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長宏
摘要:初中數學是一個整體,所以要實現初中數學穩定提升,就得從建立全盤系統的數學思維開始,之后才是圍繞重難點,中學生對數學的思考能力,要求學生學會發散思維,并且能夠舉一反三,聞一知十。如何開拓思維能力也是當今學界一直在尋找探究的方向。
關鍵詞:初中數學;學生思維能力;培養思維能力的探究
引言:
縱觀新時代下的中學數學教學,教師一邊要傳授給學生基礎的數學知識,使學生具備數學基礎知識的素養;一邊要通過數學基礎知識去培養出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這是數學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改革切入點,初中數學教學核心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人類發展至今,是離不開思維活動的發展。錢學森教授曾指出:“教育工作的最終機智在于人腦的思維過程?!标P于思維活動的探討,是數學研究的基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為培養新生代全面發展,為適應社會多變性奠定基礎。
一、當前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現狀分析
對于現階段的中學生而言,數學這個學科,是一門及其枯燥且復雜的課程,因為在中學生的思維概念中,數學的課堂教學內容包涵數學定理和公式的理解和記憶。普遍情況是學生習慣了小學數學算術的思維習慣,重計算的得數輕視過程,以為得數對了就夠了,他們喜歡憑感覺想當然拼湊步驟,比如有些計算過程本可以在草稿本上完成,他們不厭其煩,一步步寫出來,即使有簡便方法也要死算,而有些必要的說理,只字不提,隨心所欲,條件和結論也不分,格式亂七八糟,糾正起來很難,只有在考試后扣分了才會來問為什么是錯的。
二、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策略分析
教育現代化發展進程不斷加快,新課改教學標準的實施,數學教師為了能在短時間內盡快的提升中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要求數學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做好備課工作,促進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相互溝通交流,開展興趣教學,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培養思維能力習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讓學生成長為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人,為新課改的教學目標開拓新路徑。本文總結了在初中教學中針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以下幾點策略:
(一)注重對學生獨立思考習慣的培養
獨立思考的能力,是普遍中學生比較稀缺的一種能力。我們的社會是復雜而多變的,從來就沒有固定的解答模式,我們唯有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才能讓他面對這個復雜的世界。如何才能培養中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獨立思考能力呢?
①學生學會運用自己的語言闡述學到的數學知識,即“復述”,越簡潔越好,把課本基礎的內容變成自己的話,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加深理解和掌握;②學生學會整理歸納斷舍離,對各種題型進行概括,找到技巧;③師生一起討論錯題難題,設置游戲打分機制,鼓勵學生發散思維;④學生之間可以編題目互考,編題的過程就是對所學知識深入思考的過程了;⑤平時鼓勵學生多發表自己學習數學的真實看法,學習感悟。
(二)注重對基礎知識的教學
數學這門學科,是十分注重基礎知識的。許多中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績逐漸下滑,其實也就是因為基礎知識不扎實。其實在初中,數學考試的內容大部分知識都是非常基礎的,只有打好基礎,中學生對數學的學習才會越有干勁,將基礎掌握扎實了,數學的學習效率便能得到提升。好的數學成績離不開扎實的數學基礎,初中數學基礎知識不僅僅對學生的中考十分重要,也是在為高中數學的學習打好基礎。學生掌握良好的基礎就要搞懂每一個知識點。比如有的教師會采用“目錄法”+“電影回顧法”用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把基礎知識掌握,讓學生在專題中學習,學會學習,會思考知識的來龍去脈,前世今生,在情景化的生活和試卷中抽象出數學或物理模型,并去解決實際問題,以至于在數學學習中獲得更多奧秘。
(三)組織學生之間進行相互交流
《新課改》提倡學習合作,闡述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課本知識只是給我們提供基礎的教學素材,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師師之間的研究、師生之間相互的探討,更重要還得共同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的交流協作,以研促教,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進步。進行有效的數學交流,比如,可以在學習中進行小組交流,然后組員派遣代表和老師進行數學交流。通過增加數學交流次數,不僅是學生的表達能力也得到提升,對知識的理解深刻了,學習的興趣也就逐漸被喚醒,學生之間的數學水平也會逐漸距離縮小。讓每位學生在交流過程中,都能提升自我,相互揚長避短,何樂而不為呢。因此,讓學生去大膽提出自己見解,鼓勵一題多解。
結束語:
生活離不開數學,人生離不開數學思維。現如今快速飛轉的社會,數學思維習慣已影響到生活的各個領域。對疫情大數據的處理、人工智能的普及,社會治理和企業管理等都需要大量碎片化問題的處理,這些都是是應用數學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的最好體現。對中學學生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需要更多的時間和閱歷,還需要不斷沉淀。
參考文獻:
[1]毛海余.初中數學課堂提問的現狀與革新[J].學周刊,2021(31):105-106.
[2]陳德國.基于邏輯推理培養的初中數學教學策略[J].學周刊,2021(31):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