會勞動教育的缺失,要結合家務勞動的特點,激發學生的勞動興趣,引導學生形成愛勞動、能勞動的習慣。教師在布置家庭作業的時候,可以適當地選擇一些學生力所能及的事情和任務去完成,比如清理家庭衛生、清洗自己的衣物等。這樣做的目的,既尊重了學生的意愿,也給了他們選擇的權利。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通過這些事務得到鍛煉,不僅拓展了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還提高了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學生在幫父母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動的過程中,能更加切身地體會到父母的辛勞和堅持的不易,從而對其產生激勵作用。
(二)讓學生養成自律的習慣
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一個人的成功,固然有諸多因素,但毫無疑問,能夠自我控制是一個人具有良好習慣的重要指標。一個不能自律的人,就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思維、支配自己的行為,從而滋生懶惰、消極、貪婪、逃避等缺點。
加強家庭作業與勞動教育的融合可以讓學生養成自律的習慣,明白自己是家庭的一分子,努力為家庭做出自己的貢獻。因此,鼓勵學生參與家庭的勞動,根據家庭的需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幫助父母減輕壓力。
(三)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凡事總是由小至大、由弱至強、由不懂到精通的。一個不愿掃一屋的人,就想著手辦大事,必然會忽視初始的環節和原始的積累。只有讓學生分清楚應該先掃地還是先灑水,抑或是先擦桌子還是先拖地板,這樣他才會知道哪些事應該馬上解決,哪些事可以暫緩,甚至放棄。勞動教育的目的正是通過對人、社會和自然的有機整合,將理論知識融入生活實踐,進而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作為社會的一員,讓學生力所能及地參與社會的生產勞動,既是幫助他們適應當前的生存,更是為了滿足他們今后的發展。為此,在寒暑假和周末期間,教師要鼓勵學生根據其年齡和體力狀況,結合社會的需要,自行制訂節假日期間的勞動實踐計劃,使勞動課程不流于形式。此外,學校更應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要讓學生明白社會實踐對個人、家庭及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充分運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不斷提高勞動效率,逐步增強社會責任感。
(四)讓學生學會做事的方法
誰都知道,勞動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沒有勞動,就不會有創造,更不會有社會的進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就是說,干任何事情,方法很重要。因此,為了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先得讓他們掌握必備的勞動技能。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學生得到‘六大解放’,即解放孩子的頭腦、眼睛、雙手、嘴巴、空間、時間。”通過家庭作業與勞動教育的融合教育,不僅可以讓學生在勞動的過程中掌握必備的生活技能,例如掃地、拖地、燒飯等,還能夠讓學生在勞動的過程中,充分調動自身器官的全部功能,收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效果。當然,在勞動的過程中,既有個人身體協調的成分,但更多的還有不同個體之間的相互協調、相互配合等問題。就這一意義而言,勞動的過程既是一個實踐自己所學知識的檢驗室,更是一個日后獨立生活和健康發展的試金石。
三、 小學數學家庭作業與勞動教育的融合路徑
(一)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
勞動是歡樂和美好之源,一個有才能的人總是能夠在工作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學生可以在課堂中獲得一些基礎勞動的知識與技能,但其勞動的精神品質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培養。當前,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家長普遍過于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對學生的勞動教育缺乏重視,從而忽視了學生勞動習慣的養成。另外,學生學業負擔比較重,缺乏勞動實踐,這也在客觀上影響了勞動教育的效果,為此將家庭作業與勞動教育相互融合就顯得非常必要。
在具體的實踐中,教師可讓學生思考在勞動過程中是否運用過數學知識,并制訂周末勞動項目表,按計劃執行,每周新學一項勞動本領,由家長指導,讓孩子每周有收獲,并寫下感悟,在實踐中勞動,在勞動中體悟勞動的幸福。例如,學生在掃地的過程中,計算房間的面積,進而判斷自己的掃地效率。從這一事例可以看出,學生會利用自己的現有知識,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已知信息,以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開放地去發現、探究、再創造,通過現象看本質,關聯數學信息,逐步建構認知意義,積累“分析問題的經驗”。對問題進行分析后,學生會試圖解決問題,并根據條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些方法有的是學生已經具備的,有的是學生不具備的,但是學生會根據具體問題創新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通過實踐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從而內化勞動教育,培養勞動習慣和質量。
