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蓮
摘要:核心素養是我國教育界提出的一個名詞。它對學生綜合實力的建立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核心素養作為教學依據,是衡量教學的標準。小學科學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正確的科學認知方法和自然觀,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發展學生個性,發展學生的內在潛力。當前的小學科學教學主要以核心素養為教學背景,運用高效課堂這一新型的教學模式。本文從核心素養對小學科學的重要性出發,提出基于核心素養的高效課堂有效開展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科學;核心素養;高效課堂
小學科學主要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綜合性學科,課堂教學通過實驗的形式引導學生學習自然界中的各種現象及規律,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探究學習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發揮實驗教學的教育功能,增加科學實驗的趣味性、實踐性及科學性,實驗操作能力既是學生深入學習現代科學技術實驗的重要基礎,又是踐行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多引導學生參與課堂實驗教學環節,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核心素養對小學科學的意義
1.符合國家基礎教育育人要求。小學新課標指出:“學習科學這門學科,有利于學生對科學的認知能力的形成,能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科學的自然觀,能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取動手活動的樂趣,多方位發展學生性格。”為了滿足新課標的要求,科學的教學就必須基于核心素養。只有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下,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去完成科學學習中的任務,得到全面發展。
2.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對小學生的教育,核心素養從三個方面提出了要求:文化基礎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建立基礎知識體系,用自己的思維代替教師的表達,培養自身的學科邏輯思維;自主發展要求學生對知識要有一定的拓展,不應滿足于教師傳輸的知識,有能力將知識運用到生活或學習的實例中去;社會參與要求學生走出校園,積極響應社會活動。核心素養提出的每一項要求標準都對學生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對當代的小學科學教育來說,核心素養的培養能使學生獲得探究科學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當前的學習和未來的發展。
3.提升科學學科的教學質量。科學教學的核心就是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和探索精神的提升。在教學中融入核心素養的思想會大大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勢必會調整學習的態度,從而大幅度提升學科的學習質量。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科學高效課堂開展策略
高效課堂的教學模式能穩定快速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能使學生自主學習,在討論中發展思維,學會合作思考。高效課堂能使學生的學習效率最大化,使學生在相同時間內完成比傳統教學模式更多的學習任務。但當前的科學高效課堂體系還不夠完整,教師的教學方式還較單一。下文將重點強調高效課堂的有效開展方式。
1.做好課前實驗操作準備工作。對于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來說,高效課堂教學的前提是學生對實驗探究活動具有濃厚的興趣。小學生對于一些未知、新鮮的事物及科學現象都會充滿探索求知的欲望。這是構建小學科學實驗課堂教學的關鍵。學生對新知識及科學現象的濃厚興趣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養成的,這種探索求知的興趣是在日常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內化而成的。因此,在日常實驗課程開始之前,教師要組織學生做好相關課堂教學實驗材料的準備工作,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環節,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索欲望,從而為高效課堂的順利開展做好基礎。例如,在學習“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這一章節內容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需要,提前列出實驗材料清單,讓學生自己動手準備實驗材料,允許學生將自己感興趣的物品帶到課堂上進行實驗驗證,通過這樣靈活的課前準備環節,引導學生打開探索知識的大門。
2.創設環節,提出問題。科學不同于其他學科,必須基于一定的教學氛圍。在高效課堂模式下,學生更愿意在充滿討論的氛圍中學習。教師應對課本內容進行梳理,整理出適合上課提出的問題,引發學生的討論,使學生積極響應課堂,配合教師的教學路線。以廣東科技教育版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光》為例,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可以引入光的傳播原理、小孔成像等有討論性的問題,讓各小組成員展開激烈討論,并在討論中掌握學習的方法,提升自身的學習效率。
3.建立教師集體備課制度。高效課堂主要應以導學案規范教學流程。教師在教學時應將教學的重點放在導學案的制作上,制作出有效果、有水準的導學案。在制作導學案時,教師可集體制作,集中所有教師的智慧,使導學案呈現出最高水準。以廣東科技教育版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生理與健康》為例,教師在制作導學案時可將飲食、保護器官、呼吸等課本內容作為任務劃分給各個教師,劃分清楚,各有分工。這樣制作出的導學案才能滿足課堂需求。
4.加強學生學習小組建設。高效課堂以小組為單位,教師的課堂活動也應以小組為核心。面對教師分配的任務,各小組應竭盡全力,使小組討論的成果呈現出最佳的效果。以廣東科技教育版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生物的生長》為例,小組成員應合理分配任務,可安排兩名成員對番茄種子發芽的情況進行記錄。兩名成員要分析記錄表,其中一名成員綜合結果,最后代表小組在班上做成果展示。任務分配能促進學生的交流、合作。成員之間的交流合作能幫助成員高效學習,使學生全面發展。
5.活用教材。教材只是為教師提供一個思路、一個模式。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準確把握教材的科學體系和邏輯結構,把握教材的重點內容和非重點內容,把握教材的難點和疑點。然后對教學內容進行教學重組和整合,選取更好的內容對教材進行深加工,根據教學內容,研究相關的學習策略,設計各種新穎的活動形式,設計有明確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動,才能使學生能夠學得輕松、有趣。
總之,提高科學教學的有效性是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是科學教師教學中需要面對的一個長久的、棘手的又必須要關注、要解決的問題。這需要我們廣大科學教師在不斷的實踐總結中不斷地完善,讓我們在整體把握教材的基礎上,活用教材,關注學生的活動過程,作好合理適時的評價,讓科學課堂教學真正做到高效,讓科學教學真正的“科學”。
參考文獻:
[1]湯華.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科學高效課堂的構建.
[2]徐軍華.加強實踐教學,打造小學科學高效課堂.
[3]尹夢東.淺談構建小學科學高效課堂的常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