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摘要:隨著現代化教育的不斷發展,各種教學手段層出不窮,合理應用這些手段可以促進課堂教學多元化,優化教學的效率與質量,這一點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有著較為明顯的體現,教師可以在初中數學課堂中針對性利用現代化手段豐富課堂內容,為初中學生的數學學習創造良好條件。本文以初中數學教學為中心,對初中數學教學中多元課堂構建模式進行探究。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多元課堂
構建多元數學課堂對于初中學生而言非常重要,因為多元課堂不僅可以豐富課堂內容,還可以提高數學教學的針對性,這樣就可以針對學生的薄弱項展開教學,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效率。此外,初中數學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元化課堂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為學生將來的數學學習打下良好及時。
一、構建多元數學課堂的優勢
(一)構建高效數學課堂
高效課堂可以有效提升初中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可是受限于傳統單一模式下的數學課堂,教師很難構建高效課堂,甚至可能會出現過度追求數學教學效率忽略數學教學質量的情況。多元數學課堂的應用就可以有效兼顧數學課堂的效率與質量,教師可以通過多元化的數學教學方式在提升數學課堂的同時保障數學教學質量。[1]
(二)針對性展開數學課
傳統的數學課堂缺乏針對性,課堂教學往往是由教師主導,忽視學生的學習狀況,這對初中數學教學的有效展開不利。構建多元數學課堂就能夠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可以調查學生的數學薄弱項,然后利用多元化手段展開數學教學,這樣就可以提高數學教學的針對性。
二、初中數學教學中多元課堂構建策略
構建初中數學多元課堂盡管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效率,可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在實際的初中數學教學中仍舊會面臨一些問題,想要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就需要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制定合理的教學策略,提升數學教學質量。
(一)智慧課堂,信息化多元數學課
多元化數學教學的核心就是課堂靈活性,只有在初中數學課堂中合理應用教學手段,才可以查漏補缺,綜合性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因此,在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教師就需要利用智慧課堂構建多元化數學教學,這樣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數學課堂的靈活性。智慧課堂是一種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現代化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在傳統信息化教學中融入了更加靈活的信息化交互和智能AI,這樣就可以提升課堂靈活性。[2]
在學習北師大版初中數學七年級上冊第四章《基本平面圖形》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利用智慧課堂靈活展示線段、射線、直線、角、多邊形以及圓的概念和定義,這樣就可以加強初中生對平面圖形的理解。在完成學習之后教師還可以利用智慧課堂了解學生的薄弱項,然后根據學生的薄弱項針對性制作教學視頻,這樣就可以逐漸彌補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短板,綜合性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二)翻轉課堂,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能力是學生應當具備的重要能力,可是在初中階段部分學生缺乏自主學習意識,過度依賴教師,這就會對學生的數學學習造成阻礙。因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就需要利用翻轉課堂展開多元化教學,學生在翻轉課堂中就可以自主學習數學知識,有效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行培養。翻轉課堂是一種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手段,在利用翻轉課堂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與學生身份互換,只需要為學生布置學習任務,學生就可以通過自主學習掌握知識點,這種教學手段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3]
在學習北師大初中數學七年級下冊第四章1《認識三角形》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利用翻轉課堂為學生布置學習任務“自主了解三角形的概念及特性”,在布置學習任務之后,學生就可以根據這個學習任務進行自主學習,學生在掌握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就可以實現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教師還可以記錄初中學生的學習情況,然后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指導,這樣就可以在加深學生對三角形認知的同時減少學生對教師的依賴,為初中學生未來的數學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三)情境創設,培養學生數學概念
數學是一門和生活有著緊密聯系的學科,可是部分學生缺乏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的概念,這就會對限制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因此,在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利用情境創設模擬生活中使用數學知識的場景,這樣就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概念。
在學習北師大版數學七年級下冊第五章《生活中的軸對稱》時,教師就可以選擇生活中的一些軸對稱圖形、建筑物、藝術作品等布置情境,然后引導學生代入場景分析這些圖形,這樣就可以將生活實際問題與數學知識進行結合,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就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概念,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
結語:
多元化初中數學課堂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效率,因此教師應當注重多元化課堂的構建,這樣就可以為初中學生創建良好的數學學習環境,進而綜合性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陸昕.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構建高效課堂模式[J].讀寫算,2020(21):117.
[2]朱邦松.探析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構建高效課堂模式[J].考試周刊,2019(93):112-113.
[3]李逢霞.探究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自主合作學習模式的構建及完善[J].中華少年,2017(29):27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