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方音樂史》是一門學習西方音樂發展的研究型課程,是高等師范院校本科及研究生階段的一門重要課程。西方音樂是西方文化精神的有機組成部分,與整體社會文化進程緊密相連,其本身就具有動態、多元和開放的架構。在當今全新而多元的文化語境中,作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和心得,對西方音樂史教學進行了多元教學理念的探索。
【關鍵詞】西方音樂史;多元文化教育;后現代音樂教育
【中圖分類號】J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22-080-03
【本文著錄格式】馬淑偉. 高師《西方音樂史》的多元教學理念探索[J].中國民族博覽,2021,11(22):80-82.
伴隨著二十一世紀政治、經濟、文化的全球化浪潮的推進,世界多元文化的格局已然形成。對于教育而言,多元的音樂教育也勢不可擋地成為當今音樂教育的主要潮流。在世界多元音樂文化教育的背景下,我國音樂教育也在不斷地順應時代的發展而體現出嶄新的特征和理念。《西方音樂史》課程作為本科教育的一門重要的必修課程,也應該把握時代脈搏,更新教學理念。
《西方音樂史》是一門學習西方音樂發展的研究型課程,是高等師范院校本科及研究生階段的一門重要課程。該課程是學生了解和掌握西方音樂發展脈絡及不同時期的代表音樂家、音樂作品、音樂流派、重大音樂事件等方面知識的重要途徑。《西方音樂史》課程在國內各大音樂院校和綜合院校都經歷了豐富的發展過程,在教學層次、教學結構和教學規范方面積累了大量的教學研究經驗。在此基礎上,當今全新而多元的文化語境要求西方音樂史教學在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上都進行調整以應對巨大的沖擊和挑戰。
在《西方音樂史》課程的發展和改革過程中專家學者們對課程的教學與理念進行了思考。蔡良玉闡述了西方音樂史教學中的中西比較教學理念①。逸兵通過對西方音樂各個歷史時期“文化現場”因素的分析,引發對西方音樂史教學理念的重新審視和思考②。汪洋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能三個層面提出了西方音樂史教學的優化途徑③。朱寧寧和楊九華闡述了后現代教育理念對西方音樂史教學的啟示④,給新時期教改要求的音樂教育工作者以參考和借鑒。葉松榮以“問題意識”對網絡背景下西方音樂史課堂教學范式進行了探討,呼吁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的轉型⑤。
專家學者們的研究啟發作者對《西方音樂史》課程教學進行多元教學理念的探索。多元教學理念引導的《西方音樂史》課程表現為專題化、學術化和跨學科化,教學組織方式更加多樣開放,更加注重批判思維的訓練,同時社團組織和音樂社會活動也是西方音樂史理論教學的實踐支撐。
一、發展研討課形式
首先《西方音樂史》課程采用專題化的研討課形式,根據授課教師的專業興趣而定,涉及到音樂研究的各個方面。指導教師選定一些主題,比如“德國音樂中有沒有非西方音樂文化?”“伯恩斯坦的《西區故事》講述了種族壓迫的故事?”等議題,或者學生也可以自己擬定主題,整個過程都體現了學生的主動參與。這種上課形式還表現出音樂史教學中的“問題意識”,以專題化的課程展開教學。比如“理解調性音樂”、“古典音樂可以改變生活嗎?”等不同的專題,使得這門課程成了“問題史”和“專題史”,學生可以了解西方音樂歷史上都產生了什么思想,經歷了怎么樣的變化和發展,應該怎樣去看待這些問題,這種“問題意識”成為教學的核心。
《西方音樂史》的課堂教學融入多元教學理念,結合當下教學意識,除了注重集思廣益的研討課形式以外,還應在如下方面有所思考。發展專題化的課程安排、研究型講座和以課題為主的主題講座等多樣化的課程形式。引導學生從人性和生活的角度認知音樂和思考音樂,提倡一種音樂存在的態度,發展理論來自于實踐并運用于實踐的教學之路。在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音樂社團和活動中將學術化、批判性的西方音樂史課程在藝術實踐中更好地結合起來。除了課堂交流以外,經常和學生開展一些輕松愉快的讀書會、主題聚會或者沙龍活動,營造豐富的文化交流和藝術學習的機會。這種聚會不僅氣氛輕松、生活氣息濃郁,也不乏藝術性和學術性。也可以考慮午間音樂會的形式,舉辦涵蓋各個時期、風格和藝術的音樂會和表演豐富西方音樂史的課堂。
二、拓展語境空間
西方音樂史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而之前的教學多局限在音樂本身的發展層面中,與文化以及社會生活的聯系較少。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形成與啟蒙主義運動思潮息息相關,而浪漫主義音樂也源于這個時期文學、戲劇、繪畫等藝術的推動。因此在教學中應當融入文化,讓學生全方位地理解每一個時期的藝術風格。