(二)鍛煉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教育的形式雖然各種各樣,但其最終目的都是讓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并且通過自己的努力,為社會的進步做出一定的貢獻。作為研究數量、結構等概念的一門學科,小學數學除了要讓學生掌握數量變化的普遍規律外,還承擔著讓學生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責任。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適當地滲透勞動教育,不僅能讓學生提前適應社會生產生活,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不斷提高綜合能力和素養。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數學“看圖分類”時,教師在家庭作業中布置有關“整理房間”的習題時,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環境,提出整理房間的要求,并組織討論會,讓大家共同探討怎么來整理房間,如何才能做到有條不紊。這樣,借助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大家會在玩中學、在學中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其實,對小學生來說,“整理房間”并不陌生,只是他們對“物品分類”并不清楚。由于分類標準的概念尚未建立,因而在歸類時容易出現錯誤。為此,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觀察書本案例,讓學生明白“看圖分類”的重要性,然后在完成家庭作業時讓他們借鑒書本中的分類方法,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學用一致。
(三)提高學生的理財能力
小學階段,由于小學生的年齡小、閱歷淺,因此小學數學偏重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為此,教學的重點在于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借助感性的認識來提高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在實際教學中,大量的“數學運算”正好為提高學生的理財能力提供了實踐的機會。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六年級上冊數學“百分數”的知識時,教師可以通過布置家庭作業的方式來鞏固教學成果。例如,讓學生回家觀察周邊超市的折扣活動,運用數學百分數的知識,計算了解超市物品折扣的力度。通過對比多家超市的折扣,為家長挑選出最優惠的超市。或是通過小學生跳蚤市場,利用百分比知識,為每一件出售的商品計算出折扣,加快物品出售的速度。通過這種理論結合實際的有益探索,不僅能夠幫助學生迅速掌握課堂所學的數學知識,而且能夠借助其積極參與的社會實踐活動,進一步激發其學習的興趣。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這種主動的換位思考和積極探索,讓學生在不經意間轉換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從而為其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引導學生感悟勞動的魅力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自古以來,國人都以勤勞著稱,正是因為具備了這一傳統美德,才讓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主動地探索家庭作業與勞動教育的融合途徑,要在教學思維和教學方式上大膽創新。只有讓學生切實感受勞動的魅力,真正體會“勞動創造美”的含義,才能使學生從被動介入轉為主動參與。例如,在小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數學“基礎圖形”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更加直觀地認識長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基本圖形,在布置家庭作業時,教師可以在講授了基本圖形各自的特征之后,再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課本中的圖形元素。通過讓學生從“地磚、地板、窗簾、書本”等生活物品中找到不同的圖形,理解這些圖形各自的不同和作用,強化學生對課本概念的理解。值得一提的是,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夠拉近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距離,也能夠讓學生通過家庭作業進一步體驗并感悟勞動的魅力。
四、 結語
勞動教育需要學校和家庭一起努力,這樣才能達成勞動教育的目標。將家庭作業與勞動教育相互融合,既能提升學生勞動教育效果,也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勞動的重要性。學生在完成家庭勞動作業的過程中會更好地理解父母,明白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也能培養學生尊重勞動、崇尚勞動的態度,養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增加學生對家庭的責任和擔當意識。
參考文獻:
[1]秦紅.中小學思政課教學與勞動教育融合開展的路徑思考[J].現代教學,2019(10):44-47.
[2]于興業,張迪,李德麗.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深度融合[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8(2):65-69,85.
[3]夏惠卿.淺談小學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融合路徑[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20(7):237.
作者簡介:袁寶權,甘肅省平涼市,甘肅省靜寧縣城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