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龍 李永清
摘 要:留守兒童在學習過程中,大部分學生完成作業的習慣較差,不能按時完成書面、朗誦以及背誦作業,有的甚至直接放棄了寫作業。因此,作為老師,有義務和責任對他們進行教育和指導,改變他們不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幫助他們樹立起對生活和學習積極向上的信心和態度,在提升他們學習成績的基礎上,為促進留守兒童全方面發展奠定基礎保障。文章根據農村留守兒童現狀,分析了留守兒童不良作業習慣形成的主要因素,并且提出了培養留守兒童完成作業習慣的有效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留守兒童;作業習慣;培養策略
一、 引言
留守兒童作為比較特殊的群體,由于家庭經濟條件的限制,父母選擇外出打工,缺乏父母的關愛和教育背景下,導致他們形成了很多壞習慣,對其身心健康發展極為不利。其中,對于很多留守兒童而言,最常見的不良習慣則是不能按時完成作業,這不僅影響了他們的學習成績,還形成了不好的學習習慣。因此,為了幫助留守兒童轉變學習態度,形成良好的學習和作業習慣,老師應該耐心地對學生進行教導,充分掌握他們的心理需求,開展針對性的教育活動,促進他們學習和成長的良性發展。
二、 農村留守兒童現狀分析
留守兒童指的是父母雙方為了維持家庭生活,而選擇外出打工,將孩子留在農村生活。一般都與父母的親戚、朋友或是爺爺奶奶生活。現如今,隨著農村家庭經濟壓力的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開始滯留在農村,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全方面發展極為不利。尤其是不良學習習慣的形成更是阻礙了他們各方面的發展。素質教育不僅僅是關注留守兒童對知識技能的掌握,更為關注的是對每個留守兒童的全方面發展。而留守兒童因背景的特殊性,使得教師要重點關注他們的發展。留守兒童在學習過程中經常出現對學習敷衍了事、不認真完成作業、書寫馬虎等,還有的學生在學習上表現的比較積極,但卻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在學習過程中不遵守基本的學習規律,從而導致學習效果也不明顯。其次,農村留守兒童大部分都是和爺爺奶奶生活,而爺爺奶奶的教育觀念和價值觀都比較陳舊,在留守兒童良好習慣形成方面造成了不良的影響,對孩子過于溺愛,使他們產生了懶惰、依賴性強、學習不努力等不好的習慣。由此可見,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作業習慣的培養已經迫在眉睫。
三、 留守兒童不良作業習慣形成的主要因素
教育學家培根曾言到:“習慣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一個人的人生。”素質教育中也包含了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培養的內容。但是由于留守兒童長期缺乏家庭的教育以及父母的關愛,再加上在學校學習成績較差,得不到老師的關注,長期下去,他們身上都匯聚著各種不良學習習慣。比如,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態度不端正、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等等。究其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大部分初中階段的留守兒童由于長時間見不到自己的父母而產生強烈的思親情緒,導致他們在上課過程中注意力不集中。而在家中,由于爺爺奶奶年齡太大,溝通方面存在代溝,再加上文化程度有限,在作業上要給予孫輩幫助,也是有心而力不足。留守兒童在作業上得不到輔導和幫助,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也在逐漸降低,導致他們在寫作業過程中,都抱著一種敷衍了事應付的心態去完成作業,將其視為一種負擔,從而造成學習成績也開始一落千丈。
第二,由于父母外出務工的影響,“讀書無出路”的思想開始逐漸滲透進留守兒童的心里,他們認為作業完成的再好,初中畢業后依然會和自己的父母一樣外出打工。產生這樣想法以后的孩子對自身作業完成度更加不重視。其次,大部分教師在作業檢查時通常只會看學生完成沒有,不會去查看學生作業過程,長此以往,孩子也開始對作業不上心,認為抄寫別人的作業也可以,只要完成就行。因此,在留守兒童教育和成長方面,不僅僅是某個人或某部分人的責任,而是需要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和配合,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
四、 留守兒童作業習慣培養的有效對策和建議
(一)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時幫助他們解答問題
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自我約束能力都比較差,身心發展也不完善,而也意味著這個階段是培養他們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因此,教師要走近學生,及時了解每個留守兒童的情況,根據他們的實際學習需求為他們布置適合他們的家庭作業。這就要求教師和學生要進行更加深入地溝通和交流,從言語和行動要主動積極地表現出對留守兒童的關心和關愛之情,對于他們存在的學習或心理上的壓力,要及時幫助他們進行排解,這樣學生才會更加愿意主動和老師進行“心靈之間的對話”,將學習上存在的問題及時告知老師,從而在提升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基礎上,良好學習習慣也在潛移默化中慢慢形成了。其次,在和留守兒童溝通和交流過程中可以發現,大多數學生都覺得初中家庭作業相比起小學階段的作業,難度要高的多,僅僅靠自己是無法完成這些作業的。而留守兒童和其他學生有所不同,他們一般回到家中,如果遇到學習上的困難,根本無法第一時間讓自己的父母輔導或幫助自己。因此,作為老師,充分地注意到這個問題,在課前,及時和學生溝通,了解他們在作業完成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在課堂上,也要給予他們高度的關注,幫助他們解答問題。在課后,定期對留守兒童進行家訪,了解他們在家中的學習情況,對他們開展針對性的輔導。現如今,網絡技術的發展,也為師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提供了基礎保障,教師和家長、學生和老師都可以通過網絡微信、QQ等方式進行在線溝通,只要遇到家庭作業無法解決的問題,學生都可以在線尋求老師的幫助,從而提升他們完成家庭作業的質量和效果。
