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旦
摘要:有效的課堂互動不僅能夠令師生達到認知互通、思維互動的狀態,還有助于師生、生生間的情感互相感染。本文分析了小學語文課堂互動的現狀與當前存在的問題,并對此提出一些課堂師生、生生互動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互動;現狀;問題;課堂互動策略
一、課堂互動的定義
課堂互動是指在課堂教學的場景中,教師與學生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一個活動過程。在本文中,小學語文課堂互動又特指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情境下,師生為達成一定的教學目標而展開交互,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一個動態過程。
二、課堂互動的重要性
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深入,課堂互動在課堂教學中也越來越來越受重視。課堂互動可以分為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一般來說,師生互動是課堂教學中的主要部分。
陶行知先生說:“舊父母和舊教師,憑主觀以責兒童之服從;新父母和新教師,客觀地根據他們的需要能力以宣導他們的欲望而啟發他們自覺的活動。”有效的課堂互動不僅能夠令師生達到認知互通、思維互動的狀態,還有助于師生、生生間的情感互相感染。
葉瀾教授在《新基礎教育》中提道:“教師只要思想上真正顧及了學生的多方面成長,顧及了生命活動的多面性和師生共同活動中多種組合和發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發現課堂教學具有生成性的特征。”1在互動的課堂情境下,師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師生之間的關系是和諧友好的,這樣能夠形成相對輕松開放的課堂氛圍,有助于學生獨立、自主地思考、提問,逐漸生成有效課堂。
三、課堂互動的現狀與問題
陶行知先生說:“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跟以前的“一言堂”、“填鴨式”教學比起來,我們現在這種互動教學是有改變、有進步的,但是這樣的現狀并不夠盡人意,因為小學語文教學的課堂互動是存在很多問題的。
1.師生互動問題
首先,在小學語文課堂師生活動中,存在著以下問題:從教學目標來看,師生互動目的不明確,缺乏教學實效;從互動形式來看,師生互動程序化,淪為一種表面功夫;從互動對象來看,師生互動機會不均等,部分學生幾乎被排除在課堂互動之外。
(1)互動目標不明確
對話是師生互動的重要形式,因此,教師們往往會采用“提問—回答”的方式進行互動,力圖能夠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動起來”。這種思路沒有錯,但有的老師為了增加師生互動的頻率,在一節課中設置了太多一般性問題,成為“滿堂問”,而學生們就成為了回答問題的機器。對于學生們積極舉手的表現,老師可能還十分陶醉,陶醉于自己創造出的“活躍”氣氛,陶醉于師生之間的假互動。但實際上,老師提的這些問題,不僅多,還很零碎,沒有完整的思考體系,甚至有的只是隨口一問,對課文的理解沒有半點幫助。因此不難看出,沒有目標的師生對話互動是淺層的、缺乏實際效果的。
對于這種對話互動,教師提出的問題很重要,教師的問題就是拋磚引玉的“磚”,要起到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的作用。教師要對師生互動的本質進行把握,并對小學語文教材進行深刻鉆研,提問對話的互動要有助于學生突破預設的問題自主產生新問題,讓學生成為學習語文的主體,培養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這才是我們課堂互動的真正目的。
(2)互動形式程序化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雖然很多老師極力開展課堂互動,但他們還是把自己放在了主導地位,學生則是被支配者。教師在課前根據教參、教案設計問題,在課上主導教學活動,提問有時是為了讓學生回憶相關內容,為自己的進一步講解做一個鋪墊;有時是為了檢測學生是否在認真聽講,是否聽懂老師傳授的內容。教師在課堂上并沒有給學生自由提問、自主發揮的余地,只能回答教師想聽的內容,只有在教師需要的時候才能回答。學生只是教師的“提線木偶”,拎一拎,動一動。
(3)互動機會不均等
