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讓學生提升仿寫水平的方法:循序漸進開展梯度教學、攻克薄弱環節開展專項仿寫、對照提升開展仿評教學。
【關鍵詞】小學語文 寫作教學 仿寫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1-0112-02
模仿是人類的生物學特性,也是人類學習過程中一種非常明顯的特征。而在學習寫作的過程中,仿寫是必須經歷的階段。朱熹曾言:“作文作詩,多是模仿前人而作,蓋學之既久,自然純熟。”仿寫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打通閱讀與寫作之間的障礙,較好地分解寫作學習的難度、消除畏難心理,讓學生借助仿寫練習快速過渡到寫作訓練,從而提升寫作能力,培養寫作興趣,最終平穩過渡到獨立寫作階段。那么,如何提升學生的仿寫能力呢?筆者結合多年的作文教學經驗提出以下三條策略,望拋磚引玉,為仿寫教學提供參考。
一、循序漸進開展梯度教學
文字是一種高度抽象的表達形式,完成一篇作文不僅需要做好諸如文章形式、結構上的準備,還需要安排好具體的事例、觀點、論據,這樣一篇作文才能有條有理、有血有肉。按照語文課標的要求,學生進入三年級后開始進行書面表達訓練,之前僅要求寫話之類的口語表達訓練。從口語表達到書面表達需要一定的過渡,而在過渡時期開展有梯度的仿寫訓練,引導學生通過仿照合適的素材進行有梯度的仿寫,能幫助學生“快速上道”,在仿寫中逐步提升語言文字理解能力,強化表達能力,最終通過一定的練習達到朱熹所說“自然純熟”的水平。
具體而言,仿寫的梯度可按照“點仿、句仿、段仿、篇仿、意仿、神仿”的層次設置,讓學生從對單一詞語仿寫的“點仿”逐漸拓展為對句子、段落、篇章的仿寫。當學生上升到“神仿”的高度,其作品的最終呈現就與創作一篇新的文章沒有兩樣了。
例如,統編語文教材在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習作“猜猜他是誰”)正式安排寫作訓練。教材編寫者在編撰時也充分考慮到該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以形象思維為主),以游戲的方式為載體,讓學生觀察身邊的同學,進而開展寫作訓練。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摹仿課文給出的現成例子。如:“他特別愛笑,一個小笑話就能讓他笑個不停……”按照仿寫的模板:“他特別愛? ? ,? ? ? 就能讓他? ? ?”造句。此時先不著急讓學生完成筆頭作業,而是沿襲之前的口語訓練方式,先請幾名學生站起來做一個“猜猜他是誰”的游戲,按照例句進行口頭講述。再請其他學生猜他們所敘述的同學是誰。游戲結束后再讓所有的學生動筆寫一寫。通過這樣的游戲開展仿寫訓練,不僅活躍了氣氛、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還通過之前熟悉的口語訓練模式,平滑地過渡到筆頭描述的階段,分解了寫作的難度。
隨著教學的推進,進入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習作練習階段,要求學生嘗試寫一個身邊的人,并寫出他的特點。仿寫訓練就可以往前更進一步,進行“段仿、篇仿”的訓練。筆者指導學生利用本單元的課文《剃頭大師》《我不能失信》等,模仿作者是如何通過一件小事體現所寫人物特點的,然后在結構上引導學生明白作者如何安排起承轉合為敘事、寫人服務。接著進行點撥:除了進行正面的描寫,作者有沒有從其他的角度來間接地描寫主人公的特點,分別是哪幾個側面?當學生想明白了例文的結構布局特點,了解通過敘事描寫人物的方法,參透正側面描寫的作用,就可以要求學生按照仿例的行文結構來仿寫一篇關于身邊有特點的人的作文。當學生吃透了課文之后,教師還可以更進一步,推薦風格迥異的名家名篇讓學生自由選擇喜歡的風格作為仿例,如老舍的《宗月大師》、徐志摩《泰戈爾》、李森祥《臺階》等,以拓寬學生的眼界,讓他們在模仿的過程中受到大師的人文滋養,從感性到理性感受語言大師的深厚文字功底。學生在閱讀輸入的同時進行寫作輸出,對文章的結構和內容都進行了模仿。學生亦能在仿寫的過程中字斟句酌地吃透原文,掌握模仿的要點,初步了解文章結構布局的重要意義,進而悟出寫作規律,提升寫作技能。同時,學生所選擇的是自己感興趣的文章,在興趣的引領下開展仿寫訓練,將大大激活學習主觀能動性,更加高效地提升仿寫水平。
二、攻克薄弱環節進行專項仿寫
學生在初學寫作階段只是進行亦步亦趨的、碎片化的模仿,對某一類型的寫作熟練度仍不足,脫離了仿寫的模板就無法開始寫作。為了攻克薄弱環節,教師宜開展專項仿寫訓練,以更加高效地為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服務。
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學習能力非常強,筆者抓住學生這一特征以專題仿寫進行強化,有針對性地提升學生對某一類型文體的寫作熟練度,通過“動動筆頭”集中訓練,結合教師及時的點評與梳理,讓學生寫作能力短時間內實現較大的提升。
以筆者的教學安排為例,一般在每個學期期末前35天左右安排專題仿寫訓練。此時已經臨近期末復習階段,教師首先引導學生簡單梳理本學期所學課文,借助“翻轉課堂”分門別類地歸納本學期都學了哪些寫人、記敘、議論、說明、抒情的文章。此舉不僅可以帶領學生梳理本學期知識點,還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完成對本課知識的探究。緊接著依照學生歸納出的分類項目制訂仿寫訓練計劃,有計劃地開展專項訓練,著重補齊寫作中的短板。
