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家勝

摘 ?要:文化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來說至關重要,還與區域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就需要將群眾的發展與文化建設相互結合,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保障。我國在現階段發展群眾文化的過程中,將其與非遺保護與傳承相互結合,在很大程度上鞏固了群眾文化的作用和地位。文章主要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群眾文化之間的關系及群眾文化在非遺保護與傳承中的積極影響,對優化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措施進行簡要的探討。
關鍵詞:群眾文化;非遺保護;非遺傳承
近年來,我國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逐漸提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重視精神文化活動的開展,政府部門也開始重視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致力于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在目前的生活環境中,就需要全面促進群眾文化在非遺保護與傳承中的作用體現,促使群眾文化在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中體現相應的價值。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群眾文化的關系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非物質形態存在,其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在時代發展的過程中能夠世代傳承。在當前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我國群眾文化也開始借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不斷延伸,尤其是在民間戲法、音樂及舞蹈等文化表現形式上,很多都借鑒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促使群眾文化得到了改善。群眾在日常生活、學習及工作當中,經常會通過娛樂的方式緩解一天辛勤勞作的壓力,在表現不同的娛樂動作和方式時,就會通過模仿、提煉和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來優化群眾文化的表現形式,在給人們帶來歡樂的同時,也可以為群眾文化的發展奠定基礎推波助浪。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群眾文化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其能夠為群眾文化的建設發展提供文化底蘊基礎,還可以在表現形式上相互融合相互貫通。
二、群眾文化在非遺保護與傳承中的積極影響
我國在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非常重視群眾文化在其中的表現,主要是能夠借助群眾文化加大非遺保護與傳承力度,還可以借此開展相應的宣傳,加大群眾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程度。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民族長遠發展的根本,得到了各個民族的重視,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也開始以豐富多樣的活動形式予以表現。在開展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時,可以利用群眾文化激發非遺文化的活力,優化文化表現形式,這對于加快我國現代化社會的發展步伐有較大的作用。在開展非遺保護與傳承活動時,可以利用群眾文化添加動力,雖然非遺文化普遍存在于群眾之中,但是很多群眾對于其中的了解程度不足,導致非遺文化的魅力難以得到有效體現。人們在生活中了解的河北梆子,四川川劇變臉、達州石橋鎮的燒火龍、翻山鉸子、法門武術等群眾文化都能夠為非遺保護與傳承提供動力,還可以為傳統文化的多樣化形式的呈現提供創作靈感。在群眾文化發展的推動下,非遺保護與傳承可以利用更加廣闊的平臺為新時期的文化發展提供助力。
三、群眾文化促進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有效策略
1.加大宣傳力度
在利用群眾文化促進非遺保護與傳承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加大宣傳力度,讓社會大眾認識到非遺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規范自身的行為,將非遺保護與傳承當作一個重大責任。在落實宣傳工作時,可以印發宣傳資料、懸掛宣傳展板、建塑宣傳碑牌,讓群眾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還可以對其保護意義進行明確。很多學校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也開始講解非物質文化遺產,讓非遺走進校園走進課堂,組織學生了解多樣化的非遺項目形式。在開展這項工作時,政府部門也需要參與其中,借助群眾文化對非遺保護與傳承進行推廣,還可以組織群眾參觀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圖1,讓群眾了解重慶竹藝地圖,促使非遺項目的解說融入到群眾文化中,為非遺保護與傳承提供根本保障。同時,政府更要加大發展群眾文化、促進非遺保護與傳承的經費投入,要保證相關活動的必要開支。
2.保護群眾文化特色
非遺項目與群眾文化之間存在直接關聯,在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就需要注重對群眾文化特色的保護,促使繁瑣、復雜的非遺項目在傳承的過程中可以得到更大的重視,優化生產資源的合理配置。在以群眾文化特色作為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核心時,需要強調非遺保護與傳承對于區域政治經濟發展的重要價值,讓區域不同部門之間構建相應的聯系。相關人員在開展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時,需要強調當地政治經濟發展的要點,尤其是需要結合實際的發展狀況制定非遺保護與傳承策略,同時加大對群眾文化特色的保護力度,構建科學的非遺文化保護傳承機制,使其總體價值得到充分體現。
3.建設基礎設施
部分區域在開展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時,會受到基礎設施建設的約束,在這個方面達不到要求,無法有效結合群眾文化推動非遺保護與傳承。在新時期建設發展的過程中,就需要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在實際發展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及財力,促使群眾文化在非遺保護與傳承中可以體現相應的作用。區域政府部門需要為此搭建完善的交流平臺,在宣傳群眾文化的過程中結合當地的風俗習慣首先高效建設,充分展現非遺項目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蘊和文化價值。政府要在優化群眾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加大宏觀調控力度,以體現政府部門及相應工作人員的職能職責為主,結合我國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法律制度及辦法督促文化遺產的修復、申報等工作,使其能夠朝著規范化方向發展。
4.群眾文化活動與非遺有機結合
群眾文化在非遺保護與傳承中的應用能夠通過兩者之間的有效結合體現相應的作用,在開展相關工作時,需要提高群眾的積極性,避免產生文化斷層現象。文化部門要重視群眾文化在非遺保護與傳承中的作用體現,組織多樣化的活動讓群眾廣泛參與到非遺保護與傳承中來,還可以將其轉變為群眾親身體驗的活動形式,提高群眾的非遺保護與傳承積極性。要意識到非遺傳承這項工作的重要性,明確有關方面的職責,在區域發展群眾文化的過程中讓非遺項目滲透到各項活動當中,促進群眾文化和非遺項目之間的良性互動。
結語
社會發展,需要群眾文化的繁榮,群眾文化為非遺保護與傳承奠定堅實的基礎,在利用其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政府部門要加大宣傳和引導,加大投入力度,讓群眾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表現形式,還要培養傳承人,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促使相關工作的開展能夠達到預期目標。
參考文獻:
[1]趙燕燕.非遺文化保護傳承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作用[J].文化產業,2020(24):155-156
[2]張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的群眾文化發展[J].戲劇之家,2020(18):210-211
[3]汪平.探究群眾文化在非遺保護中的作用[J].智庫時代,2018(42):19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