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七笑
摘?要:學校開展德育教育的核心意義就是向學生揭示生活的真諦,對學生的生活和學習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本文通過簡要分析小學班主任德育中學生主體性缺失的問題,重點闡述如何在小學德育教育中提高學生主體性。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教學;德育教育;學生主體性
【中圖分類號】G6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8877(2021)01-0152-02
【Abstract】The core meaning of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s is to reveal the true meaning of life to students,and play a certain guiding role in students life and study. Through the brief analysis of the teacher in charge of primary school moral education students lack of subjectivity,focusing on how to improve the primary school moral education students subjectivity.
【Keywords】primary school class teacher teaching;Moral education;Student subjectivity
小學生正處于道德觀念以及價值觀念等人生觀初步形成的關鍵時期,可塑性較強,加強對小學生的德育教育對于其健康成長和長遠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小學德育教育堅持學生主體性的必要性
馬克思曾經說過,人類個體能夠使自己的生命活動變成自己的意志與意識的表現對象,個體的生命活動是有意識的。也就是說小學班主任德育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有自己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的人,他不是只會機械地全盤接受教師的想法,而是會根據自己的認知和需要去接受。這就要求小學班主任在開展德育教育的時候,要充分尊重小學生的自覺能動性和主動能動性,發揮其主體性,不能以強硬的和命令式的方式來教育他們。
2.當前階段小學班主任德育中學生主體性缺失的問題表現
(1)德育教育目標制定過高,忽視了小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
長期以來,我國大中小學在開展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所設定的道德目標都傾向于“大而全”,完全忽視了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在個體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不同特點和不同能力。而且有些德育教育的目標過分強調政治教育的內容,大部分都要求學生從黨和國家的角度去考慮,這對于小學生現有的道德認知水平和發展水平來說是很難理解的。而且,這種把最高的和最終的德育教育目標當做是接觸認知教育的方式,也違背了學生的客觀認知規律。
(2)德育教育側重量化評價,缺少對小學生主體道德的人文關懷
德育教育評價不僅僅對于學校的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監督與管理作用,對于及時掌握與了解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和道德發展進度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保障作用。但是,在現實中的小學德育教育評價過程中,由于過于受到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大部分學校都側重于進行量化評價,也就是將學生對德育的認知水平與普通學科知識相等同,忽視了對學生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為的進一步認知和引導。而且評價的主體也十分單一,以教師作為評價主體,評價方式又十分模式化,很多德育成果都是通過書面形式進行展示,完全忽視了學生在道德實踐環節的表現。這種脫離現實且略顯空洞模糊的評價模式很容易挫傷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
(3)德育教育方式單一,忽視學生主體道德實踐體驗
當前很多小學在開展德育教育的時候習慣于采用傳統的“我說你聽”的教學模式,將德育教育僅僅局限在教室之內。但是小學生們活動好動的天性就決定了其不會僅僅滿足于這種靜態的教育。在德育教育中很大一部分德育教學內容是需要走出學校走向社會來舉辦的,將學生限制在教室中聽一些德育理論知識并無法從根本上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3.加強小學班主任德育中學生主體性的對策
(1)以人為本,創新德育理念
小學德育教育的最終目標還是在于完善小學生的個人品德,使小學生作為一個參與道德實踐活動主體的人能夠獨立且理性地進行思考一些道德問題,能夠正確進行基本的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并在實際生活與學習中能夠自覺主動地以相關的道德理念來調整自己的道德行為,最終實現個體心性的提升和人格的升華。但是在具體的小學班主任德育活動中,許多教師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限制,往往還是習慣于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來開展德育教育。但是德育教育相較于一般的語文、數學等基礎學科,無論是其理論知識的綜合性還是其對現實實踐的要求和標準都更高一點。傳統的教學理念不僅無法起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還會導致小學生逐漸喪失對德育教育內容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從而影響實際的德育教育質量和教育效果。因此,對于小學班主任來說,需要從創新自己的德育教育理念入手,不能夠再用傳統的束縛性、強制性以及灌輸性的方法來進行德育教學,而是應該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通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和激烈學生進行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進而實現自我調節與自我完善,并在不斷的自我實踐過程中實現自我超越。
