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永兵
摘 要: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科并且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在新課改背景下,語文的教學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無形中影響了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農村語文教育應當以提升農村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為目標,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實現所有學生都能夠上好課、讀好書。本文提出農村語文教學的幾點矛盾、教學工具的運用及教師素質等方面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農村教育;小學語文;問題現狀;對策研究
農村經濟建設和教育的發展,關系到整個國家的發展建設,從某種意義上講,農村教育影響著國家的未來,這對提升農村辦學水平,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一、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現狀及問題
(一)農村語文教學中的矛盾
部分農村學校的教學水平不論從師資力量還是硬件設施上來看都較為落后,這就導致在日常教學中會出現一些矛盾,其中最主要的矛盾,我歸納為以下幾點。
1.教學細化與延長課時之間的矛盾
農村語文教學在不斷完善與發展,但是教育發展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部分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語文基礎較為薄弱。在我走訪的農村學校中,有一部分學生不重視課堂教師講解,存在讀書語句不順,寫字字跡潦草,課堂回答詞不達意,害羞內向的問題。對于這些學生,教師就需要進行教學細化,放慢教學速度。放慢速度體現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教師在每個課時的教學中訓練學生的語文基礎,這就會導致課時的延長。
比如,學生字寫得不規范,東倒西歪,課下沒有教師的監督,學生的自律能力又低,這就需要教師利用課堂時間對規范寫字進行鍛煉。又如,學生閱讀斷句能力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給予學生糾正和指導,通過逐一糾正發音和斷句實現教學目的,這些細化的教學方式導致課時的延長,形成了矛盾。
2.內容深入與進度緩慢之間的矛盾
語文是一個需要精耕細作的課程,很多內容是需要教師進行拓展和延伸的,很多感悟是教師通過由淺入深進行引導實現的。從朗讀課本的識文斷句到理解內容,到對生字詞的解讀,從生字詞的解讀到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在全面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目標下,每一個環節都是不容忽視的。但是,如果每一個環節都精耕細作,對于農村教學基礎薄弱的地區可能會十分艱難。單憑教師走馬觀花的教學,實現不了內容的深入和主旨的升華,但是逐一拆開全面理解,教學進度又會受到影響。
教師在小學語文課程設計中,希望將口語交際、閱讀寫作等多個環節都展現在課堂上,讓學生多方面發展。但是一個學期的教學周期受到可變因素的影響,有可能無法滿足教學需求,就出現了匆匆略過,走馬觀花的現象。
3.輕松的環境與人才培養之間的矛盾
減負減壓很早就開始提倡,這是新世紀的教育需求,農村教學作為教學主體的一部分,無一例外也需要緊跟其倡導。減負減壓是為了給學生提供一個輕松的學習環境,減少學生的壓力,讓學生在良好的鼓勵的氛圍中進行學習。但是,“玉不琢不成器”“嚴師出高徒”,人才培養并不是放任自由的放養,輕松的學習環境也不是取消復習知識為代價。部分教師有時候減負減壓與人才培養的“度”掌握并不是很好,應實現在減負減壓的同時兼顧人才培養。
(二)多媒體教學工具運用的偏差
在倡導“互聯網+”的現代,“互聯網+教學”被廣泛運用,多媒體作為一種教學工具,是實現課堂教學效率提升的途徑和手段,農村教學如果運用多媒體得當,可以將外部資源大量傳輸給學生,增加學生的學習量。但是,如何使用多媒體工具輔助教學對于部分農村學校來說是一個難點,有些教師只是將板書內容謄寫到電腦上,有些教師在設計電子講義上華而不實,并未突出教學重點。教師對多媒體的運用并未全面理解與滲透。
(三)教師專業能力和經驗不足
雖然近幾年很多農村師資力量得到充實,但是部分教師綜合素質依舊無法得到有效提高,有的支教教師素質高卻經驗不足,在農村支教不足幾年就返回城市。這導致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經驗不能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服務于語文教學。有的語文教師照搬照抄實驗課堂的教案,不能將自己班級和地區特點結合在教學中,產生東施效顰的現象,還有一部分支教教師專業能力很強,但是實際教學經驗不足,加之專業課堂中輔助教學的方式方法不能全運用于農村教學當中,導致教師教學能力要么受到束縛,要么不能達到教學要求。
二、農村小學語文教學對策研究
(一)分階段進行語文教學
語文基礎和進階兩階段的教學方式和內容不同,夯實語文基礎,深化教學內容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進階過程,因此在農村語文教學中也需要分為兩階段進行教學。
1.夯實語文基礎
語文基礎的夯實需要圍繞“聽、說、讀、寫”四方面進行,這四方面是基礎教學的工作目標,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核心。
