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丹 李彥熙
摘?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良好的親子溝通對孩子的價值觀念、態度行為、心理健康均有著重要的影響。本文以“父母效能訓練”理論作為切入點,分析當前家庭親子關系中存在的問題,針對問題采用“父母效能訓練”理論提出“對癥”的解決措施,進一步改善家庭親子關系,讓更多孩子可以在溫馨、和睦的家庭環境中健康成長。
關鍵詞:父母效能訓練;家庭親子關系;問題分析
【中圖分類號】G78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8877(2021)01-0007-02
【Abstract】The family is the child's first school,the parents are the child's first teacher. Good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children's values,attitudes,behaviors and mental health. Taking the theory of "parental efficacy training" as the entry poin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and proposes "symptomatic"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arental efficacy training",so a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enable more children to grow up healthily in a warm and harmonious family environment.
【Keywords】Parental efficacy training;Parent-child relationship;Problem analysis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孩子的成長環境越來越多元化,這促使小孩子的自我覺醒意識更強烈。作為新時代的父母,在面對孩子的個性化成長需求時,如果只是一味地采取傳統的管教模式,很難與孩子產生共情,很難有效地規范孩子的言行。“父母效能訓練”的出現,給新時代的父母帶來了很多啟發,通過父母效能訓練,越來越多父母找到了與孩子相處的友好方式,既促進了孩子的成長,也構建了和諧的家庭親子關系。
1.父母效能訓練的理論概述
“父母效能訓練”的英文簡稱是P.E.T,該理論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提出,并推出的一套簡單、實用的父母訓練課程,讓其受訓練的父母,能掌握核心概念和基本技巧。通過清楚地界定問題、積極的傾聽、完整的表達及沒有輸方化解矛盾的方法,培養孩子的自覺成長能力,父母也可以掌握更多與孩子溝通的技巧,有利于解決各種家庭矛盾,實現父母、孩子的心靈健康成長。
父母效能訓練主要包含這些內容:判斷家庭問題、傾聽家庭問題、表達家庭問題、處理家庭問題。在這些內容中,父母效能訓練強調一種“平等”的觀念,就是父母和孩子一樣,都是平等的,父母并不是沒有任何缺點,沒有任何情緒。基于這樣的理念,父母效能訓練可以產生多方面的積極效應,一方面,父母的教養壓力會得到一定釋放,會更加有自信教養好孩子,與孩子一同進步;另一方面,孩子會更加客觀地看待父母,懂得理解父母,尊重父母,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
2.家庭親子關系中存在的問題
(1)父母與孩子缺乏溝通
在家庭親子關系中,溝通缺失是比較典型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一方面,在有些家庭里,父母由于工作忙,或者性格過于強勢,很少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忽略了孩子的內心想法。長此以往,即使孩子出現了一些心理上的問題,家長也很難解決;另一方面,在有些家庭里,孩子沒有感覺到溝通的“平等性”,也就是說,有些父母只注重自己講了什么,而不注重孩子說了什么,導致孩子無法獲取自由傾訴的機會。孩子的內心想法無法向父母傾訴,自然不利于家庭親子關系的建立。
(2)父母不注重陪伴孩子
處于小學階段的孩子,對很多事物的認識都來自于家長的引導。但在實際情況中,許多父母不注重陪伴孩子、引導孩子,引發了一系列不和諧的家庭因素。第一,在有些家庭里,父母兩人都在工作,與孩子相處的時間非常少。即使有
短暫的相處時間,父母也都是在談論工作,很少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第二,在有些家庭里,父母對于“陪伴”的理解過于淺顯,認為只要和孩子在一起,就是一種很好的陪伴。如果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過程中,父母不以身作則,不給孩子帶來積極的影響,這種陪伴是質量不高的,有時候甚至會讓孩子學會一些不好的習慣,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3)父母不用心理解孩子
小學生雖然年齡較小,但他們也有認識這個世界的方式。父母不用心理解孩子主要表現在:一方面,在有些家庭里,父母喜歡按照自己的思路來安排孩子的學習、生活,沒有充分尊重孩子的個人意愿,導致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很壓抑,感受不到家庭生活的快樂;另一方面,在有些家庭里,父母不理解孩子的個性需求、創新需求,面對孩子的質疑和反對,父母沒有及時與孩子溝通,沒有用心理解孩子的思想。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覺得內心很孤獨,沒有人理解自己,容易讓孩子產生消極、自閉的心理問題。