互動機會指同一課堂中的不同學生并沒有均等的師生互動機會。“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學生與學生在知識儲備、心理素質、思維能力、反應能力、個性特征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差異,也正是這些 差異,造成了學生們課堂互動機會不均等的情況。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碰到這種情況:有的學生積極踴躍,整節課都在舉手回答、思考提問,對師生互動抱有極大熱情;而有的學生則整節課都在低頭回避,手就像被強力膠黏在了課桌上,抬都抬不起來。這種情況下,教師雖然也在教學過程中實現了互動,但那只是“局部互動”,他調動了少數同學的主觀能動性,而還有很多同學處于課堂壓抑狀態。一般來說,教師考慮到教學實踐和教學任務,為了確保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會更愿意與口語表達能力強、學習成績好、自信心強的學生進行課堂互動,這樣的互動往往顯得更“高效”、更令人愉悅。因此,一堂課中,有的學生多次回答問題,有的學生備受冷落。有時,即使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得到了互動機會,互動的時長也不能夠保證。例如:某生舉手朗讀課文,但讀得磕磕巴巴,有的教師有可能就打斷他的朗讀,要求他課后進行練習;某生回答聲音小、反應慢,有的教師可能不會再三耐心引導,而是直接喊其他學生回答。
因此,小學語文課堂的師生互動的機會是不均等的。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盡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點上求平等,于出頭處謀自由。”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為學生“動”起來的機會求平等。
2.生生互動問題
不僅師生互動有許多不足,生生互動也存在問題。小組討論交流是生生合作的重要表現形式,但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經常流于表面,沒有實效。
在教學小學語文教材《盤古開天地》時,講到“他呼出的氣息,變成了四季的風和飄動的云;他發出的聲音,化作了隆隆的雷聲。他的雙眼變成了太陽和月亮;他的四肢,變成了大地上的東、西、南、北四極;他的肌膚,變成了遼闊的大地;他的血液,變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變成了茂盛的花草樹木;他的汗水,變成了滋潤萬物的雨露……”這一內容,教師為了讓學生了解老祖宗盤古對人類的巨大貢獻,讓同桌以“他的_,變成了_”的句式交流討論盤古身體的其他變化。教師給了學生大概半分鐘進行討論,但之后并沒有緊接著進行全班交流,而是繼續學習了最后一段“人類的老祖宗盤古,用他的整個身體創造了美麗的宇宙。”隨后,又因為臨近下課,時間不多,教師匆匆總結全文,結束了這節課。
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雖然意識到要進行生生互動,并布置了這樣一個同桌交流討論的環節,但卻并沒有達到“自主、合作、探究”的目的。因此,課堂互動雖然被教師們認可,但在小學語文的實際教學中,卻很難被真正實現。教師們的課堂互動往往比較隨意,并沒有準備針對教學的重難點,討論互動缺乏深度,不能激起互動雙方的思維碰撞。
四、課堂互動策略
1.構建兒童視角的學習場景
葉瀾教授說:“沒有教師生命質量的提升,就很難有高質量的教育;沒有教師精神的解放,就很難有學生精神的解放;沒有教師的主動發展,就很難有學生的主動發展。”2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盡可能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做學習的主人。只有教師解放精神、解放課堂,學生才能做課堂的主人。
小學語文的教學對象是還處于兒童階段的學生,我們的課堂互動要以兒童的成長為出發點,這是我們課堂教學的基礎。教師是成人,所以教師與學生的思維方式是有差異的,這時教師就要從成人視角轉向兒童視角,放下身段,“矮”下來,站在兒童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發現問題,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課堂互動。
2.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正向反饋
(1)語言互動
于漪曾說過:“教師的語言要深于傳情,語言不是無情物,情是教育的根。”3教師巧妙使用語言評價,是對學生的一種正向反饋,能夠及時、有效地加強師生間的互動。
在課堂中,教師要及時使用有針對性的贊揚語。有一次,在聽《爬山虎的腳》這一課時,一位學生站起來朗讀課文,當他磕磕巴巴、認真讀完一段后,教師隨即進行表揚:“你真棒!”但是,仔細想一想,這位學生棒在哪里呢?這種沒有針對性的評價是籠統的、模糊的、不準確的,可以隨意用在任何學生身上,因此該生也得不到教師的正確反饋。這位學生值得表揚的地方在于他能克服困難、認真讀課文,所以教師應該針對這點進行評價:“你克服困難、認真學習的樣子真棒,老師期待你的下次表現!”這樣,學生就能從教師的反饋中認識到自己的可取之處,有利于他在這方面的成長與發展。有針對性的評價語言才是以兒童的成長中心,沒有針對性的盲目鼓勵不但無法給學生有效的激勵,而且也沒有為學生的改進學習指明方向。