比如,在講到德育教育中的“集體責任感”這一課題的內容時,為了幫助小學生對于“集體”和“責任”的概念能夠有一個客觀且直接的認知,教師可以在充分結合小學生性格特點與主體需求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通過開展各種集體性比賽來開展具體的德育教學。以比較經典的“拔河比賽”為例,班主任教師可以定期帶領學生參加此類的趣味運動活動,在比賽過程中需要將學生分成兩個大組,每個組的學生要互相各自為營。通過這個過程可以初步幫助學生建立起對于“集體”或者說“團隊”的意識和認知。之后,班主任可以設定一個對于學生充滿誘惑力的獎懲措施,如贏了的隊伍可以一周不用打掃衛生,那么輸了的隊伍則要負責班級內的一周衛生打掃。兩個小組的學生在實際的獎懲措施面前,無論是為了自身的利益還是為了集體的利益都會充分發揮出自己的實力進行比賽。而學生拼盡全力拔河的過程也就是發揮自己在集體中的責任意識的過程,潛移默化中能夠幫助學生逐漸養成集體責任感,更重要是通過這種生動有趣的方式來開展德育教育,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從而切實提高小學德育教育的質量和效果。
(2)聯系生活,豐富德育內容
道德存在于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的方方面面,不會有脫離生活實際的道德存在小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念與道德觀念初步建立的關鍵時期,其道德品質的培養和形成都是源于學生們對生活的體驗、思考與感悟。因此,對于小學生來說,只有源于其實際生活的德育教育活動才能夠引起他們內心深處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以及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認知和道德體驗。因此,在小學班主任開展相關的德育教育活動的時候,必須以回歸小學生的實際生活和道德實踐為基礎,嘗試從學生的日常生活體驗中去選擇具有德育教育意義的相關內容。并且要充分利用社會生活中與小學生息息相關的一些生活事件、社會事件以及價值沖突和道德問題等激發學生的道德需求。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在德育學習中的主體性,讓學生從一些實際的日常小事中體驗到作為德育活動主體的尊嚴感和幸福感,從而促進小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展。而且,從另一個角度來講,聯系學生實際生活來開展德育教育還能夠有效豐富原本過于單一化的小學德育內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調動小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
比如,為了將小學德育教育融入到小學生的實際生活之中,使學生建立起德育理論知識和生活實踐之間的鏈接,小學班主任可以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入手來開展相關的德育教育活動。在“父親節”即將到來之際,班主任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感恩教育”,即要求或者引導學生為自己的父親做一件暖心小事來表達自己對于自己父親的愛意,并且還可以在學生家長微信群中聯系學生家長進行活動配合,除此之外,還可以讓學生家長通過拍攝“VLOG”的方式來記錄學生的實際表現。其中有的學生選擇為父親用心制作一張節日賀卡,賀卡上面畫滿了花朵,寫滿了對父親的祝福;有的學生則選擇為父親做一個簡單的蛋炒飯,讓爸爸能夠嘗到自己親手做的飯;而有的學生則選擇為父親洗腳來表達自己對于父親的感恩。通過這些實踐活動,不僅僅對于學生與學生父母來說是一個十分珍貴而美好的回憶,還能夠使學生逐漸認識到所謂的道德實際上就是存在于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夠使學生在實際的生活中不斷完善自己的道德素養。
(3)重視過程,完善德育評價體系
科學的德育評價是促進小學德育工作開展和學生的道德品質發展的一種關鍵手段,也是小學班主任及時掌握學生道德認知水平和道德品質水平的重要途徑。在當前小學德育評價過程中,班主任教師習慣于采用卷面考察或者口頭檢測等形式來進行對學生道德素養的綜合評價。但實際上僅僅通過一張試卷是很難體現學生的綜合道德素養的,而且德育教育作為一項綜合實踐性較強的教育內容,教師應該側重于觀察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表現,并以此來判斷學生的道德素養。德育評價必須走出過分強調“重視終結性評價,忽視過程體驗;重視認知理論評價,忽視對學生行為、意志以及情感的評價;重視行為規范的評價,忽視個性化發展的評價”的誤區,充分發揮德育評價對于小學生的激勵、診斷以及引導作用。既要重視對最終德育結果的評價,也要重視對德育教育過程的評價;既要重視對德育理論知識掌握水平的評價,又要重視對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分析判斷能力的評價,從而促進學生的道德品質能夠實現綜合培養。
比如,班主任在每學期的德育評價的過程中,可以采用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個人評價與他人評價相結合的綜合評價體系。作為班主任,需要從每一學期的開始就對班級內的學生進行德育評價記錄,其中涉及到學生的上課表現情況、學生與其他學生的交往情況、學生在班級活動中的表現情況以及學生父母對于學生日常表現的實時反饋,這些記錄將構成學生綜合德育成績的四分之一。在學期末的時候,教師可以就本學期內所講述的一些德育理論內容進行卷面測試,涉及到一些基本的概念問題以及思維分析問題,既能夠考察學生對于這些知識的掌握情況,也能夠幫助學生進行知識鞏固,這部分成績將占到綜合成績的四分之一。之后,教師還可以設立一個“學生互評”環節,即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讓班級內的學生對其他學生進行匿名評價和匿名打分,作為與彼此之間接觸時間最長的伙伴,學生互評的內容相對也會更加直觀。最后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綜合表現為自己打一個分數,既充分保障了學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又能夠從側面反映和鍛煉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
總而言之,發揮學生主體性就是小學班主任要將小學德育教育從傳統的受教轉變為自教,從他律逐漸轉向學生自律,從而幫助學生實現對相關道德概念的基礎認知,使學生的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念能夠形成統一的結構。
參考文獻
[1]陳萍 .我國學校德育實效研究綜述[J].教學與管理 ,2017(09):3-5
[2]傅琳凱 .關于德育實效內涵的思考[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3):30-32
[3]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J].人民教育,2016(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