3.父母效能訓練在家庭親子關系中的應用
(1)基于P.E.T的積極傾聽原理?加強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
“溝通”是維護家庭親子關系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在家庭生活里,基于P.E.T中的積極傾聽原理,父母即使工作再忙,也要留一部分時間與孩子共處,傾聽孩子的心聲。例如,孩子在學校被教師批評后,回到家里悶悶不樂,如果父母這個時候愿意傾聽孩子的苦惱,孩子就會得到釋放,很快就會從悶悶不樂中走出來。而相反,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苦惱不聞不問,時間久了,孩子的負面情緒就會越來越多。無論孩子的想法是錯還是對,只要敢于說出來,家長就可以提前進行干預,有利于構建和諧的家庭親子關系;另一方面,在家庭生活里,根據P.E.T中的平等理念,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要建立在“平等”的原則上。比如,父母與孩子溝通時,可以用到這些語言:媽媽是這樣想的,那你是怎么想的呢?我覺得你說的很有道理,但如果像爸爸這樣做會不會效果更好呢?你今天的表現真讓爸爸驚訝,能和爸爸說說你當時的想法嗎……只有在平等的狀態下,孩子才有表達欲望,才能對父母產生真正的信任感,有利于穩固家庭親子關系。
(2)以P.E.T為指導思想?重視父母對孩子的陪伴
錯過陪伴,往往就會錯過孩子的成長。父母要重視陪伴問題,可以從這些方面去努力:第一,在家庭生活里,以P.E.T為指導思想,父母要學會客觀地判斷、分析家庭問題。而判斷、分析家庭問題,需要父母投入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即使父母兩人都在工作,也要合理規劃時間,適當回歸家庭生活。例如,當孩子沒有做家庭作業時,以P.E.T為指導思想,父母要關注孩子每天完成家庭作業的情況,什么時間開始做家庭作業?多久可以完成家庭作業?然后,總結孩子沒有完成家庭作業的核心原因是什么。只有父母愿意回歸家庭,才能更好地掌握孩子的心理需求,營造適合孩子成長的家庭環境;第二,在家庭生活里,父母要全面理解“陪伴”的內涵,要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以P.E.T為指導思想,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首先要對自己嚴格要求,才能給孩子更多正能量的指引。比如,在孩子周末休息的時候,父母不能只是呆在家里睡覺、玩手機,可以帶孩子去戶外運動,和孩子一起發展興趣愛好,這樣的陪伴就是高質量的陪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家庭和睦。
(3)領會P.E.T課程內涵?強調父母要理解孩子
父母對孩子的理解,可以讓孩子更加信任父母,有利于構建和諧的家庭親子關系。一方面,在家庭生活里,P.E.T課程主張父母要關注孩子的內心活動,要有一定的感受力。父母不能只是按照自己的思路來安排孩子的學習、生活,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個人意愿。比如,孩子不愿意上鋼琴培訓課,父母不能一味地強迫孩子,而是要了解清楚孩子為什么不想上鋼琴課。如果孩子有其它興趣愛好,父母可以在比較、分析后,判斷是否要支持孩子的興趣愛好。這個采納意見、傾聽孩子心聲的過程,就是父母對孩子的理解;另一方面,在家庭生活里,P.E.T課程強調父母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能對孩子有過度的掌控欲,不能隨意對孩子宣泄情緒。面對孩子的質疑和反對,父母要及時與孩子溝通,用心理解孩子的思想。比如,孩子考試沒考好,在家長會上,父母被教師點名批評了。這個時候,許多父母都會覺得很尷尬,覺得孩子太不爭氣了。其實,這個時候父母的情緒是非常不穩定的。面對孩子沒有考好這個結果,父母可以批評教育,但不能帶有過多的“攀比情緒”,這種情緒會拉開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親近感,不利于構建和諧的家庭親子關系。
雖然父母效能訓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家庭親子關系,但父母效能訓練只是一種方法,一個起點,維系良好的家庭親子關系,離不開父母的“用心”。尤其是對于小學階段的孩子,他們的認知能力有限,行為方式喜動不喜靜,家長在與這個階段的孩子溝通、交流時,僅僅有方法是不夠的,還需要有耐心、細心、貼心。只有讓孩子在愛的教育中成長,孩子才能成為一個豐富的人,一個溫暖的人,一個積極向上的人。
參考文獻
[1]李曉巍,劉倩倩.教養效能與父母參與的相互作用關系:一項追蹤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9(02):74-83
[2]胡瑞,梁宗保,張光珍,等.情緒教養視角:父母元情緒理念與幼兒心理社會適應[J].心理科學進展,2017(04):599-608
[3]潘美蓉,錢秋瑾,王玉鳳.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家庭干預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2018.32(01):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