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芽
摘 要:隨著新一輪課改的推行,教育部門給出了新課標的具體要求,針對學生學習的能力和核心素養培養方面都做出了明確的規定,更為重視對其個人能力的培養。因此為踐行新課標力理念,要注重創設問題情境,就高中階段所接觸到的重點題型深度講解,以此培養學生的發散意識和探索精神。本文將從存在性問題出發,說明高中階段的常見題型和解題技巧,以期為其他教師開展這一方面的教學活動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數學;存在性問題;常見題型;解題策略
引言: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存在性問題是培養學生探索能力的重要題型之一,其包含著多個出題方向,教師要合理分析題目中所涵蓋的知識點以及所借助的思考方向。從題目中涉及的內容來講,可分成:解析幾何型、數列型和函數型,從題目的探索方向來講,可分成:極端情況探究法、假設驗證法和假設檢驗法,下文主要從題目涉及的內容方向對解決存在性問題給出個人建議。
一、解析幾何類
此類在解決的過程中要通過假設存在,建立關于x、y等式關系,進而驗證假設是否成立。在處理的環節要綜合多個方面的知識,從而就問題的解決提出更為細化的思路[1]。
二、數列類
對于數列類的存在性問題要分幾種情況來討論:首先,第一種情況是單存在變量,其通過與恒成立問題聯系,需要先假設其存在,而后將等式給出,并適當化簡,結合題目中的條件,將所列出的等式轉變為以某個任意性數值為變量的方程,從而構造出n=0的方程,解出方程的根,進而證明假設是否符合要求;其次,第二種情況是雙存在變量,主要特點是在題目中存在兩個為正整數的變量,則要先分離變量,借助約數或者變量的隱含范圍將可能情況縮小,并建構不等式,以此找出存在性變量的具體值;最后,第三種情況是存在連續的三個變量,要先假設其存在,而后構造出某個符合但存在性變量的方程,應用零點問題處理的辦法,借助畫圖像或者解方程說明具體的根[2]。
三、函數類
函數類是構建模型,根據模型解出最終的值[3]。
四、教學反思
通過對此類題型的分析可以看出,其對于學生的發散思維和知識運用能力的要求較高,那么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避免出現灌輸式的講解形式,而是要通過調動其思考和主動參與分析來達成教學的目標。首先,教師要借助多媒體教具,在出現幾何與代數相互轉化的必要時及時給出精準的圖像,并在得到存在的結論后,將數值變化但定點不變的過程展示的更為全面,通過動態的數學影像,學生將更為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其次,要形成互幫互助的學習氛圍,成立學習小組,由學生自行就是否存在給出解題思路,成員相互補充想法的過程將提升其對于知識間聯系的認知水平,由此在和諧的氛圍下,學生更愿意加入到討論中,這對于激發興趣和主動學習的欲望起到了促進的作用。最后,教師要設置同類型的經典題,認真挑選出每種類型中作為講解和鞏固練習的題目,上網搜集資料,基于對學情和考情的分析,篩選所提出的題目,以此在降低學習壓力的基礎上,讓學生精煉,全面掌握不同種類型下的解題思路和處理方向。并在課后提出整理的作業,要求學生將上課中每一道題的思路整理成樹狀圖或者思維導圖,如此才能達到內化的效果。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數學存在性問題求解的過程中,要根據題目的不同情況,給出對應的思路,教師要充分應用多媒體教具將數值轉化為圖像,并精心挑選題目,力求覆蓋所有的題型。與此同時,要關注學生的反饋,確定其認為有難點的地方,重點加以引導,從而培養其發散和構建模型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姜磊.分類探究數列中的存在性問題[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0,16:25-26.
[2]胡高嵩,肖啟平.基于TI圖形計算器的高中數學探究性教學研究——以“圓錐曲線中直線存在性問題”為例[J].數學教學通訊,2020,24:49-50.
[3]楊志文.讓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落地生根——評管恩臣老師高三微專題“恒成立與存在性問題”的教學[J].上海中學數學,2020,Z2:88-90.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教育教學改革專項課題“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數學校本磨題實踐研究”(立項批準號:Fjjgzx20-091)課題研究成果
3273500338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