(二)強化學習上的管理,用愛去感化學生
上文所述,部分留守兒童在生活或者學習上形成的壞習慣,都是由于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而形成這些不良習慣的主要因素。
部分教師反映,留守兒童經常在學習上不積極,課堂上擾亂紀律,自己不想學習的基礎上,還影響其他同學學習。基于此,老師應該對這部分留守兒童進行重點關注和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對他們家庭作業進行檢查,及時指出他們家庭作業中存在的問題,并在教師的幫助和指導下改正問題。對于沒有及時完成作業的學生,要和他們進行交流,詢問沒有完成作業的原因,盡量幫助他們解決部分客觀因素帶來的問題。還有部分學生在不按時完成作業上屢次不改,針對這部分學生,教師應該進行適當地懲罰教育,把握好懲罰的度,在注意不傷害學生自尊心的前提下,讓學生自己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用愛去感染他們。另外,教師要對留守兒童的作業完成情況和學習情況加以關注,對他們開展單獨的針對性輔導,用自己的耐心和真心去打動他們,促使留守兒童充分的感受到教師的重視和關心。長期下來,學生也會逐漸明白教師的用心,慢慢轉變不良的作業習慣,樹立良好的學習態度。
(三)合作機制的引入,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
由于留守兒童長期缺乏監管,自主管理和約束能力都相當薄弱,難以抵制來自網絡或者外界的誘惑,從而難以形成良好的作業習慣。首先,可以嘗試引入合作學習機制,建立并完善評價體系,將學生進行分組,發揮出小組成員的優勢和力量,達到互幫互助,相互促進的目的,也對留守兒童良好作業習慣的形成極為有效。其次,可以試著將以往的個人評價方式轉變為小組評價,通過小組的構建形成較強的團結力和凝聚力,這樣對于原本習慣拖拉作業的學生,在小組共同榮辱觀下,也收斂了許多。同時,在評價過程中運用量化考核制度,在小組中有一位學生作業完成度較高,則集體加分,反之,如果其中任何一名同學沒有完成作業,將對整個小組進行扣分處理。越是基礎能力較低的學生,進步空間也更大。不管是后進生還是留守學生,都會被平等的對待。只要任何一個學生付出努力,將得到集體的認可和贊許,這樣也有利于留守兒童良好作業習慣的形成。小組合作機制的引入,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也能充分地讓留守兒童感受到班集體大家庭的溫暖和關心,這樣在幫助他們形成良好完成作業的習慣基礎上,也有利于他們身心健康發展。需要注意的是,在整個過程中,教師要做好監督工作,防止小組互相抄襲作業的現象發生,進而提升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的有效性。
五、 結束語
綜上所述,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不僅僅是關注某一個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而是關注整體學生的全方面發展。留守兒童作為社會中的特殊群體,應該對他們進行重點關注。他們由于長期缺乏家庭教育和關愛,而形成了很多不良的習慣。因此,作為教師,應該不斷分析留守兒童不良習慣形成的原因,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和輔導工作。對于留守兒童而言,養成良好的學習和作業習慣,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對他們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的提升都有著重要的作用,促進他們健康成長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光榮.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語文良好家庭作業習慣的培養[J].內蒙古教育,2017(20):22-23.
[2]葛飛.培養農村留守兒童良好作業習慣的策略[J].教書育人,2017(16):30.
[3]周光池.小學留守兒童按時完成家庭作業行為習慣的培養[J].西部素質教育,2016,2(10):187.
[4]林云剛.淺談農村留守學生主動完成作業的習慣養成[J].遼寧教育,2014(21):12.
[5]張道林.農村留守兒童成長困境及應對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學,2020.
[6]陶繼峰.基于隔代教育背景,矯正留守兒童不良學習習慣[J].教書育人,2020(13):11-12.
作者簡介:王子龍,甘肅省蘭州市,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苦水鎮南峰初級中學;李永清,甘肅省蘭州市,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苦水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