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麗
摘 要:如何從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角度,發揮出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實現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共同培養呢?文中具體分析小學語文“教學評三位一體”教學模式,此模式以課堂教學為主,結合學生的實際特點,通過綜合使用多種方法,增強課堂教學的作用,尤其是課堂教學在學生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培養中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讀評結合;教學模式
隨著新課改的逐漸深入,傳統評價所帶來的問題已經開始顯現出來。以學生的書面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標準,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改變這種落后的評價觀念,教師要使用多元、全面化的評價策略,構建“教學評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打好堅實的基礎。
一、怎么理解讀評結合
蘇軾曾說:“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自己從小讀書,語文成績常常名列前茅,無他,就是愛看書。那時,為了覓一本書,什么苦都可以吃,書一到手自然是手不釋卷,看得廢寢忘食。久了,慢慢就有了感覺,無論是說是寫,甚至天馬行空瞎編故事蒙一幫小朋友的本事也大為提升。現在想來,小時候那么愛讀,主要原因是那會兒除了書幾乎找不到別的獲取信息知識的任何渠道,唯有東奔西走尋書讀可以一慰自己急于了解世界的心。現在的孩子呢?他們簡直就是身居信息的海洋了。除了書,聲光電吸引孩子眼球的各類終端設備應有盡有,他們一點不乏獲得信息與知識的手段。于書,多數孩子可謂興趣缺缺,說起話來更是啃啃哧哧,難以心口同一。即使如優秀學生在課堂,考試時手可以“刷刷”寫個不停,但站起來說話很多卻是結結巴巴言不及衷。
我們把讀分兩類,一是精讀,對象就是我們的課文。如果把課本比作一個源頭,那課外拓展則是源源不斷的活水,一股、無數股清澈的活水。所以在教學中,根據每一組課文的主題進行課文延伸,從人文內容進行拓展,對閱讀方法進行鞏固訓練。以四年級下冊第五組課文為例,這一組圍繞“生命”這一專題展開的,目的是通過課文感受生命的美好,激發對生命的思考,從而更加珍惜生命,熱愛生命。由于學生年齡小,對生命的意義缺乏深刻地理解,因此,就有必要讓學生去收集、了解更多熱愛生命的故事,通過大量閱讀“生命”主題的課外書籍,讓“生命”主題的意義延伸為:誰都有熱愛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繽紛世界;以自己的愛心給他人帶來幸福,生命才更有意義;要讓有限的生命體現無限的價值;在人生的道路上,陰風冷雨并不可怕,要以無所畏懼的勇氣面對一切艱難險阻。提高課外的拓展閱讀,讓生命的意義得到升華。至于老師與學生的參與討論的細節以及課后的練習作業等這些基本屬于常規教學的范疇,這里就不贅述了。另一類是泛讀,廣泛的泛,這是我們實踐的主題內容。何謂泛讀?其實就是指讀書的行為,即在現有語文課程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相關讀物的廣泛涉獵,具體要求每生每周讀不少于一到兩部課外書文,并做簡單筆記。評呢?即在課堂確定的專門時間師生共同聽取學生對自己所讀書目或文章的評薦,通過抓關鍵詞進行演講,學會掌握要點來表達,然后,師生結合課文中的閱讀部分比對學習理解,從而提升閱讀水準。
二、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
一是很多學生的閱讀興趣不高,有的學生連課本都不愿意好好讀,遑論其他?如何激發學生愛讀書想讀書,這是第一個難題。對此我們主要通過考試要求與制度建設加上開展一些激趣活動可以初步達至目的,這不是本課題重點,所以不多談。
二是泛讀內容與書目的確定。同學們喜歡的書本對于提升閱讀水平無論是視野還是內涵都需要加強,我們按照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確立了閱讀的范圍,同時鼓勵孩子們讀取各類書報雜志,加上學校圖書室同步開展每周一書及手機《一起悅讀》的APP,努力擴大閱讀的廣度與深度,提供了學生大量的選擇空間和機會,使得學生們閱讀的興趣總處于興奮的狀態。
三是同學們讀了書,如何推薦評說。這是本課題在一系列實踐活動中感受最深的地方,也是讓人常常會動腦筋要反思之處。面對小學生,一般而言,指導學生讀他們有興趣的讀物不難,但讓他們說出自己所讀書目的內容時,我們會發現他們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找不著要領。不知道要推薦什么,甚至連一本書里的主要內容都說不清楚。對此,我們試著提出幾個小問題幫助他們厘清喜歡的理由:
1.這是一本寫什么的書(簡單點就是寫人還是敘事抑或其他類啥的?)
