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彩霞
摘 要:群文閱讀是新課程改革過程中一種非常重要的閱讀指導方法。小學生正處于認知能力發展的萌芽階段,需要通過群文閱讀的熏陶積累知識、鍛煉思維、發展情感。基于此,從群文閱讀的背景出發,結合小學語文教學實踐,對如何合理有效地閱讀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實踐
在當前立德樹人的教育要求下,小學語文課程教學面臨著全面的調整與優化。閱讀是語文學科的重要內容,而如何創新閱讀理念、設計閱讀方案,促使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成長則成為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群文閱讀理念為新時期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改革提供了思路。相較于傳統的單篇閱讀,群文閱讀更加注重篇章之間的聯系,也更強調閱讀育人的作用,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小學語文教師在群文閱讀理念的指導下,應反思突破傳統單篇閱讀的局限,并談及合理的教學指導策略。
一、群文閱讀理念概述
群文閱讀簡單來講,就是師生圍繞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結構化文本,在單位時間中通過集體建構達成共識的多文本閱讀教學過程。相較于傳統的單篇閱讀,群文閱讀具有結構性、探究性和創造性等特點,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體驗文本,獲得充足的自主探索空間,并實現對內容的創造性理解。總之,群文閱讀既是一種思想又是一種方法,它強調文本的整合性,同時也強調師生、學生之間的合作共享。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群文閱讀理念,有利于挖掘文本中的育人價值,促進學生的共同發展。
二、群文閱讀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策略
(一)整合文本內容,做好預習準備
在群文閱讀中,教師應合理選擇文本,對多個文本進行整合,根據學生主體設計閱讀目標,并圍繞主題設計閱讀順序,促使學生由淺入深地體會情感主旨,實現思想升華。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閱讀指導中,教師圍繞“鄉愁”這一主題選擇了教材中《祖父的園子》《月是故鄉明》《梅花魂》這三篇文章。學生經過一定的積累對借物抒情、借景抒情的表達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且對家鄉形成了基本的認知。因此,教師要求學生通過多樣化的閱讀方法,掌握借物抒情、借景抒情的表達手法,并體會不同文本中相同的思鄉之情,最后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深化文本情感。
(二)利用問題啟發,指導閱讀方向
在群文課堂上,教師應明確閱讀思路,合理安排不同文本的閱讀過程,并利用問題引導學生有序閱讀,思考不同篇章在情感表達中的特點以及彼此之間的情感聯系,凸顯閱讀主題。例如,在“鄉愁”這一主題的課堂指導中,教師首先利用余光中的《鄉愁》這首詩營造情境,提出問題:在這首詩中你能夠感受到作者怎樣的情感?通過學生的回答引出“鄉愁”的主題。接下來,結合《祖父的園子》《月是故鄉明》《梅花魂》的內容繼續提問,要求學生根據預習說一說對閱讀的體驗,學生不同的觀點相互碰撞,讓文本主旨逐漸呈現。最后,教師繼續追問:在這三篇文本中,你能夠體會到怎樣相似的情感?從哪些角度能夠建立文本之間的聯系?這樣的問題啟發將學生的視角從單個篇章轉移到多個篇章,為學生深化閱讀主題、把握文本情感內涵提供了支持。
(三)采用恰當方法,強化文本聯系
教師在指導學生群文閱讀的過程中,需設計不同的閱讀方法,促使學生從多角度挖掘文本之間的聯系,提高閱讀理解的效果。例如,在《祖父的園子》的閱讀中,可以采用情境指導的方法,吸引學生體驗作者的情懷,從平淡的文字中感受作者對祖父、對家鄉的深切懷念;在《月是故鄉明》《梅花魂》的閱讀中,可以通過問題導向法,啟發學生從問題中總結歸納“思鄉”的主題。此外,教師還應設計對比閱讀,促使學生從語言風格、情感基調、表達手法等角度對三個文本進行閱讀思考,在尋找異同的過程中從表達情感層面強化對文本聯系的體會。
(四)注重拓展交流,拓展閱讀視野
在群文閱讀中,多篇章的溝通和聯系能夠融合多重價值性,為學生提供多角度切入的可能性。因此,教師在閱讀指導中應保持開放的思路,為學生的自主表達提供空間,鼓勵學生互動討論、交換觀點、拓展交流,而這對課堂氣氛的活躍,學生思維力、語言表達能力的鍛煉與信息視野的擴大,都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在群文閱讀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指導中應做好調整與優化,從文本內容出發,把握主題,理順文本之間的區別和聯系,為多篇章共同閱讀做好準備;合理設計問題,啟發學生思維,促使學生既能解讀單個篇章,又能思考群文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采用不同方法展開閱讀,活躍閱讀過程,強化學生的閱讀體驗;注重互動交流,深化學生對主題的挖掘,并拓展探究,豐富學生的閱讀經驗,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曉敏.小學語文部編版教材群文閱讀教學的實踐與研究[J].才智,2020(12):144.
[2]游石梅.小學高年級群文閱讀策略現狀初探:以統編版五年級上冊教材為例[J].華夏教師,2020(12):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