另外,教師評價中有針對性的追問也是一種互動的正向反饋。例如,在教學課文《白鷺》時,教師先請學生說說從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了“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學生分享了自己找到的相關語句后,教師可隨即追問:“從這可以看出白鷺的精巧表現在它的哪方面呢?”這時,學生的思維就會繼續深入,師生的互動也就成了一個動態的、循環的過程。
(2)體態互動
小學語文課堂中,語言互動很重要,體態互動也不可缺少。小學生本質上還是兒童,兒童往往傾向于憑喜好做事,特別是低年級學生,他們很可能因為喜歡一位老師而愛上一門課,也可能因為討厭、害怕一位老師而抵觸一門課。因此,教師在課堂上也要通過自己的神態、語言、動作、與學生的空間距離來營造一個開放、安全、輕松的學習氛圍。一個贊賞的微笑、一個鼓勵的眼神、一次肯定的頷首、一次低頭的傾聽,都能拉近學生的距離,促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互動,從而使學生在課堂上“放開來”、“活起來”。
3.運用合適的多媒體手段
近年來,科技飛速發展,教學工具也越來越多。運用合適的多媒體手段,也能促進小學語文的課堂互動。
例如,在教學課文《將相和》時,要通過語言互動讓學生理解“鼓瑟”、“擊缶”這兩個詞語有一定難度,課堂可能會因此而“停滯”。這時,可以出示圖片、視頻幫助學生理解“鼓瑟”是彈奏一種像琴的弦樂器,“擊缶”是敲打瓦盆,如此,師生對它們有了共同而默契的解讀,課堂又會活起來,動起來。在教學《少年中國說(節選)》后,師生一起觀看《開學第一課》中的“少年中國說”表演,能夠令雙方達到一種情感上的共鳴,有助于學生的情感培養。
又例如,現在教室電腦里的希沃白板有“實物投影”功能,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功能進行課堂實時互動。當教學生字、作文時,教師可以實時投影學生的作品,師生一起來賞析、品讀、修改,實現一種及時、有針對性的課堂互動。
4.有明確的目標,實現有效互動
“有效教學是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規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活動。”4因此,小學語文課堂中的互動要有明確目標,以實現有效教學。例如,當教學課文《圓明園的毀滅》時,教師給出一個主問題:從哪里能感受到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呢?這個提問給了學生一個清晰的思路,有助于學生發揮自主性,調動自己的思維、興趣、情感,沉浸于課文之中。另外,《圓明園的毀滅》這課有這樣一個課后問題:課文題目是“圓明園的毀滅”,作者為什么用那么多筆墨寫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因此,教師上面提出的這個主問題是為此作鋪墊的,不僅有利于學生的主動學習,還能夠推動學生思維的碰撞與情感的交流。這樣的提問就是有目的提問,達成的師生互動也就是比較有效的活動過程。
5.重視生生互動的過程與評價
有效教學理論是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理論支撐,小組合作學習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途徑。5生生互動也是課堂互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在課堂中,教師要根據課堂重難點來有針對性地設計小組合作學習的問題。在學生與學生討論時,教師要走下講臺,貼近學生,傾聽學生之間的交流。在給學生足夠時間討論后,教師要及時通過全班的交流,了解學生互動效果,并通過有方向性的評價,激發學生之間思維的碰撞,從而拓寬大家的思維。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課堂互動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陶行知先生這樣說道:“與其把學生當天津鴨兒添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鎖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去開發文化的金庫和宇宙之寶藏。”我們要以學生為課堂的主體,以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為基點,啟發學生自覺地“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