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冉 韓卓芳 劉文濤
摘要:環境設計專業應用性與實踐性較強,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實踐內容,也是環境設計專業教育面臨的現實問題。環境設計專業實踐教學需要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引入新的教學模式與方法,提高對實踐課堂的重視,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關鍵詞:新體制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改革;
引言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新體制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培養出一代綜合素質高的人才,使其理論知識更加豐富牢固,社會適應力更強,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然而新體制下教學內容短板問題不斷升級,課程設計以及實踐引導問題不足之處較為明顯,與市場經濟下快速發展擴大的市場需求難以平衡。
一、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存在的問題
我國高校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雖然有一定的發展歷史,但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其教育方式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單一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例如,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課堂教學模式較為單一,與實際生活相差甚遠,這種超過學生接受能力的授課模式無法讓學生輕易接受。目前高校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安排較為緊湊,且課程內容也較為概括,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安排具有針對性的課程教學。這樣籠統的課程安排和教學模式沒有考慮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忽略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教學理念,使得課堂教學的效果差強人意。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能力培養規劃方面,規劃內容較為空洞,表面看上去高端有遠見,學生可以通過能力培養學習全面的設計軟件和設計技巧,學習的層次也是在高端領域,但這種空洞的能力規劃在實踐中的可行性較差,學生無法在實踐中充分進行藝術思考,有一定的藝術思維弊端。與此同時,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過于重視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使得學生設計出來的藝術作品缺乏新意,千篇一律。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設計出來的藝術作品較為普通,盡管外表豐富花哨,但缺乏作品的內在和情感的體現。在這樣的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在日益激烈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市場上有較大的劣勢,一方面不利于其就業,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自我提升。
二、環境藝術設計教學的變化與需求
很長時間以來,我國的高校采取的都是老師主動、學生被動的教學方式,老師在課堂上傳授知識,學生記錄上課的內容,根據最后的考試來評定成績,當前我國大部分的高校采取的也是這種教學方式。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同樣也是使用這樣傳統的教學方式,老師將設計的要點、設計中經常用到的方式和模式傳授給學生,用簡單的方式教學生理解復雜的問題,為大家指出錯誤。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不會自主地去思考,所有人都在同一種教學方式下,被動地接受老師的想法。隨著信息化的發展,學生對于這樣的教學方式也會提出一些質疑,設計是具有很強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學科,傳統的教學模式會讓大家以老師為大,不能開創出屬于自己的思維,也就不容易產生創新性的思維。面對這樣的變化,環境設計藝術專業面臨著更大的挑戰,怎樣調整原來的教學模式,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三、新體制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改革策略
(一)優化課程內容,增強通識教育
增強通識教育需要不斷拓寬課程內容來源,設定選修課程,并結合學分制不斷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同時也可以采用活動的形式組織學生參與產品觀察,鼓勵學生跨學科進行了解與探討,熟悉施工技術、材料結構等;鼓勵學生與社會企業多接觸,學習在職設計人員的工作邏輯,掌握系統全面的知識。通識教育主要是根據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復合性來設計的,建立在基礎課程之上,有助于穩固基礎,充實知識儲備,豐富學生內涵,滿足物質與精神靈感的融合,提高學生的創造力。
(二)利用互聯網開展特色教學
國內的高校環境藝術設計較大多采用進行班級授課制的教學,這類授課模式忽視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與人格特點,使得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缺少一定的藝術氣質,無法在實踐中展現自己的個性、發揮自己的特長,對激發學生藝術思維的潛質有一定的阻礙作用。基于此,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可以借助互聯網開展個性化的藝術設計教學。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發展情況與特定,因材施教,采取個性化的教學手段。教師需要將培養藝術思維作為教學的核心,考慮學生的發展需求,制定具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例如,教師可以和學校共同努力,在“互聯網+”模式的幫助下,打造教師工作室、Workshop這樣的新型授課方式,充分尊重學生的意愿,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工作室進行學習和交流。教師還可以與學生進行討論,制定符合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生容易接受的授課方案與計劃,增強學生與教師的交流,引導和鼓勵學生參與項目制作和藝術交流,幫助學生緊密結合理論與實踐,成為能夠靈活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設計人才。
(三)通過實際項目進行課堂教學
項目本身就具備一定的模塊化特征,因此,在環境設計專業中,可以通過實際的項目進行教學,從而為專業的模塊化教學提供參考。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學習的基本情況,積極構建相應的項目,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在項目開展的過程中,教師應保證學生的參與度,以分組的形式進行方案設計和實施,并為學生提供相應的設備支持和技術支持。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可以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增強對該專業的熱情。
(四)注重核心素養,培養職業意識
核心素養的形成與日常教學管理息息相關,其中政治課程起著重要作用,有助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在設計要素中堅持為國家謀發展、為社會謀福利的初衷,正確看待事物發展狀態,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環境藝術設計的本質,結合現代生活,以生態環境為根本要求,從思想上改變設計理念,堅定可持續發展道路不動搖。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在國內發展歷程尚淺,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同時以推動國內設計專業發展為目標,注重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突顯個性化發展。同時,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意識和就業準備,養成良好的設計思維習慣。增加師生交流頻率,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學習交流,時刻把握學生思想道德健康狀態,加快學生成長與就業,從而為企業提供高素質人才。
(五)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校內綜合實訓平臺
根據專業特點,設計綜合實訓項目,讓學生在完成本專業課程后、頂崗實習前,完成綜合模擬實訓項目,以提高崗位適應能力。項目內容則來自于企業實際工作內容。比如,高校聘請企業教師來高校上實踐課,校內青年教師可邊學邊輔助企業教師管理和指導學生。同樣,在企業現場實訓、指導學生實習過程中,教師也與企業技術負責人共同管理,形成“雙導師”制,教師能更深入地參與學生實訓項目。基于專業學習而高于專業本身的實踐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配合創新實踐環節,建立具有深度專業知識、廣度學科領域和豐富實踐過程的項目,充分挖掘專業教育中的創新實踐部分,進而提升到創業層次,形成提倡教師指導、學生主動實踐的人才培養新方法。
結束語
總之,要想培養高素質的環境設計專業人才,高校需要引入應用型人才培養制度,高度重視實踐教學,建立合適的人才培養機制,調整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大幅提升環境設計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鄒小飛.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項目教學改革模式的思考——評《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與實踐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21(03):114.
[2]王峰.“互聯網+”背景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基礎繪畫課程實踐教學改革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1(04):126-127.
[3]賈金琨,寧淑琴.基于產教融合的環境藝術專業教學改革研究[J].工業設計,2020(12):38-39.
[4]楊劍.以實踐為主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改革路徑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33(22):142-143.
[5]王沫.高等學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索[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10):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