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
摘要:要建立文化強國,首先要建立的是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的培養過程中,語文教學尤為重要,在小學階段,學生還像白紙一樣,對于學習方法、習慣、文化底蘊的建立都是至關重要的時期,所以在小學語文的課堂上,教師應從點滴做起,從細節做起,有方法的將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到課堂中,培養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良好習慣,春風化雨的將傳統文化根植在學生的心中。筆者通過在教學實踐中分析研究,總結出以下幾方面操作性強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語文教學;傳統文化;小學生
引言: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華傳統文化經過歲月的洗禮和淬煉,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和豐富的遺產,對現代社會人們生產、工作和生活都有著指導性的意義,我們應大力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而傳統文化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在小學階段,要重視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比例,讓傳統文化像數學、英語課等其他課堂教育一樣,成為學生學習的日常,提升學生、家長、及教師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
一、小學階段傳統文化教育現狀分析
小學生雖然還沒有很重的課業負擔,但在日常學習中,學校、家長、老師似乎已經達成了以語文、數學、英語為主的應試思維,傳統文化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比例還不足以引起各方的重視,家長和老師大都以培養特長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學習傳統文化,在教學方法上,以簡單的誦讀、文言文翻譯為主,學生自身沒有建立學習傳統文化的習慣和興趣,學習方法停留在背誦、默寫等階段,不能深刻理解傳統文化的涵義,更談不上在日常生活中對傳統文化的實踐和應用[1]。
二、課堂教育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幾點策略
(一)扎實讀、寫基本功
要提升傳統文化的學習和鑒賞能力,首先要打好學、聽、讀、寫等基本功,小學生要有足夠的識字量和閱讀量才能更好的理解傳統文化的深刻涵義,在語文教學中,識字是重中之重,教師可以通過生字的學習,引導學生組詞、造句、進而引導出相對應的文化故事,例如生字“禾”,在學習的時候,可讓學生通過多媒體教學,圖像化認知,進而組詞、造句。教師可引導出《憫農》中“鋤禾日當午”詩句,讓學生形象的認知生字,理解背后深刻的文化涵義。另外,教師可帶領學生深度學習每個漢字背后的文化涵義,我國文字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大都有背后的故事和涵義,例如漢字“鱻”,讀作“鮮”,由三條魚在一起,就有很形象的“鮮”的記憶,它同時是“鮮”的異體字,原指生魚,解釋為“新鮮”,“明麗”,也指鮮美、應時的食物,很容易讓學生在識字的同時理解背后的文化,對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愛上學習傳統文化。
(二)豐富課堂形式
語文課堂上,教師一般采用講解、誦讀、提問、布置作業的傳統授課模式,難以個性化的兼顧每一個學生,也難以使學生對學習傳統文化產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例如,可采用分小組討論形式,將學生分成若干組,采取競賽的形式,鼓勵學生發現并提出課文中蘊含的文化故事或者帶有傳統文化涵義的特殊文字、詞語,表現優異者給予獎勵,激勵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課堂中也可以顛覆傳統的教師授課模式,由學生自行學習后對不理解的知識進行提問,教師進行啟發性的講解,引導出課文中的文化背景和涵義,讓學生在求知的過程中,對傳統文化產生更深刻的記憶和興趣[2]。以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草原》為例,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可先將學生分組,誦讀課文后,由各組提出對課文的理解,教師一一指出問題,全面理解課文之后,由各組以比賽的形式總結出關于“草”的成語典故、古詩詞、最后再通過多媒體將學生總結的這些例子一一展示,讓學生有深刻的記憶,在競賽中“玩”著學,從而對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
(三)定期開展傳統文化專題課
語文課本中固然已經有關于傳統文化的小故事和古詩詞,但在課堂學習中還不能引起學生和家長的重視,應加大傳統文化學習的比例,教師應在教學中安排適當的時機定期開展傳統文化專題課,例如課本中學到古詩《春曉》時,教師即可適當安排課時,開展傳統文化專題課,專題課上可通過《春曉》的學習,為學生講解古人在春季都會開展什么樣的休閑活動,對于季節的更替,古人都有著什么樣的感觸,寫出了什么樣的優秀詩句,課堂上,學生可以暢所欲言,提出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形成課堂上人人愛學的濃厚氛圍。另外,此項傳統文化專題課也應納入學生成績考核的范疇,僅僅作為課堂上一項可有可無的學習難以引起家長和學生的重視,通過考核,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可以聯合家長對學生共同啟發,監督學習成果,達到家校一致重視的良好教學效果。
(四)定期組織傳統文化領域的競賽
平時在課堂中,教師已經通過引導,使得學生產生了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這時候,適時的組織開展一些傳統文化領域的競賽,則可以起到鞏固提高的效果。例如,可開展成語故事演講大賽,由學生自行搜集成語故事,通過自己的理解去演繹和展示。可開展傳統文化藝術節,通過話劇表演比賽等形式學習,我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諸如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等故事不僅能讓學生學習到知識,也可讓學生學習到堅持、不放棄的精神,可以由學生分組選擇傳統文化故事,分角色扮演,教師擔任指導教師,讓學生在演繹中深入理解傳統文化。另外例如課文誦讀大賽,古詩詞背誦大賽等可以在教學中常態化的開展,用一些小禮品激勵學生,因為只有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通過這些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自覺投入到傳統文化的學習中。
(五)延伸課外讀物資源
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著一定量的傳統文化內容,但教材的編撰也不免有一些局限,我國傳統文化廣闊而多樣,僅通過教材的學習,學生的文化深度難以得到建立。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適當引入一些課外的讀物,教師應根據課本的內容來選擇引入到課堂上的課外讀物,例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白鵝》,在學習時,古詩《鵝》就是最好的課外讀物,教師可讓學生在誦讀好課文的同時,背誦并理解古詩,這樣也就拓寬了課文學習的廣度,加深了學生傳統文化的深度。另外教師可以在班級內組織建立“傳統文化學習角”等學習形式,鼓勵學生拿出自己喜愛的書籍,同時積極借閱其他同學的書籍,通過討論、交流的形式,融會貫通各自所掌握的傳統文化[3]。
(六)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的學習僅僅停留在課堂上是遠遠不夠的,應該滲透到學生的日常行為中,例如可以鼓勵學生學習孝道,布置“我為爸爸媽媽幫幫忙”這種類型的課后作業,讓學生理解父母,也更理解我們中華民族的孝文化。在一些傳統節日時,更是教師滲透傳統文化的最好時機[4]。例如,清明節組織學生為先烈掃墓,同時讓學生學習清明節由來的歷史故事,理解我國的掃墓文化。端午節,學習吃粽子、賽龍舟等這些傳統項目的由來等等。這些日常生活中的隨處可見的傳統文化更容易滲透給學生,也是傳統文化最好的傳承。
三、結束語
學習好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影響深遠而又意義深刻,小學語文教學在弘揚和繼承傳統文化上,有著使命般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學上,教師應提高認識,首先去豐富自己傳統文化的底蘊,然后通過一點一滴的積累,慢慢滲透給學生傳統文化的精華,做好文化傳承的引路人,為我國建立文化強國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楊新艷,黃勝,唐玉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必要性分析[J].中華辭賦,2019(3):1.
[2]王淑玲.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進傳統文化的教學措施[J].課外語文,2020(3):1.
[3]盧燕華.注重傳統文化教育——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山海經:教育前沿,2021(32):2.
[4]劉穎.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方法研究[J].新課程:小學,2019(6):2.
1060501705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