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茜
摘要:漢代樂府民歌仿若一面鏡子,映照著漢代社會各個階層的生活狀況。其中,體現女性生活的詩篇成為展現樂府詩“緣事而發”創作宗旨的上佳載體。綜合來看,漢代樂府詩中的女性形象具有我國傳統女性形象的共性特點,她們美麗善良、勤勞樸實,敢愛敢恨,且具有抗爭精神,堅貞守孝,不畏權貴。這類女性形象,既展現了漢代民間女子的生活風貌,也大大豐富了文學作品中女子形象的塑造手法,對我們了解當時女性的生活有很大啟發。
關鍵詞:漢代樂府詩 女性 ?形象
漢代樂府詩是由漢代樂府機關搜集、整理、保存而流傳下來的詩歌,它廣泛涉及了社會生活各方面內容,映射了當時社會底層人民的心聲。在男權統治的古代社會權力結構中,出生于漢樂府詩中的女性們,雖處在男尊女卑的社會,但強烈性格特征,使其人物形象熠熠生輝,閃耀在兩漢文學的夜空中。
現行中學語文教材,選用并稱“樂府雙璧”的《孔雀東南飛》、《木蘭詩》,以及著名漢樂府詩《陌上桑》。以上三首樂府詩均來自于民間并傳唱至今,體現出偉大的現實主義創作精神。但它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刻畫了栩栩如生、性格各異的中國古代女性形象。故本文將從此三篇詩歌的人物形象入手,聯動其他著名篇章,簡述漢代樂府詩塑造出的典型女性形象。
1 勤勞淳樸,善持家務
“操家庭生活”是在漢代樂府詩中最常見到的場景。不論是“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的劉蘭芝(《孔雀東南飛 》),還是“采桑城南隅”的秦羅敷(《陌上桑》), 她們身上都凝聚著古代勞動婦女的勤勞美德。其中,《陌上桑》說“羅敷善蠶桑”,“善”作“善于、擅長”解。羅敷的“善蠶”,實際上是從長期生產實踐中得出的一種勞動技能,這不僅表明她的婦人身份,也體現出其采桑養蠶的勤勞品質。在《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更是以自述的口吻,將勤勞的程度進行了量化:“三日斷五匹”,雖有夸張成分在其中,但也不難讓后人讀出詩中的艱辛。而《木蘭詩》則開門見山:“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通過周而復始、不舍晝夜的紡機聲營造情境,將一個勤勞、純樸的農家女子形象訴諸筆端,躍然紙上。
2 容貌姣美,真誠善良
在刻畫人物容貌之美上,《陌上桑》中傳神的側面描寫,歷來為人稱道。詩歌將行者、少年、耕者、鋤者對羅敷的反應依次寫出,提供給讀者充足的留白和想象空間。而《孔雀東南飛》則采取正寫與側寫相結合的方式。正寫“新婦起嚴妝”,兼顧對服飾的鋪陳描繪,映襯和突出人物外貌之美。而《木蘭詩》雖沒有刻意去寫木蘭的容貌,但只要合理發揮想象,我們仍可以從“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和“伙伴皆驚忙”等句子中推測出年輕女子的美貌。除了容貌姣美,真誠善良也是漢樂府詩歌女性形象的突出特征,在三篇文章的后續中,我們看到這三位性格各異的女性或為“貞”而斗,或為“情”而殤,或為“孝”而戰,走向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但相同的是他們都為自己所鐘愛的人或家庭付出所有的真情,盡顯良善本色。
3、人格獨立,敢愛敢恨
在漢代樂府詩中,描寫女性形象的詩歌主題多圍繞婚戀主題展開。在男性占據主導地位的時代,在婚戀中本就處于弱勢群體的女性,面對婚戀困擾也表現出獨立的人格,展現了敢愛敢恨的性格特點。卓文君在《白頭吟》中曾大膽的表露自己的心聲,她理想中的愛情就是“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可她知道自己的丈夫有二心時,話鋒一轉就吐出了“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的語句,可見,漢樂府中的女子性格之獨立。此外,在詩歌《有所思》中的,女性感情的表達則更為強烈:“何用問遺君,雙珠玳瑁簪,用玉紹繚之,聞君有他心,拉雜摧燒之。”詩中的“雙珠玳瑁簪”是女性給心愛之人的禮物,但是知道愛人“有他心”之后,便堅決地將禮物“拉雜摧燒”,由此可見在漢代樂府詩中,典型女性形象在面對愛情的背叛時,表現出強烈的敢愛敢恨的形象特質。
4忠貞不渝,敢于抗爭
面對愛情中的相互糾葛,一些女子選擇隱忍,但更富有特點的女性形象則表現出絕對的堅韌與反抗,這也恰恰是她們性格中最突出、最光彩照人的部分。劉蘭芝(《孔雀東南飛》)的對立面,是以焦母為代表的封建家長制。她出于對愛情的忠貞不渝,敢于說出“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的誓言。最終,她“舉身赴清池”的舉動,則是她“黃泉下相見”承諾的殉道。而花木蘭(《木蘭詩》)則成就了另一番敢于抗爭的女性形象。出于對“孝道”的遵從與維護,木蘭發出了肺腑之言:“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她以橫槍躍馬的方式,與敵人兵戎相見,奮力抗爭,最后得勝還朝,榮歸故里。以上兩位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展現了相同的對命運和世情的抗爭,使他們成為中國文化長廊中散發抗爭精神璀璨光芒的女性形象。
5機智勇敢,不畏權貴
兩漢時期,上流社會的權貴們生活奢靡,常常行擾民之舉。面對權貴無理,在《陌上桑》和《羽林郎》中均有不同的體現。在《陌上桑》中,面對使君“寧可共載否?”的厚顏無恥、穢言挑釁,羅敷沒有一絲慌亂,而是“前致一詞”,堅定拒絕了“共載”的要求:“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以智慧戰勝強權,表現出她的大智大勇。而《羽林郎》中的胡姬在面對馮子都的調戲時,表達了自己對丈夫的忠貞:“人生有新故,貴賤不相逾。”這兩首詩的女主人公面對權貴的調戲,堅決不肯妥協,表現出漢代女性的機智與勇敢和對強權的反抗。
綜上,漢代樂府民歌仿若一面鏡子,映照著漢代社會各個階層的生活狀況,而反映女性生活的詩篇則更體現了漢樂府詩歌“緣事而發”的創作宗旨。正是由于這種現實主義的創作精神,使讀者得以在千年之后仍可探尋這些性格鮮明、形態各異的漢代女子的蹤跡,為我們了解當時女性的生活有很大啟發。
參考文獻
1陸麗麗.漢樂府詩中女性形象解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2).
2姚曉娟,宮偉娜.漢樂府民歌中的女性形象[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11).
3劉萱儀.漢樂府詩歌女性觀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7.
4 朱獻華.樂府詩三女性形象新解[J].語文教學與研究:讀寫天地, 2016.
基金來源:由2021年上海體育學院附屬競技體育學校教育教學課題中職內涵建設經費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