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要求小學語文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創新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正確閱讀,養成良好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文章分析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并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能力;閱讀理解;閱讀興趣
閱讀是學習知識的重要途徑,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各個學科知識,增加知識儲備,閱讀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部分,閱讀能力的培養需要學生經過大量的閱讀,在日積月累中形成,目前各校的小學閱讀教學還存在一些不足,教師要結合現狀采取針對性措施,引導學生喜歡閱讀,進而更好地獲取知識。
一、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
首先,教學理念比較落后,部分學校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都是以教師講解為主,并未給學生提供閱讀時間,致使學生的閱讀水平比較差,而且教學理念落后,不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因此,需要教師科學制訂教學方案,為學生營造良好閱讀氛圍,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其次,教學內容不合理,目前雖然部分學校更新了語文閱讀教學模式,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仍以教材內容作為全部教學內容,并未進行適當的拓展,使學生難以真正融入閱讀學習中,影響著教學效率。最后,過于重視考點講解,部分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時,過于重視考點講解,要求學生記憶考點,并未讓學生真正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情感,致使學生的閱讀具有局限性,不利于閱讀能力的培養。
二、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強化閱讀理解教學
閱讀理解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簡單來說就是對語文信息進行收集、整理以及應用的過程,而培養學生搜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也是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在如今這個信息飛速發展的時代,語文教學想要得到更好的發展,就要拓寬教學資源,建立大語文觀念,將語文與生活相聯系,利用生活中的語文資源營造良好學習氛圍,構建課堂內外聯系、學科融合的教學體系,拓展語文學習空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教材開展拓展閱讀訓練,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拓展閱讀是指結合某一閱讀素材或者某一主題,搜集相關閱讀材料進行整理,加深對閱讀素材的理解,教師要努力創設條件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更好地進行閱讀學習。首先,讓學生在課前搜集信息,感知課文,豐富的感知能夠深化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而寬泛的閱讀有利于豐富學生感知,進而形成屬于自己意義的理解。例如:在學習《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教師為了讓學生理解人們對魯迅的擁護與愛戴,感知魯迅為他人著想的偉大品格,就要讓學生貼近人物,可以在課前為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搜集與魯迅相關的故事、名言等,然后將各個資料進行匯總,讓學生更好地認識魯迅的偉大形象,當有了豐富感知時,學生就會對人物有個性化理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其次,讓學生整合課中信息,閱讀的目的是獲得意義,意義的獲得需要依賴多方面因素,將閱讀對象還原到具體社會情景中,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閱讀對象,例如:在學習《草船借箭》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周瑜與諸葛亮人物性格特點,教師可以在教材提供的信息基礎上,為學生提供《三國演義》中“借東風”故事相關材料,讓學生對兩篇材料進行對比,總結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最后,進行課后延伸,大語文理念的教學重視由課內延伸至課外,完成閱讀學習并不意味學習結束,例如:在學習完《少年閏土》后,閏土在小學生心里很完美,經常會討論閏土的勇敢,教師就可以借此機會問學生想不想了解中年閏土的形象,然后為學生推薦《故鄉》,讓學生了解閏土的變化與造成其變化的原因,由課內延伸至課外,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創設相關情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也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原動力,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心理特點,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使學生處于良好學習狀態中,引導學生端正態度,可以創設不同情境激發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開展課外活動拓展視野。小學生年齡比較小,具有豐富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是創造思維的重要特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進行想象,通過觀察教材插圖對所描述的事物進行想象,然后應用文中語句進行復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要結合學生個體情況對不同梯度學生采取不同方法,因材施教,并對學生給予關懷,激發其進取動力。一方面教師可以巧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閱讀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閱讀興趣,保持思維活躍,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潛能,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通過創設教學情境營造良好閱讀氛圍,這是激發學生學習潛能的重要條件,在和諧的學習環境中可以使學生的思維獲得最大自由,暢所欲言,有利于促進學生自主閱讀,教師也要巧妙導入課文,充分利用小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通過設置層次性導語導入課文,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閱讀探究能力,一定程度的質疑有利于學生在閱讀中更加積極,促進學生閱讀探索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問題教學,在備課階段結合閱讀內容設置相關問題,在課堂教學中引出所設疑問,啟發學生的想象,培養學生閱讀探索能力。