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凡
摘 要:計算能力是小學生的基礎計算水平的反應,對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需要在小學階段就注重對學生的計算能力進行鍛煉,提高學生的計算強度,為以后學生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文章在對目前小學四年級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的現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進行了探討,提出了將計算與日常生活相結合以及提高運算準確率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四年級;計算能力;培養策略
引言:
學生進行學習的過程,不僅是對知識的接受過程,也是在學習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探索答案的過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展,教學理念不斷地也在進步,這就要求學校的數學教學課堂要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散學生的數學思維,提升學生的自主解題思路,需要教師不斷地改善教學理念,做到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將課堂交給學生,使學生可以主動的學習知識而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讓學生學會運用數學邏輯思維進行思考,在發現問題之后,大膽的創新思維,探究問題的解答過程,從而找到最終的答案,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小學生數學計算能力的現狀分析
1.計算時沒有耐心
小學數學的學習中,計算題占著很大的分量,不管是在學生的日常的學習作業或者各種考試中,學生覺得只要是計算題,那就是很簡單的題目,從而造成了輕視計算題,有的在完成計算題目后過分的自信,不去進行驗算和檢查,這些都導致了最后產生各種各樣的計算錯誤。小學四年級,處于小學階段的中高層次,會出現一些復雜的計算題目,需要學生經過各種運算才可以得到答案,比較浪費時間,這就造成學生對這樣題目的恐懼心理,計算時失去耐心,草草的計算,并且計算之后也不去進行驗算,造成了準確率大大下降[1]。
2.并未養成好的運算習慣
在進行數學計算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草稿本上先進行一次計算,將正確的解題步驟搞清楚了,再去落筆。但是實際中學生們會覺得這樣很麻煩,不愿按著老師的要求進行,而是直接書寫,最后可能會造成結果錯誤。學生們要學會正確的使用草稿本,將草稿本當作試卷看待,在草稿紙上先進行一遍運算,不能隨便找一張紙或者在隨意哪張紙的空白處進行計算草稿。這樣會造成自己運算的思路不清晰,影響計算的最后結果。另外,學生在計算時往往會粗心造成計算錯誤,也都是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計算習慣造成的,這就需要學生認識到這一點,加以改正。
3.沒有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
在小學階段的學習中,不論是哪一個科目的學習,將基礎知識掌握牢固才是提升學習成績的重點。深刻的理解和鞏固基礎知識,可以幫助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可以使學生形成自己的解題思路,看到一個題目,就知道這個是什么類型的題目,需要運用哪種解題方法和公式法則等。學生需要熟練的將基礎知識進行掌握和消化,才可以有效的幫助學生提高自己的計算能量。如果沒有扎實的基礎,在遇到問題時就會產生畏縮心理,不會使用簡單的計算技巧,有的還會造成知道解題方法,但是最終計算錯誤的結果,這些都是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部牢固造成的。
二、提高小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策略
1.提高與日常生活的聯系,增強計算能力
數學的學習離不開學生的日常生活,教師要指導四年級的學生善于對日常生活進行仔細地觀察,對日常生活中可能要經過計算的事物自己進行計算,這樣不僅能夠增強學生對數學計算的興趣,還能夠提高學生的計算水平。利用日常實踐活動提升四年級學生的計算能力,不僅要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指導,讓學生從生活實際中發現可以進行計算的問題,還要求家長可以引導和提醒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積極的進行觀察,做好家校的高度配合,一起幫助學生養成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觀察能力,培養學生進行計算的能力。
比如《小數的意義和性質》中關于小數的產生,就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計量的需求增加,需要在計量時,運用精確的計量單位進行計量。例如,表示種類的斤、表示長度的米等,然后根據不同的換算方式得到更大的計量單位。但是,實際生活中卻存在著比“1”還要小的單位,這就產生了分數,但是為了更好的將整數的十進制換算與之結合,小數就隨之產生了。小數是對整數進行的延展,它的實質是十進制的分數。在數學教師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讓學生了解小數的產生起源,明白小數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讓學生對小數產生深刻的理解。將小數知識貼近生活,在實際進行計算時不會再產生疑問。
2.強調運算的準確率,培養小學生計算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導師,學生的計算興趣是幫助學生提高計算能力的主要條件,學生的計算速度是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有效方法,最終計算結果的準確率是學生提高計算能力的根本表現。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歸根到底,是要提高學生的計算正確率。所以,教師再進行計算能力的訓練時,不能只要求學生的計算速度,還需要重視計算結果的準確率,從而將學生對待計算的態度變得更加嚴謹認真。強調計算的準確率,要求教師在日常的學習中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方法引導,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可以讓學生采用先看、再想、再計算的方法,幫助四年級的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2]。
比如在進行《運算定律》教學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購物情境,已知礦泉水2元一瓶、面包3元一個,學生帶了50元錢,需要買5瓶水和2個面包,這些錢可以剩余多少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進行礦泉水總額的計算,在進行面包總額的計算,再此基礎上,需要知道總共花費了多少錢,才可以運用減法計算最終剩余的錢數。這就有助于學生形成一種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先進行乘除法再進行加減法的計算模式。在教師創建的情境中,學生可以聯系自身實際,進行思考,發散了學生的數學思維,弄明白了解題的思路。在清晰的解題思路的基礎上,再進行計算,提升了運算的準確率,提高數學教學效率。
結束語: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對學生進行計算能力的鍛煉,不斷提升學生的計算水平。讓學生在貼近生活實際中進行理解,提高學生的計算準確率,進而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績。
參考文獻:
[1]何俊.試論小學四年級學生數學計算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研究,2019(31):99-100.
[2]陳志麗.計算能力的培養在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上),2019(0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