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玉秀
摘要:在教學中,筆者以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在不同時期對學困生進行德育塑造,學生德育素質得到提升,對班風、學風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故事 ?德育
通過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我深深地認識到:教書育人,德育為先。但是學生的德育教育光靠班主任去打造,人單力薄,效果不夠凸現。如果各學科都把德育作為共同任務,在教學中落實德育教育,學生的德育素質會大大提升,對學生形成良性刺激,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信息時代的中學生,他們的性格是趨于多元化的,精神需求上表現為多樣化、個性化的特點,個人喜好表現得非常明顯;但同時他們又是比較情緒化的,內心十分需要真摯的情感,容易被真善美的東西打動。要讓現在的學生心服口服地接受教師講的道理,必須下一番功夫、花一點巧思。如果教師仍然以說教形式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再淺顯的道理學生也難接受,學生也難喜歡該教師的課,德育教育和教學效果都不理想。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者的教育意圖越是隱蔽,就越能為教育的對象所接受,就越能轉化成教育對象自己的內心要求。”受此啟發,我這幾年嘗試在學困生層次用講故事的形式進行德育教育,收到很好的效果。下面談談我的做法。
一、開學第一課:規則教育,樹榜樣、鼓士氣
即使是學困生,經過暑假的調整和休息,對開學第一課都有不同程度的期待。以往在開學第一課,我對學生提出紀律的要求,然后花主要時間談論學物理的方法。但是我發現對于學困生來說,學習方法太縹緲了,唯有端正他們的學習態度,吸引他們課堂聽課,才可能掌握知識。
學困生中,男孩子多數好動、多話,喜歡打籃球和踢足球;而女生多數怕學物理,有畏難情緒。針對這些情況,我改變開學第一課的上課內容和形式。我利用視頻片斷跟學生講述了兩個故事。第一個故事是講述NBA的裁判迪克-巴維塔,在2006年的尼克斯與掘金起沖突的比賽中,一次罰下10人,成為“最牛裁判”。當我講到NBA時,全班的同學都豎起耳朵,當我說到迪克-巴維塔把10人罰下場時,男同學發出很大的抽氣聲。講完第一個故事,我問了學生兩個問題: 1、你們喜歡跟老是犯規的人打籃球嗎?2、如果沒有籃球規則,想象一下籃球場上的情景。他們進行了熱烈的“揭發討論”,通過這一環節,課堂氣氛活躍了,對我這個新老師也很感興趣。我在總結時提出“遵守課堂紀律”就順理成章了,大家都認為要遵守上課的規則。
第二個故事講述學長的奮斗逆襲史。剛把學生的照片顯示在屏幕上,班里認識學長的學生就大呼小叫起來:“哦,我認識他……”我就順勢介紹這個學生的事跡:從班級的中下游到前列,中考考上重點高中,成為典范。當我講到這里,我發現學生很羨慕。我話鋒一轉說學長逆襲是因為參加了一個“項目”——潛力上限測試,從此以后他就“不可自拔”,每次都能突破上限,一步步把自己變成了“學霸”。學生聽了眼睛都發光了:自己是否也可以這樣逆襲?我給出肯定的回答后,利用課本目錄介紹初三物理學習的內容,強調初三知識跟初二關聯非常少,要成為逆襲者先好好聽課。
開學第一課的規則教育和鼓士氣把女同學的積極性首先調動起來,進而帶動部分懶惰的男同學;而那批較為好動的男同學,覺得我的課堂有趣,就跟我學起知識來了,“一不小心”第一次測驗就及格了,輕松突破上限,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學習氛圍明顯轉變。
二、學期中后段:用“不怕艱辛終成功”一類故事進行激勵教育
隨著教學內容增多,知識難度增大,初三學習進度加快,學困生的意志力、毅力受到了挑戰,一批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成績出現了下滑。針對這種情況,在第二單元的課堂間隙,我安排了這樣的一個故事:鷹的重生。通過幻燈片展示介紹鷹在四十歲的重生之路:老鷹首先用它的喙擊打巖石,直到舊喙完全脫落;再用新長出的喙,把舊指甲一根一根的拔出來;最后用新長出來的指甲把羽毛一根一根的拔掉。五個月以后,新的羽毛長出來了,老鷹開始飛翔。歷經一百五十天漫長的魔煉,那么鷹可以再活三十年。
第三單元的課堂間隙,我講了周杰倫的故事:周杰倫出唱片之前沒有歌手愿意唱他寫的歌。在1999年12月,如果周杰倫十天內能寫出50首歌,吳宗憲就從中挑出10首幫周杰倫出唱片。那段時間,他幾乎是一首接一首地創作,每當他疲憊的時候,就在房間的某個角落里打個盹兒,醒來之后繼續創作。就這樣,僅僅10天時間,周杰倫真的拿出了50首歌曲,而且每一首寫得漂漂亮亮,譜得工工整整。后來周杰倫的第一張專輯——《JAY》制作出來了。唱片一發行便一鳴驚人,打開了成功大門,我以周杰倫原話結束該故事:“其實,任何人都可以做到,只要你肯努力。我之所以能有今天,就是我不服輸的結果。”
在這一階段里,我沒有說要他們認真上課,努力學習之類的話語,我只是講述一個個小故事,故事主人公有身邊的朋友,曾經的學生,學生熟悉的名人明星。講述他們在遇到困難時的做法和行動,慢慢地浸潤了學生的心靈,我欣喜地發現學生的精神面貌發生了質的變化:樂觀、活潑、自信。
三、多個小故事讓學生懂得把短板變長
學困生普遍存在學科不平衡,學習基礎相對薄弱,總有特別差的科目拖后腿。因此我在班級講述了這些故事:如果一只木桶的木板中有一塊特別短或者某塊木板下面有破洞,這只桶就無法盛滿水。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決于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
我國短跑名將蘇炳添身高1.71米,身高天資并不算好。早期出去歐美參加比賽時,他看到身材高大威猛黑白運動員,心里有畏懼感。但是蘇炳添堅信百米短跑成績的漲幅在于后天的努力,他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術,在2021年東京奧運會以9.83秒刷新亞洲記錄。他用亮眼的成績告訴人們:年齡、身高這些短板都是可以克服的。
上述故事,可以讓學生去發現自己的短板,比老師告訴他們哪里存在不足更有效果,當學生意識到自己的短板在哪里,學生的改變愿望才能被激發出來,改變才能成為現實。
學生的德育教育植根于生活之中,通過講故事育德恰恰是符合學生的需求,這樣能讓學生有所感悟,學生的德育教育有效了。有效的德育工作能像春夜里絲絲縷縷的喜雨,隨著和風悄悄潛入學生的心田,滋潤他們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長江文藝出版社 .2014
[2]丁鋼 .教育與日常實踐.《教育研究》(北京).2004
[3]周勇 論德育教育的敘事方式.《思想、理論、教育》.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