2.你看中的是里面的人嗎?事嗎?物嗎?景嗎?等等。
3.打動你的是啥?
在獲得清晰答案的基礎上,我們與推薦人一起嘗試如何把他要說的主要內容明確表達出來(對于低幼年級的孩子這方面的工作說實話更大更復雜更難)。當然,一些中高年級的學生在這個階段我們還鼓勵他們寫讀后感,這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不僅練了筆,而且加強了說話的底氣,很多口齒流利的同學大多起源于這期間的充分準備(關于寫讀后感難度也比想象的大,因不是討論的話題這里略去)。
不管是寫讀后感還是厘清推薦話頭,都是為了評說。為什么一定要做評說這一步呢?我們的想法是通過這步,讓學生明白讀書要思考、要領悟,要沉潛其中才可能說得清講得明。語文聽說讀寫所涉及的主要內容都在這里還能不重要嗎?當然評說的形式很多,我們采用的最多的就是每周定點時間進行以關鍵詞為要點的薦讀會。
這個薦讀會是我們進行這個小課題研究的中心環節,前期的所有工作成功與否都體現在這里。在很長階段,學生都會表現出下述現象:1.有些同學可能因為緊張導致對推薦的書或文章說不清楚,或抓不著要領,聽者幾乎云里霧里;2.找不到關鍵詞,哪怕是說偏了的關鍵詞,最大的問題是在評薦的過程中很難圍繞關鍵詞說理由;3.如何評,評什么。很多學生的頭腦里還沒有分層次與類別的觀念,于是說起來東一句西一句就成了常態。這些活動讓人感觸最深的就是有時候說比寫還難,必須真正吃透了內容才有說話的資本,這就自然會聯系到精讀的問題,所以這個活動對課堂教學的助益也是顯而易見的。
一段時間以來,我們舉行了幾次薦讀會,大多數同學都參與了這些活動。(并因為這個原因很多同學由被動到主動地寫起了讀后感。在上傳的部分資料里可以感受到同學們對于讀后感寫作的進步,從中可以看出閱讀興趣和習慣的養成初有效果)。薦讀會的要點是每個上臺的同學必須給同學們講清楚這樣幾個問題:要推薦書的名字及作者;主要內容;推薦理由(這是重點,就是用幾個關鍵詞在黑板列出并圍繞這幾個詞進行演說)。很多同學經過了這樣的訓練慢慢學會了說話如何做到有的放矢,干凈利落,言之有物。
這期間,我們努力確立閱讀內容的廣泛性,加強其對閱讀的興趣感,從基本的四、五年級語文閱讀必讀書目到推薦書目,大部分學生都閱讀完成并能夠做到每天固定一到兩篇文章的較大量閱讀,使得語文閱讀品質的量化成為可能。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結合實際,努力在課堂營造輕松自由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可以積極主動的表達思想,不知不覺中養成了能說會道的能力,同時在寫作方面變得自然生動,有詞有話有想法,一舉多得。筆者相信隨著課改實驗的逐步推進,學生是可以實現自主大量或深度的學習與閱讀的,這樣將為人生贏得扎實的基礎,我們的教學質量也將獲得較大進步,對于發掘學生潛能必有重要的意義。
三、結語
總結本課題就是在立足課堂的基礎上用課外大量閱讀與課內評議結合,視課外為教室的延伸,課外撒種,課內收獲,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與涵養,在充分培養讀的習慣的情況下去發掘學生說的能力,也助力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讀書之樂樂淘淘,起并明月霜天高”(朱熹),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引導學生提升自主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的說話能力和表達能力,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發揮現代網絡時代的高速優勢,讓所有學生都從閱讀中找到快樂,從而激勵學生的自信,也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分辨是非的本領,將師生互動引入到一個更美好的階段。
參考文獻:
[1]代富沼.小學語文“三位一體”閱讀教學模式初探[J].人生十六七,2017(26):27.
[2]施曉秋,劉軍.“三位一體”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5(8):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