在西方音樂的早期發展中許多音樂家也是教會人士,如中世紀的僧侶音樂家規多、女性宗教音樂作曲家希爾德加德、新藝術音樂家維特里等。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音樂的教學過程中,比如講授帕萊斯特利納的復調無伴奏合唱風格時,教師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音樂與基督宗教文化之間的關系,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莊嚴明凈的音樂風格。
音樂和美術作為藝術類學科存在著許多聯系。從藝術發展來看,在各個歷史時期,音樂和美術的發展都緊密相聯。巴羅克音樂與當時的造型藝術之間存在著一些相似的特征。德彪西印象主義音樂的朦朧、飄逸、空幻和幽靜受到了馬奈、莫奈的印象主義繪畫的啟發。韋伯恩創作了《五首管弦樂曲》,他的獨特風格影響了音樂上的點描派,這個名詞就借自十九世紀末繪畫上的點彩派。教師在西方音樂史的教學中關注音樂和美術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通融和相得益彰,將抽象的聽覺認知轉化為形象的視覺體驗,學生在“通感”和“聯覺”的心理活動中可以更好地理解藝術作品,讓西方音樂史的“史”課活起來。
西方音樂史課堂中可以輔助一些音像材料,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們對音樂作品的理解,也可以使史實更加生動。這些音像材料可以是音樂家的傳記電影,比如解讀貝多芬的《不朽真情》、描述舒曼的《春天交響曲》以及講述肖邦的《一曲難忘》等。還可以是對音樂史內容支撐更好的紀錄片、音樂家的采訪等材料。講到這些作曲家時,介紹學生課后觀看,學生可以更加形象地了解作曲家,感悟作曲家音樂創作的魅力。
三、融通邊界
多元音樂教育中的交流和對話,表現在音樂學各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西方音樂學研究對于跨學科性質的歷史-民族音樂學的學術探討也應吸納到音樂史的教學中,將學術研究所提出的學科之間融通邊界的思想付諸于教學實踐。
在西方音樂史教學實踐中適當地引入民族音樂學的方法和視角,體現了跨學科的教學特色和新穎內涵。在過去人們認為音樂史和民族音樂是兩個完全不同甚至是互為矛盾的學科。然而隨著發展,這兩者逐漸顯露出交叉和互融⑥。西方音樂史教材之一的《簡明牛津音樂史》就在音樂史中涉及了非歐音樂的研究⑦。布克胡爾德修訂的《西方音樂史》也在二十世紀音樂、流行音樂等領域進行了擴展⑧。這些學術成果都啟發著音樂史論課的教學實踐。
根據當今的理論探討,在教學實踐上應對當今的學術傾向予以響應,對傳統的西方音樂史教學范疇進行拓展。西方音樂史不應該僅僅以藝術音樂為主要對象,還應該關注西方的民間音樂、流行音樂和爵士樂,音樂史不僅僅是精英的、宏觀的歷史,還是民眾的、微觀的、自下而上的多元化的歷史。課堂中可以將民間音樂元素融入教學,講授民族主義音樂時著重強調民族主義作曲家對本民族音樂語言和表現形式的探索和汲取。講授肖邦、李斯特等作曲家的時候啟發學生思考作曲家對民間音樂素材的吸收和處理。流行音樂元素也可以融入課堂教學,有些流行歌曲根據藝術音樂的主旋律改編而來,在音樂史的課堂中可以將這些流行歌曲引入課堂,從而拉近藝術音樂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另外,在課程中突出對當代音樂、音樂人、音樂事件、音樂文化足夠的關注,將民族音樂學“關注當下”的方法融入課堂。
西方音樂史的主體內容不僅是音樂的作品文本、作曲家、時代風格的理解,還可以融入民族音樂學“田野采風”的方法。引導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鼓勵學生參加社團活動。這些實踐方式使得學生借助“田野”進一步增加西方音樂史課堂內容的體驗。
四、多元教學方式
運用多媒體技術制作教學課件,把文字、圖片、音響、視頻、動畫等多種素材融為一體,拓展教學資源和空間,與實際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相結合,學生能夠多層次、全方位地學習音樂史知識,激發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教學目的。比如在講授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時,對文藝復興時期最有影響力的思想潮流人文主義在文學、建筑、繪畫等領域的體現向學生們作比較深入、詳細的介紹。繪畫部分使用課件展示意大利藝術大師達·芬奇的畫作《蒙娜麗莎》,引導學生通過人文主義思想觀察達·芬奇作品塑造的人性情感的表現,將這種表現與文藝復興音樂相聯系。文學部分采用意大利詩人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詩《羅拉的微笑》,學生通過詩歌中所表達的愛情,感受人文主義的細膩文雅。這些都生動地展示了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背景,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藝復興時期音樂的風格特征。多媒體教學課件的運用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對西方音樂史的學習興趣。