在這個過程中,筆者發現,所任教的班級對于寫人、議論類的文章完成度普遍較高,而對于一些需要想象力的作文,如統編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故事新編”就顯得有些無所適從。于是,就針對這一部分開展專題訓練,除了選擇第八單元的課文進行仿寫,還從諸如《中國古代神話故事》《伊索寓言》等課外讀物中精選出一些幻想較為瑰麗的篇章,安排專題仿寫訓練,讓學生經過短時間的訓練,高效內化“想象力類型”的文章。不少學生在仿寫訓練的過程中受到了故事的啟發,想象力得到了激發。有的學生“下筆如有神”,交出了飽含童真而又充滿瑰麗想象的優秀作文。最后,筆者把其中一些優秀作文張貼到學校的“優秀作文板報”上,同時鼓勵學生拿這些習作去投稿。
但開展專項訓練的同時也應注意時間安排的問題。寫作訓練既需要完整大塊的時間作為保障,也需要穿插短小精悍的碎片化寫作訓練,因為長時間的專項訓練容易增添學生的疲勞度,給學生造成心理壓力,尤其是作文成績不甚良好的學生更容易產生畏懼與逃避的心理。教師在平時學完每一課之后抽出三五分鐘,針對課文中一些句子、段落開展有針對的仿寫訓練,能有效分解訓練難度、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的同時,保證足量的寫作訓練,實現作文水平穩步提升。
三、對照提升開展仿評教學
隨著2011年版語文課標的實施、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越來越得到尊重。在仿寫訓練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構建教師導、學生學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仿寫訓練中。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通過仿評訓練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仿評,就是讓學生模仿教師評價的方式來評價自己的或者他人的習作,再結合小組學習、合作學習等手段,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寫作積極性。
實施仿評策略,首先要求教師明確本環節是為了讓學生對照他人的文章,審視自己寫作中的問題,在對比之中找異同、找差距,從而實現進步。其次,要提供評價的標準和方式,如在結構上、句式上的相似程度,情感表達的深度,文中自我創新的程度等。當確定好了評價標準,教師應向全體學生公示評價與打分標準,并給出相應的評價模板,讓學生仿照模板進行評價與打分(如表1)。然后,在學生習作中選擇一篇特點比較明顯的作為例文,在課堂上一邊講述評價規則,一邊填涂相應的五角星進行評價,如:“仿文的結構與原文相比,存在較大的差異,原文的結構為“總—分—總”,而仿文卻寫成了并列結構……遣詞造句方面則把握恰當,對原文語氣的拿捏比較準確……由于寫的不是自己經歷的生活,對情感的抒發有些草率,等等。”再次,在仿評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在仿寫中迸發出來的思維火花和創新之處要加以褒揚,出現的共性問題要及時指正,要善于歸納總結學生出現的共性問題,并把這些共性問題羅列出來讓學生議論和修改。最后,要注重評價的多元化,除了評價打分制,還可以參考“書評”的方式寫出所評文章的優缺點,對“書評”再進行評價,設立長短期結合的評獎評優制度等。
如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圍繞中心意思寫”,要求學生從給定的幾個漢字中選擇一個,并圍繞中心意思進行習作,可以舉不同的事例、選擇不同的方面,還可以寫想象作文。當學生完成仿寫訓練,教師完成作文批閱并寫出一篇書評性質的評價文章作為模板,遂在課堂教學中以小組學習的方式開展仿評活動。第一步,按照所選擇的漢字讓學生自行成組,之后公布評論標準,開展組內討論。討論的時候重點為所寫仿文字句、結構是否相似,情感內容是否豐沛,是否有創新等,并給出相應的分數。小組互評完成之后,推舉出一篇習作,讓作者向全班展示并作為范例。第二步,教師通過投影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評價,讓學生了解教師是如何按照評判標準,對習作的各個方面進行評價打分的。第三步,要求每個小組的成員按照仿寫的要求,以教師的評價作為模版,對本組的優秀習作進行評價;要求學生通過評價,對照自己的作文與小組的范文之間存在的異同;要求學生不一定全寫自己的不足之處,也要盡可能地發掘自己文章的優勢。學生在對比與觀照之中明白自身優勢與劣勢,跳出習作本身,從更高的層面審視自己的習作,更全面地看待自己的寫作能力,從而在今后的學習中揚長避短,取得更大的進步。
仿寫訓練是學生學習寫作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教師應重視仿寫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并尊重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善于模仿的特點,開展積極有效的仿寫訓練,最終讓學生實現自主寫作。
【作者簡介】蘇盛妮(1980— ),女,漢族,廣西北流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現就職于玉林北流市南園明德小學,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