第一,教師應當對農村學生強調讀書的重要性,“讀”是吸收知識,將知識轉換為自己知識、技能的重要途徑,從古至今讀書是最快獲得生活經驗、掌握知識技能的方式,語文教材中的內容是無數教育家對從古至今的優秀文章進行篩選進入語文課本的,其文風成熟寫作技巧高超,只有讓學生熟讀,才能夠提升語文水平和寫作能力。
第二,要將讀書和寫作結合。農村語文教學普遍存在讀寫脫離的問題,我認為讀是寫的前提下,寫是讀的總結,教師可以利用“仿寫”的方式將讀寫結合在一起。通過“仿寫”可以降低學生寫作難度,將段落中的名詞、形容詞做替換實現新文章的寫作。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我愛故鄉的楊梅》一文,讓學生模仿該文章的用詞來描繪一種常見的水果,為學生提供寫作思路。
第三,培養學生的寫作習慣,學習語文需要“勤”,勤于動手讓學生拿起筆寫作,勤于觀察讓學生觀察日常中的點滴積攢寫作素材,勤于思考讓學生將觀察和閱讀到的內容結合,寫進文中。教師要培養學生寫作習慣,農村學生除了上課,日常生活中還有一部分時間要幫助家人做活,很多學生覺得沒有時間也不愿意安靜寫作,教師可以讓學生養成記日記的習慣,每周寫一篇,日常記錄下發生的瑣事,進行記錄,并且教師在檢查日記后要加以正確的引導,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2.升華語文內涵
升華語文內涵是以語文基礎為前提的,升華語文內涵是指在教學中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提高語文學習能力。語文核心素養是通過語文教學最終實現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讓學生成為一個擁有正確價值取向的社會復合型人才。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增加學生獲取課外信息的渠道,增加語文課外閱讀訓練。小學語文教材尤其是在農村教學中,教材內容信息量不足,學生學習內容單一、片面,因此教師應當重視學生課外閱讀培養。用課外知識補充課本內的知識,吸收外界的營養補充自身能量。閱讀課外讀物的優點還在于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進行內容的選擇,學生選擇的內容多是自己感興趣的,因此在閱讀中更加細致和主動,并且課外讀物不會刻板嚴肅,能吸引學生興趣,還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性語文思維,學習到平時語文教材中沒有的內容。
(二)利用農村特有資源豐富語文教學實踐
雖然農村的硬件設施不太先進,在教學中會出現一些問題,但是農村又有其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教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語文是一門源于生活的課程,教學內容和環節都需要學生在生活中開展,這就給農村語文教師提供了更多的教學資源。寫作的素材可以讓學生在自然觀察實踐中獲得,課本教材內容可以在生活中觀察。農村的學生更有機會貼近自然、感受自然,更符合義務教育中推動學生實踐的目的。
例如,學習古詩《詠鵝》時,農村的學生可以在水塘邊隨時隨地看到這些動物,并且他們的接觸頻率也會很高,可以更好地與《詠鵝》中對鵝的描寫產生共鳴。又如,在學習漢字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堂上學習的漢字,回家給自己的祖父母進行講解,完成復習任務,既可以增加家庭學習氛圍,又可以讓學生產生成就感。
(三)利用微課提升農村語文課堂效率
微課是在課堂預習中將一堂課的重點、難點等教師需要突出的內容融合在十分鐘甚至幾分鐘的短視頻內,學生通過視頻觀看掌握整堂課的學習內容,也可以將微課融入課后復習中,利用微課將需要重點復習的知識點做成思維導圖,再將重點問題增加到總結之中。微課作為互聯網、多媒體運用的一種載體,是農村教師較好操作的一種教學方式,教師可以利用自己的工具進行視頻錄制,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的班級和地域特點設計微課內容,這能夠解決網絡信息與自身教學相沖突的問題,做到因地施教、因材施教。部分學生家長的約束能力不高,通過微課形式,教師能夠在課下監督學生完成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讓學生避免產生惰性。同時,微課又可以為學生提供重復學習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都可以有針對性地結合自身的不足進行學習。
三、結語
綜上所述,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是新課改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師在實施教學計劃時更加具有挑戰性,教師應當認識到農村語文教學中的矛盾,結合矛盾之處,運用農村得天獨厚的資源和互聯網技術,將語文基礎知識夯實,將語文學科的升華內容呈現給學生。通過城鄉一體化建設和廣大教師的不斷努力,實現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提升農村小學生的語文水平,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霞.目前農村中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與談討[J].才智,2020(16).
[2]王蘭蘭.農村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7(3).
[3]張學虎.探究新課改中創新教學在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應用[J].科教文匯,2020(6).
[4]蒲岳山,王淑霞,任興旺.鄉土文化資源在農村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