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燕


摘 要:文章以新背景下英語高考新題型為抓手,針對高三一輪復習時間緊任務重,依據核心素養下的新課程標準,對英語一輪復習教材進行有效整合。通過梳理高頻詞匯、相似文本語篇結構歸納等方式手段讓學生由“詞窮”狀態轉變為相關篇章“串聯”狀態,以此為高考寫作打下扎實基礎,使英語寫作日常化、平凡化、簡單化,以此克服高三學生對高考新作文題型的畏懼。實踐證明,通過有效的整合,不但縮短了一輪復習的時間,也有利于學生對相似話題的作文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做到融會貫通。
關鍵詞:高三一輪復習;教材整合;高頻詞;語篇結構;寫作;話題
一、 問題的提出
(一)英語高考新題型對教材整合的要求
筆者多年帶教高三,英語高考第一年也帶教高三,并參加了第一次續寫作文閱卷。再看新高考下的英語試卷,分值150分,其中寫作兩篇,分值占40分。其中應用文15分,“讀后續寫”總分25分,2016年10月,浙江省考生平均得分9.99分,若零分除外,平均得分10.79分。2017年6月,平均得分10.02分,若零分除外,平均得分11.17分;2017年11月考試中,該題型平均得分9.3分,若零分除外,平均得分10.12分。概要寫作還未經歷,尚在摸索階段。從兩年新高考來看,主觀題分值的加大,也加大學生對英語知識應用能力要求。迫使學生在寫作方面需要進行有效的訓練和詞匯儲備。
(二)學生現有認知水平對教材整合的要求
根據筆者所教班級的實際情況分析,發現現在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看到詞匯知道意思,等到寫作中需要實際使用時,卻無處下手,大腦一片空白。這一現象的存在,主要是學生對所識記的知識點沒有系統的分類和整合,只是基于簡單的識記,而并不知道如何更好地應用到實際寫作當中去。由此局限了英語學習能力的提高。
(三)實現高三英語第一輪復習的目標需要
高三英語復習,一般情況下分成三輪。“一輪”復習的目標是對基礎知識的全面系統復習,要求學生扎扎實實地抓好基礎知識。這輪復習以落實基礎為第一要務。其主要特點是根據教材體系,逐個單元,對詞、句、篇進行大排查和滲透。這輪復習直接關系著整個高三英語復習的成敗。但在這一輪復習中,由于復習教學時間短、任務重的特點,在復習教學中不可能將所有教材知識點均面面俱到地加以復習拓展。這就要求復習進程中應有對教材的詳略處理與整合。
二、 研究的思路
筆者在實踐教學中與學生不斷地溝通和交流中發現,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存在的最大苦惱是平時識記積累了很多的詞匯句型,但到實際應用時便無處下手,出現“詞窮”的現象。若能讓學生把平時記背下來的詞句,串起來,讓他們在面對不同類別的作文時能夠激活記憶,打開思路。引發出學生原有認知經驗,激發主動提出問題,并主動去想辦法解決問題,從而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英語素養。
依據學生寫作現狀和認知水平,在英語一輪復習中,以話題為依托,從點、線、面(詞—句—篇)來促動和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
三、 研究的實踐
依托話題,分類處理:
新課程理念認為教材是教學的一種重要課程資源,但絕不是唯一的資源。教材存在著適應學生需要、時代需要、教學側重點需要、課堂環境需要的整合與處理的必要性。
教師在堅持學生為主體的前提下,認真研究教材基礎知識,改變過去那種狹隘理解基礎知識的舊觀念和老辦法,在傳授知識過程中以高三一輪復習的教學目標為準繩,關注不同話題間、不同教材間的相互關聯,對教材進行有益的整合與處理,引導學生構建符合一輪復習特點的學科知識體系。
《普通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中提到:教材是服務教學的工具和材料。教材在課堂教學中是“育人”的資源,是服務于“育人”這一根本目的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對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何種程度等有明確的要求。它明確指出:“教師要善于結合教學實際的需要,靈活地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的內容、編排順序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適當的取舍和調整。”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一定不要被教材所束縛,教師首先應當正確認識教材和自身的角色定位,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念,根據學生的興趣所在、語言水平、自身的教學風格以及所在地區的客觀教學條件對教材進行綜合分析,合理選擇,靈活調整,使之適用于自己的課堂,而不是將教材當作恒定不變的教學任務來完成。
整合教材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以較少的時間和精力投入獲得較大的學習效益。這樣教師就須對教材進行挖掘、梳理、濃縮。目前浙江省普通高中階段使用的材料為人教版材料(下面簡稱NSEFC),此教材共分八本,一到五為必修教材,六到八為選修選材。筆者根據自己所帶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NSEFC教材以話題為中心的特色,對其中七本教材進行一輪整合復習(必修一到選修七)。
1. 關于人物描寫類的整合(NSEFC必修1與必修4)
NSEFC教材中有大量文章涉及記敘文中的人物描寫,而通過對人物外表、語言、動作的描寫可以很好地突顯人物的性格品質,這在新高考續寫文章中的應用十分的廣泛,也是相當的重要。因此筆者在一輪復習對此類文章進行了教材整合。
NSEFC必修1第五單元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必修4第一單元Women of achievement、必修4第二單元Working the land這三個單元的話題都是人物介紹,通過整合,可以提煉出關于人物描寫相關歸納整理。比如將人物描寫的五個方面歸結為:基本概況、外貌appearance、教育education、生平、評價evaluation等。然后整理出關于人物描寫的高頻詞匯,其中可以包含個人信息類、外表類、性格特征類、興趣愛好類、求學經歷類、功績成就類;對其中的某些類還可以細分整合,比如外表類可以分為對五官的描述、對發型的描述、對衣著的描述等。
