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燕霞
摘要:根據《幼兒園工作規程》精神,讓孩子感知、體驗傳統節日熱烈、喜慶、歡樂等濃濃的節日氣氛,初步了解健康的民俗習慣及社會規范,培養孩子積極、健康的情感和人際交往能力,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讓教師、家長都來了解和關心我們的社會,改革當今教育現狀,繼承與發揚中華民俗傳統美德,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更好地推進幼兒素質啟蒙教育。于是,課題組嘗試利用傳統民俗節日設計活動方案,整合家鄉本土特色教育資源。通過節日環境熏陶、節日藝術活動、節日親子活動等對幼兒進行節日教育,讓其初步了解我國傳統民俗節日。幼兒園會充分利用家長資源,收集家里的廢舊物品,制作親子手工、來到教室進行環創等等。讓孩子們和家長參與到幼兒園的環創中,提高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增進親子之間的情感,讓孩子們親身體會到節日的氣氛中去。節日活動通過家長的參與,萌發幼兒敬老、友愛、勤勞、善良等健康情感與品德,培養幼兒對傳統節日文化藝術的興趣及對藝術的感知、理解、表現乃至創造,使幼兒的認知、情感、行為互為促進,共同提高。
關鍵詞:節日活動?家園共育?策略研究
一、節日活動開展的重要性
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其形成與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天象、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涵蓋了哲學、人文、歷史、天文等方面的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淀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二、節日活動中家園共育的策略
(一)家園共育從環創開始
《綱要》還指出:“幼兒園要積極創造條件,讓家長認同、支持、參與幼兒園課程的開發和實施。要充分利用家庭、社區及周邊環境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每次節日活動的開展離不開環境的熏陶,幼兒園會充分利用家長資源,收集家里的廢舊物品,制作親子手工、來到教室進行環創等等。讓孩子們和家長參與到幼兒園的環創中,提高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增進親子之間的情感,讓孩子們親身體會到節日的氣氛中去。
(二)家園共育在互動中深化
《3——6歲兒童發展指南》指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家長要善于發現和了解孩子的獨特性,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用孩子的優勢帶動其他方面的發展。在“踏青節”全園開展了“快樂出行?感受春天”的親子徒步活動。在這次活動中不但讓孩子拓展了視野、增強體質、家長和孩子增進了感情。在老師的帶領下家長、孩子們愉快的做游戲,“鉆山洞”“蜈蚣競走”“大小腳”等等讓家長、孩子們其樂融融。游戲結束,家長、孩子們互相分享食物。最后還開展學做雷鋒活動——清理韓愈公園的垃圾,家長帶領孩子用夾子、筷子等清理公園的垃圾,并用塑料袋裝好,投放到垃圾桶里面。軒軒、浩浩、珊珊、雯雯則幾個人小朋友分工合作,一個人拿夾子、一個人拿筷子、一個人拿垃圾袋、一個人尋找垃圾相對較多的地方。這時候聽見雯雯興奮地說:“你們過來,這里有好多樹葉,我用手撿。”浩浩走過來說:“雯雯,你是女孩子,我的夾子給你,不要把手弄傷了。”雯雯高興的說:“謝謝浩浩,我們輪流夾。”幾位小朋友互相合作,一下子就把一大堆樹葉清理干凈了。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我們組織大班級的孩子開展了“快樂春耕?播種希望”的活動。由家長自發組織的春耕車隊搭載老師、小朋友一行三十多人,驅車來到離縣城十幾公里的地方進行種花生的活動。很多小朋友和家長都是第一次接觸農活,到達目的地可興奮啦!農家阿姨開心地給孩子們講解示范翻地、點放花生種子的方法,老師、家長和幼兒們認真地聆聽。學習完之后孩子和爸爸媽媽合作點放花生種子,然后蓋上泥土。家長在旁邊引導孩子需要放幾顆花生種子、花生種子之間要有間隔。孩子們可認真啦!這時候,浩浩小朋友挖到了一條大蚯蚓,連忙叫來小伙伴們:“大家快來看呀!好大的一條蚯蚓啊!”四五個小朋友圍了上去,好像小蛇啊、蚯蚓在幫忙翻土……這時候,瑩瑩說:“我要把蚯蚓帶回家,幫家里的花園松土。”于是她叫來爸爸幫忙,把盒子裝上泥土,把蚯蚓放在里面帶回家了。體驗春耕活動結束后,大家一起分享自帶的食物,分享這次春耕的體會,一位女孩子情不自禁的說:“老師,我覺得今天好幸福啊!”家長們也紛紛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都覺得開展這樣的活動真的好處多多,小朋友們即認識了花生的種法又感知了大家庭的快樂和大地來了次最親蜜的接觸,希望這樣的機會能夠常有。
(三)家園共育在雙向互動
幼兒園節日活動的開展,親子活動在感受節日所表達的團圓、親情、和諧的過程中,家長參與的親子活動是無可代替的環節。元宵節我們邀請家長參與做湯圓、端午節邀請家長參與包粽子、三八婦女節邀請女家長來園,開展“我為親人洗洗腳”的感恩活動。
在幼兒園開展的節日活動中,家庭節日活動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因為那種輕松愉快、無拘無束的家庭氛圍是幼兒園所不能給予的。例如中秋節是我國一個隆重的團圓日子,賞月、吃月餅、團圓等。為了能讓幼兒感受更濃郁的中秋氣氛,我們在節日前都會對家長進行相應的指導,使家長能有意識帶領孩子參加節日的準備過程與活動過程,并和孩子一起發揮各自的想象與創造,選擇不同的廢舊材料制作花燈。
只有把幼兒園節日活動和家庭節日活動有機結合、相互補充,使家園合作成為一種雙向互動的活動,才能讓幼兒擁有更加完整而全面的體驗。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樣一個極具細微的任務。”民間節日活動更需要幼兒園與家庭、社會的有機結合。作為教師,我們必須整合各方資源,形成教學合力,讓幼兒在豐富多彩的節日活動中、在多渠道的參與下,增強對民間節日文化的了解與感受,讓民間節日文化深深地扎根于幼兒的心田,并一直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