西方音樂史教學需要使用大量的音響資料來對應音樂史的內容。西方音樂發展的歷史就是由一首首的音樂作品聯結而成的。無論是作為文明起源的古代希臘和羅馬音樂、理論和實踐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的中世紀音樂、追求人文主義精神的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還是宏偉的巴羅克時期的音樂、啟蒙時代的古典主義音樂、注重情感表現的浪漫主義時期音樂以及多元創新的二十世紀音樂。如果沒有具體的音樂作品音響提供給學生聆聽,學生是無法感受西方音樂在各個歷史時期的音樂創作風格的。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應設法搜集盡量豐富的作品音響,選取具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播放給學生欣賞,音樂欣賞與多媒體課件相結合。還可以將音樂作品音響發布到西方音樂史課程的網絡教學系統,學生可以課后在線學習欣賞。
書寫是課程教學中運用得最為廣泛的教學手段之一,它包括課堂和課后的作業練習等。書寫對學生起到鞏固知識,提高分析、寫作能力的作用。例如在完成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學習之后,學生可以在對貝多芬創作階段的綜述中更好地掌握貝多芬的創作特征,學生還可以結合音樂作品闡述貝多芬的創作思想。這既能加深學生對重點內容的理解,也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西方音樂史教學應當融合課堂講授、微課教學和云課堂教學,探索課堂教學和網絡教學的整合教學模式。西方音樂史課程也可以體現教學與表演實踐的結合。在西方音樂史的教學中,將演唱、演奏等音樂表演形式貫穿于課堂教學的不同環節,發展更加豐富立體的西方音樂史的學習空間。
五、結 語
音樂教育多元化理念引入西方音樂史教學的思考和實踐,對高等師范院校的西方音樂史教學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西方音樂史教學理念和形式內容的多元化探索中,注重發展研討課形式、拓展語境空間和融入跨學科視角,從而突破學科壁壘尋求視界融合。教學理念和形式內容的變化、發展和更新,為西方音樂史的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注釋:
① 蔡良玉. 對西方音樂史教學中的中西比較視野的思考[J]. 人民音樂,2006年1月,第70-73頁。
② 逸兵. 作為“文化現場”的西方音樂——對西方音樂史教學的一點思考[J]. 藝術百家,2006年7月,第147-149頁。
③ 汪洋. 高師西方音樂史教學的優化途徑[J]. 中國音樂,2007年7月,第96-98頁。
④ 朱寧寧、楊九華. 后現代教育理念對西方音樂史教學的啟示[J].人民音樂,2010年1月,第66-69頁。
⑤ 葉松榮. 問題意識:對網絡化背景下西方音樂史課程教學范式的探討[J]. 音樂研究,2013年5月,第31-37、57頁。
⑥ 吳新偉. 論西方音樂史學人類學化的發展傾向及研究方法——兼及中國人研究西方音樂的幾個問題[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天籟),2009年12月,第21-31、43頁。
⑦ 杰拉爾德·亞伯拉罕著. 顧犇譯. 錢仁康、楊燕迪校訂. 簡明牛津音樂史[M]. 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對該書的介紹和評析請參見楊燕迪. 高屋建瓴與明察秋毫——《簡明牛津音樂史》中譯本前言[J]. 音樂愛好者. 1999年6月,第27-29頁。
⑧ 參見J.Peter Burkholder,Donald Jay Grout, Claude V. Palisca. A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W. W. Norton & Company. 2019. 對該書第七版的具體介紹和評述可參見董蓉. “大歷史”概念下的敘事:再談新版《西方音樂史》及其歷史寫作[J]. 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8年6月,第195-200頁。該書第八版可參見閆旭. 格勞特《西方音樂史》第八版個案研究[D]. 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5月。
作者簡介:馬淑偉,江蘇徐州人,漢族,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師,主要從事專業為音樂學,研究方向為西方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