例如:學習《失物招領》時,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內容設疑,“文中提到的失物指什么,這些失物主人是誰,通過什么樣的方法判斷出失物主人”讓學生進行閱讀分析,找到答案,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教材所給插圖談一談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并闡述自己的感受,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探索,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三)引導學生養成閱讀自主性,多角度布置閱讀任務
閱讀自主性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學生只有擁有自主意識才會調動閱讀自主性,進而提升自辨、自學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引導學生養成閱讀自主性。首先,幫助學生建立閱讀信心,增強自主閱讀意識,由于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其智力發展特點決定學生學習具有較強依賴性,在閱讀方面也是如此,如果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進行不恰當的批評就會打擊學生的自尊心,使學生反感畏懼語文閱讀,進而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時要結合學生心理特點,采取鼓勵措施,例如:學生對課文的閱讀不流利,教師不要一味指責學生課前沒有預習,也不要對學生的閱讀能力實施負面評價,而是要站在勇氣可嘉或者其他方面對學生進行褒獎,幫助學生找出閱讀不流利的原因,既可以保護學生自尊心,又可以幫助學生樹立閱讀自主性。其次,教師要重視閱讀方法的傳授,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掌握閱讀方法可以有效緩解學生的依賴心理,幫助學生在掌握課文同時創新思維,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方法有很多,例如:組織課文討論活動,使學生在討論中各抒己見,教師適當地對學生進行價值觀引導,表揚學生的創新想法,拓展學生的思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升其獨立思考能力。最后,從多角度布置閱讀任務,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反思,閱讀能力的培養僅靠課堂教學難以實現,還需要教師多角度布置閱讀任務,加強課外閱讀是培養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小學生年齡比較小,其讀物辨別能力相對較差,因此,需要教師科學地選擇閱讀書目推薦給學生,例如:在學習完《賣火柴的小女孩》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安徒生童話選》內容。教師在推薦課外閱讀書目時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例如:小學三四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評價能力,教師就可以為其推薦《十萬個為什么》。另外,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反思,將閱讀過程中產生的感想記錄下來,可以寫成讀后感,小學生的自覺性比較差,教師可以定期檢查學生的閱讀筆記,深入了解學生閱讀種類,結合實際情況對其進行鼓勵與糾正,或者教師可以組織讀后感評選活動,既可以檢查學生閱讀情況,又可以激發學生閱讀積極性,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四)營造良好閱讀氣氛,培養學生朗讀能力
首先,營造良好閱讀氣氛,傳統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中都是以教師為主,教師對文章主題和文章內容進行分析,然后傳授給學生,想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就要改變傳統教育模式,為學生留出一定時間引導其自主閱讀,由易至難,這樣學生才可以更好地理解內容,例如:講授《賣火柴的小女孩》文章內容時,教師可以將課文分成四個部分,選擇四名學生分別進行閱讀,并闡述所讀部分的感受,營造良好的氛圍,然后讓全體學生參與到感受表達中,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其次,進行多樣化朗讀,培養學生的朗讀語感,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朗讀具有重要作用,隨著時代的進步,部分教師過分追求新教育方法,使得朗讀受到了忽視,但小學生處于漢字認識初級階段,小學階段是培養其朗讀能力的關鍵時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就是讓學生讀出作者心聲。例如:在學習《黃山奇石》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問題,讓學生進行反復朗讀,找出黃山石頭的奇特,感受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境,這樣就可以自然地表達出來,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激發學生閱讀情感,提升閱讀能力。
三、 結語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的重要組成,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強化閱讀理解教學,創設相關情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引導學生養成閱讀自主性,多角度布置閱讀任務,營造良好閱讀氣氛,培養學生朗讀能力,通過創新教學手段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白云迪.用閱讀點亮兒童精彩人生:芻議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J].華夏教師,2020(19):16-17.
[2]班杰.點亮閱讀之燈、開啟智慧之門:探析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策略[J].才智,2020(16):162.
[3]王蓉.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提升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16):70-72.
[4]王景清.立足文本提升素養:試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路徑[J].華夏教師,2020(6):27-28.
作者簡介:蘇海紅,甘肅省隴南市,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姚寨九年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