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圣祿
摘要:對于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工作而言,教師應當重點將教學目光放置在“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當中,培養學生的人格品質是當前教育工作的首先問題。我國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國家,其必須要為社會主義培養新時代的接班人。這也就決定了立德樹人工作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同時也是當前教育現代化發展的主要方向,是教育事業前行的靈魂與精髓。教師只有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原則,才能推動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為社會培養更多全面型人才。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一體兩翼;方法策略
作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自身應當堅定教育信念,秉承愛國主義情懷,強化自身思想道德品質建設,不斷增強知識視野,培養艱苦奮斗的精神,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養水平。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當將立德樹人理念落實在課堂教學工作當中,不斷強化學生文化知識內涵,豐富社會實踐活動,將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貫穿在各個教育環節,并圍繞這一教育目標,開展教學工作。
一、借助“一體兩翼”教學模式,多角度開展教學工作
針對部編版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科特點,借助“一體兩翼”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增強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率。一體兩翼簡單是指以“課堂實踐”教學活動為“一體”,“社會實踐”“校園實踐”為兩翼的教學模式。課堂教育實踐活動、校園實踐活動以及社會實踐活動均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的主要方式及手段,但這三個活動內容均有其利弊。通過開展“一體兩翼”教學模式,能夠將這三者之間的優越性放大,進而更好的為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奠定基礎。課堂教學實踐活動應當結合課堂情景出發,重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對問題開展自主思考及自主探究,并在這個過程中強化實踐體驗,借助師生、生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及互動,引發學生對知識點的獨到見解,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及創新意識。利用“一體兩翼”教學模式,推動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中從“課堂實踐”向“社會實踐”“校園實踐”邁進,最終實現多元化教育教學的目的。
二、借助“一體兩翼”教學模式,全面化整合教學資源
校園實踐活動是學生快速成長發展的重要途徑,學校應當以構建特色教育為方向,以立德樹人為教育理念,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利用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資源,積極開展校園實踐性活動。
例如,開展“建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念”“珍惜生命,拒絕毒品”“熱愛生活,珍惜糧食”“懂法用法,知法守法”等校園實踐性活動。不僅強化了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深度,同時又能有效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而開展社會實踐性活動則應當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結合學生個人到集體生活,充分展現學生的道德品質,使學生利用學習的方式進行探索和認知。比如,開展“小手拉大手,創建綠色新環境”“綠色環保,人人有責”等系列活動。利用這種方式,將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精神有效地融入到學生的社會文化當中,利用校園文化及學生的實際生活激發學生對周遭事物的認知,轉變學生思想價值觀念。同時,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向學生灌輸愛國主義思想,將學生的愛國熱情、強國意識融入到學生的實際生活當中,結合學生身邊的小事著手,不斷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強化學生的文化自信,啟蒙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感,使學生形成愛黨、愛國、愛社會、愛人民的思想情感,培養學生成為未來社會主義的優秀接班人。
三、借助“一體兩翼”教學模式,立體化開展育人工作
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作為教育部門審定的義務階段教育學科,部編版教材注重對學生傳統文化意識的教育,旨在基于立德樹人為基礎,利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教育工作的導向,向學生普及法律知識,規范小學生的學習生活,因此這不僅是對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更是對學生法治觀念意識的培養。在培養學生思想道德觀念的過程中,強化學生的法律意識,幫助學生健康快速成長。教育工作是民族發展復興的基石,教師應當切實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工作的基礎,結合國家發展需要,社會發展需要,培養人才,建設人才,這同時也是道德與法治課堂教育教學工作的主要目標,能夠為學生未來的成長發展奠定扎實基礎。科學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是義務教育階段重要的教學任務,新的課程內容同時也是教師全新的教育挑戰,更是全新的機遇。借助“一體兩翼”教師模式不斷增強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的多元性。
簡要而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工作應當聚焦學科特點,將學科知識為主的教學工作轉變為學科活動為主的教育形式,不斷強化學生的學習模式及教學思路的轉變,切實做到“以生為本”教育原則,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育工作,以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為課堂教學工作的主要基礎,這樣才能讓課堂教學工作更為務實,更為生動,進而真正實現道德與法治課程實踐化的開展,推動學生個人能力的全面提升,展現課堂教學工作的育人價值。
參考文獻:
[1]劉汝敏.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策略[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8,34(7):25-27.
[2]錢金戈.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分析[J].中外交流,2018(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