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雄
摘要: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信息技術獲得了新的發展和突破,將其運用在教育領域為我國的教育事業帶來了更多新鮮的血液,打開了教育的新格局。微課程作為信息化技術的重要載體,具有明顯的運用優勢和運用價值,是中職信息技術教學當中的主流教學形式,是提升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所在。文章主要從多個角度對微課程在中職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策略進行了深度的探索和研究。
關鍵詞:微課程;中職信息技術教學;應用策略;教學實踐
微課程是現代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作為一種新型的課程形式,能夠滿足學生在線學習、移動學習等需求,能夠突破傳統教學模式下,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其運用在中職信息技術教學當中是必然的趨勢,是推動中職信息技術教育現代化發展的重要舉措。
一、制作微課程課件
在素質教育背景之下,對中職信息技術的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標準,強調老師應該從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等不同層面實現改革和創新。傳統的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形式使得教學知識點過于瑣碎、繁雜,不利于學生對所接收的教學知識點進行歸納和整合,一定程度上導致老師“教”和學生“學”的效果都不太理想。為改善這一現實情況,老師應該重視微課課件的制作,通過對教材內容的深度探索和剖析,圍繞著某一個教學章節或者某一個知識項目,實現對教學資源的合理劃分和整合,以微視頻片段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重點突出,主題鮮明,快速地抓住學生的眼球,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通過針對性的學習,學懂、吃透信息技術知識,夯實學生的學習基礎,同時掌握必要的信息技術技能,實現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的最大化,讓老師和學生都能夠獲得雙贏。
二、實現角色轉換
在傳統中職信息技術課堂當中,老師一直處于強勢的主導地位,一味地進行知識的灌輸和講解,學生缺乏中職思考、自主探索的時間以及空間,對信息技術知識的探索過于淺顯化。基于此,學生的綜合素養得不到真正意義上的提升。而通過將微課程運用在信息技術教學當中,老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到微課程的設計和制作的過程當中,讓學生實質意義上成為學習的主人。對于大部分的中職學生而言,微課程是一項比較新鮮的事物,具有極高的吸引力。同時學生對于微信、QQ等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工具具有極大的興趣,老師引導學生借助相關的信息化設備和工具設計和制作微課程。在這一過程當中,學生能夠對相關的知識內容實現更深層次的探索,強化學生的認知和理解。又或者老師可以讓學生分享自己的微課程視頻,完成微課程的演講,對于學生的實踐能力、表達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通過這一系列環節,充分地奠定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實現了學生角色定位的轉變,從知識的接收者轉變成為知識的探索者,讓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三、實施分層教學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的學習經驗、生活經驗等造就了他們在學習能力、學習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距。老師在可以的教學過程當中,應該尊重學生之間的個性化差異,借助微課程將分層教學法落實到各個教學環節當中。老師加強對學生實際學情的觀察和分析,以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為核心,確定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認知的教學課程,繼而進行系統性、分層次教學,讓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變得更加順利、高效。另外,老師可以采用分層教學的形式,將教學練進行有機結合,有效銜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信息技術學習過程當中獲得成長和提升,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讓學生能夠熟練地掌握信息技術的運用技巧和技能,并且能夠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靈活運用,解決具體的信息技術問題,提升學生學習的成就感,獲得更多的學習樂趣,讓學生愛上信息技術學習,愿意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到其中,進一步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四、課后輔助教學
微課程具有多樣化的優點和功能,由于其短小精悍,所以運用環節非常的簡單、便捷、靈活。復習是教學工作當中的重要環節,是夯實學習學習成果的重要舉措,學生借助微課程開展復習活動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現代化技術的支撐,以現代化平臺為載體,老師可以給學生傳輸微課程的內容,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碎片化時間進行針對性復習,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約束,學生能夠學習更加自由、更加自主。另外,學生可以通過微課程視頻暫停、重播的功能,進行針對性提升,彌補自身的不足和短板,讓學生的復習效果實現最大化。
五、總結
總而言之,在中職信息技術教學當中,將微課程運用在教學環節,是教學改革趨勢下的主流趨勢和途徑,中職的相關教育工作者主要可以從制作微課程課件、實現角色轉換、實施分層教學、課后輔助教學等方面著手,構建一個高效的中職信息技術課堂,充分地彰顯微課程教學的鮮明優勢和極高的運用價值,優化教學結構,提升教學效率和質量,讓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能夠站穩腳跟。
參考文獻:
[1]劉海峰.闡述微課程在中職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科普童話,2019(44):73.
[2]莫靜寧.基于信息技術下的現代教學媒體——微課程在中職市場營銷專業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5,4(15):68-69.DOI:10.16070/j.cnki.cn45-1388/g4zx.2015.24.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