以這樣的對教材整合的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參與進來,而且在整個過程中可以加深理解,在遇到人物描述類的話題時,可以很清楚地對人物做出準確形象的描述。擺脫一提筆就不知如何下筆的尷尬。
2. 歷史與地理類的整合(NSEFC必修2與必修5)
目前新高考題型中的小作文是應用文寫作,其中不乏對一些景點的介紹。結合這些考點,筆者對此類文章做出如下整合。
NSEFC必修2 Unit 5 Canada—“The True North”和必修5 Unit 2 The United Kingdom都是有關歷史與地理的話題。圍繞這一話題,可以整合出關于地理位置及地位的描述、人口、面積、氣候、歷史、名勝古跡的很多短語如:lie in,be located in,be situated in,political/commercial/cultural centre,the capital of...、has/with a large population of...、cover/have an area of... square kilometers,take up... square kilometers、warm,dry,cold,sunny,stormy,rainy, has/with a history of...、places of interest,a city of tourism,be famous for...
3. 文學故事類的(NSEFC必修2與選修7)
此類文學作品類的記敘文通常會隨著事件的發展來刻畫人物的心理變化,從而推動情節的發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因此筆者把NSEFC必修2 Unit 2 using language 中The story of Atalanta 與選修7 Unit 2 reading Satisfaction進行整合。
作者從語篇結構入手,摸索此類記敘文的發展主線。以Satisfaction為模版,概括出此人的故事發展主線。根據人物心理變化推動故事情節發展。在學生理解了此語篇結構后,引導學生思考Unit 2 using language 中The story of Atalanta中的情節發展圖。
因此通過這樣的復習整合,讓學生對此類語篇的結構有所了解,以幫助學生進行后續的可能性發展進行故事的推測和讀后續寫的練習。
4. 旅游日志類的
記敘文中的旅游日志(travel journal)類語篇通常以某人的travel plan即旅行計劃為開端,根據旅行途中的空間位移和作者在游覽這些景點時的所見所聞所思為主線來組織語篇。因此,此類文章的語篇重構也較易把握。
【課例四】
NSEFC必修1 Unit 3 travel journal中Journey down the Mekong和必修2 Unit 5 Canada—“The True North”結合,整理出旅游日記的框架結構,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寫一篇游記。
5. 科技說明類的
科技說明文一般是從現象入手,解釋說明事物的本質、特征、功能和用途之類的文章,這類文章的一般特性是其抽象性。因此筆者認為,在一輪復習中若能對相關類型的文章進行整合復習,讓學生能串連來記憶這類文章,效果就會比較好些。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此類語篇的基礎上,對這類語篇進行結構剖析、語篇結構歸納,高頻詞匯總結。如在復習NSEFC必修三Unit 4 Astronomy: the science of the stars 中reading: 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進行復習時,整合必修6 Unit 4 Global warming中the earth is becoming warmer—but does it matter?.
第一步從語篇結構中入手,歸納出此類文章的結構;
第二步從高頻詞匯入手,歸納如下:
環境類關鍵詞:Global warming、green house effect、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氣體類:greenhouse gas、carbon dioxide、nitrogen...
自然災害類:catastrophe、drought、flood...
四、 成效與反思
筆者通過問卷調查、學生座談等方式了解學生對英語一輪復習的學習體會,能夠在實踐教學中對教材進行整合,注重學生的參與過程,實現老師和學生的合作教學。
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大多數課堂教學模式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照本宣科”的痕跡。這種教育模式使教師的教學思想更多地活躍在考試說明中、活躍在研究考題中,而忽略了知識點的落實方法與學生認知特點之間的銜接,也就缺乏了開發教材培養學科素養的動力。
而有效整合的教材就很好地實現了老師和學生的合作教學,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式,在老師引導下,也可以讓教材靈活地出現在學生的頭腦。筆者根據自己多年教學經驗將教材整合實踐和傳統單方面教學模式對比,人為教材整合可以給學生以下提升:
(一)通過教材整合,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活動
通過教材整合,讓學生在寫作課堂中自己發現問題,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問題,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獲取的過程中,使學生的思維活動有了足夠的思考空間,同時思維活動的質量也有了提高。
(二)通過教材整合,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
語言技能是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教材整合,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特別是表達技能,讓學生在交往中用英語獲取和處理信息,用英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