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摘? 要】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諸多生態失衡的現象,教師要立足生態的視角融合三維目標,構建和諧關系,滲透人文內容,開放學習過程,追求教學生成,開展多元評價,從而促進學生的生命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生態現象;思考
中圖分類號:G623.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03-0044-02
【Abstract】There are many ecological imbalances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Teachers should integrate three-dimensional goals based on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build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infiltrate humanities, open the learning process, pursue teaching generation, and carry out multiple evaluatio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lives.
【Keywords】Chinese in primary schools; Ecological phenomena; Thinking
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存在諸多生態失衡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三維目標形式化;偏重知識的傳授;披著“三維目標”外衣實現“單維目標”;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趨于形式化;教師將情感態度“交給”學生,要求學生背上“價值觀”,學生缺乏親歷的體驗。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孤立、封閉,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割裂,窄化了學習內容,難以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教師將文本視作主要手段,沉浸于文本中,忽略了對文本語言的拓展、人文底蘊的挖掘,內容變得局限化。評價體系單一,重智輕德、重知輕能,過于強調考試的選拔功能,忽略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要改變小學語文課堂生態失衡的現象,采用生態化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健康發展。
一、關注生命發展,構建生態目標
小學語文生態課堂目標是一個有機、系統的整體,各生態因子相互聯系,教師要立足于生態的視角擬定教學目標,讓學生轉識為智,促進語文素養的提升。生態化的目標之間是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教師不要片面地看待問題,要將其看作一個完整的目標。要建立縱向聯系,課時目標要與課程目標、學段目標、單元目標等聯系起來,層層實施,循序漸進,統籌兼顧。還要考慮不同學段、不同年齡的學生特點,有所側重,對低年級學生抓基礎訓練,對高年級學生側重情感體驗,引領學生向縱深發展。課時目標的每一個因子也是課堂目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師要著眼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將語言積累、思維訓練、審美創造、文化傳承等聯系起來設計三個維度的目標,讓各目標之間相互協調,不可偏頗。目標的設計要具有整體性,教師要將知識的習得、技能的提升、學法的運用以及人生觀的追求融為一體,促進學生的生命成長。生態的目標是動態發展的,在與外界進行信息、能量交換中融入新的元素,能不斷催生新的內容。目標的擬定不是固化的“劇本”,教師不能照本宣科,要彈性實施,為學生留有發揮的空間,依據認知基礎、課堂變化、師生交流等情況的不斷變化,及時調整、改進教學策略,與學生共同成長與進步。
二、滲透人文內容,融入生活因素
語文教學兼顧工具性與人文性,教師不能囿于知識的教學,要為學生拓展豐富的人文資源,引導學生去體驗生活。小學階段是學生認知世界、樹立人生觀的最佳時期,教師要挖掘文本中的人文思想,對學生進行人文滲透,讓他們細細品讀作品,對文本中的感恩、親情、友誼、愛國、同情等思想進行感悟,從而形成良好的品格、健康的審美情趣。教師要引領學生揣摩作者表達的思想、作品蘊含的哲理,要與學生站在平等的視角上多溝通、多交流,尊重他們對文本的多元理解、多樣體驗,讓他們的品格獲得浸潤。如學習部編本五年級下冊“四時田園雜興”一詩,教師與學生共讀古詩,析詩題、讀詩歌、明詩意、悟詩情、悟詩人,想象詩中的情景,說說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教師為學生配樂讀詩,讓他們說說自己的理解。
教育與生活脈脈相通,語文教學不應局限于教材,教師要將語文教學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延伸,融入生活因素,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讓學生以愉悅的情緒融入課堂,讓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發揮,這樣他們的想象力將得到極大的豐富。教師要善于從生活中引入鮮活的內容,讓學生回憶與文本內容相似的體驗,從而融入學生的內心世界,激活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獲得深刻的感受。教師要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要以精讀文本為根本,尋找與所學文本相聯系的素材,促進學生語文知識的積累與運用。可以同一體裁的作品、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同一主題的作品、相同背景的作品、同一出處的作品、同一表現手法的作品為切入點,為學生選擇拓展的文本。如蘇教版四年級下冊《小英雄雨來》是一篇以抗戰為主題的作品,教師可以為學生選擇《閃閃的紅星》《狼牙山五壯士》《小兵張嘎》等作品來閱讀。
三、開放教學過程,鼓勵質疑探究
在小學語文生態課堂中,教師要構建民主的對話氛圍,讓師生平等對話,彼此表達自己對作品的感悟。要關注學生的自我體驗,尊重學生的獨特理解,不為學生預設答案,要捕捉學生在課堂中的生成資源。要為學生留有表達的空間,激發學生的創造性,讓他們聚焦于文本的重點句、難點句、疑點句,體會文本的精妙之處,理解文本的表達方式,在感悟中把握語言的內涵。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展示形式,或讓學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礎上辯論,表達自己的立場,能展現自己的智慧,讓不同的觀點相互碰撞。在學生獲得感悟之后,他們都有傾訴、表達的愿望,教師要變“講述者”為“傾聽者”,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大膽表達,與他們溝通交流。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分析文本,還要讓學生超越文本,能從不同的視角對文本進行立體的解讀。
教師過多的講解,勢必會讓學生對教師產生依賴。教師要變“灌輸”為“引導”,不再以“權威者”的角色出現,要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為學生留有閱讀的空間,對學生進行必要的點撥,讓他們去揣摩語言、體味情感。要引領學生初讀文本,形成初步的感知,提出自己的疑問,再細讀文本,感悟人物的形象、文章的寫法,再聯系生活中欣賞美好事物、崇拜英雄人物的情感,并遷移到學習中,實現學生情感的升華。在小學語文生態課堂中,教師要“解放學生”,讓他們善于發現、樂于交流、大膽實踐、勇于思考,同時能留有消化的空間、拓寬學習的渠道,提升學生語言運用的能力。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要經歷由模仿到創造的過程,教師要積極引導,讓學生循序而學,逐步形成創造性表達的技能。小學生的思維具有發散性,教師要開闊他們的視野,讓他們在想象的基礎上形成表達交流的能力。不同的認知背景、不同的個性特點,決定了每個學生對待問題都會有獨特的感受,教師要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也能理解他人的情感表達。如在學習部編本五年級下冊《清貧》一文時,教師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探究文中用了哪些手法使人物的形象更加豐滿?有的學生從描寫的角度分析,分析語言、動作、神態描寫等方面,感受方志敏具有的品質;也有學生從事件的選擇上加以分析;還有學生從表現手法的運用上加以分析,從文本中提煉寫法。
四、評價主體多元,評價方式多樣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建立科學、系統的評價體系,要采用多元的評價主體,將評價的話語權交還給學生;多聽聽他們的意見,了解他們的想法,讓他們在自評、互評中更全面、更客觀地了解自己。評價的內容要多面,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語言積累、知識習得,還要關注學生的態度、能力、方法以及情感等,通過綜合性的評價,促進學生全方位發展。教師的評價方式要多樣,要將結果性評價與生成性評價結合起來,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了解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以及同伴的互評,且都要記錄在檔案袋內。教師要將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結合起來,以激勵性、針對性的評價影響學生,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立足于生態視角審視課堂教學行為,要為學生留有學習的空間,彈性地實施預設,讓學生在分享、互動中實現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鄭建華.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三種教學能力[J].語文教學之友,2018(11).
(責任編輯?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