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玉紅
【關鍵詞】核心素養;特色課程;統整
江蘇省蘇州市第十六中學建構了指向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英華課程體系。英華課程體系在堅持國家課程基本要求的基礎上,秉承“含英咀華”校訓,對國家課程、學校特色文化和特色實踐活動進行融合與創新,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了更多的平臺。
一、素養生長中的課程設計
在課程內容上,學校堅持科學性和綜合性原則。課程群符合學生年齡、身心特點與生活體驗,每一門校本課程盡可能實現多學科、多領域融合,對課程所涉及的內容進行全面系統的搜集、整理、加工,深刻挖掘課程內涵,拓展課程外延。堅持古今中外、傳統與現代、人文與科技結合,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環境等領域,課程內容與時俱進,與國家課程緊密銜接。
在教學方式上,學校始終重視學生的親身參與和體驗。堅持手腦并重,學思結合,采取豐富、靈活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在“做中學”,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學校鼓勵學生在合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溝通能力與合作意識;堅持將特色課程的課堂學習與課外學習、校內學習與校外學習、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緊密結合,以學校社團活動、班隊會、節日典禮、社會實踐等不同形式深化課程實踐活動,形成綜合的育人效果。
二、素養視角下的課程實施
在教育實踐中,學校逐步構建了課程實施的三級路徑和五類課程,為教師搭建了新的課程平臺,讓他們自由選擇變革等級,創造出自己的幸福課程和有效課堂。
1.品德養成類課程。
堅持回歸生活。在社會生活中尋找學生品德養成中的問題和需求,在特色課程中進行歷練和提升。學校德育處設計了禮儀、感恩、關心、尊重、責任等內容,創設生活化教育情境,營造校園環境氛圍,開展系列主題探究活動。
堅持參與體驗。品德養成中的參與體驗是學生最喜歡、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在設計參與體驗活動中,注重整體、連續、多維三個維度。整體一是指全員性,一個不能少;二是全要素,身體、思維、情感全身心參與。連續是要求開放、拓展體驗時空,使學生不斷深化經驗和體驗。多維是要展開多角度、全方位、立體化的活動,讓學生獲得完整的深刻的體驗。
堅持學生中心。從學生年齡特點和教育規律出發,尊重學生主體權利,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此,堅持小目標、低起點,將“好習慣教育”作為強化德育常規管理的主線。
2.文化傳承類課程。
打造蘇式校本課程。學校基于地域特色開發校本課程,對具有深厚歷史文化積淀的地域資源加以研究。
打造活動魅力課堂。課堂不是只局限于課堂教學,而是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促學習、以活動促實踐、以活動促發展。
打造多元表達渠道。學校教育是傳承文化的重要途徑,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學習、理解、欣賞,利用社會實踐活動,積極主動地進行個性化、多元化的傳承表達。
3.科學探究類課程。
促進學生以“思”定“行”。啟發學生在“行”之前,盡量“思”之嚴密,盡量減少因盲動導致的活動效率低下現象的發生。如學校的“趣味實驗”課程,學生制作的南瓜燈放了兩天后發霉了,看到這個現象,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思考,了解這些發霉的南瓜發生了哪些變化,解釋南瓜上的白色斑塊和黑色斑塊的異同。經過分組、確定任務、準備器材、進行記錄等教學環節,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
促進學生以“行”展“思”。促進學生自主的“行”,開啟有益的“思”,進而讓學生探索出更優化的方案,以此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如在“趣味實驗”課程中,通過實驗,學生分析了南瓜上發霉的黑色斑塊的成分后,教師繼續引導學生思考,結合生活實際,正確認知菌群與人類的關系。這種基于生活又回歸生活的展“思”,充分彰顯了課程的價值。
促進學生“思”“行”并進。由于學生生活閱歷、生活經驗、知識基礎等諸多方面的限制,他們活動中“行”與“思”的協調聯動往往不夠靈活,需要經過“思”“行”并進,不斷相互補充、相互完善。
4.尚美健體類課程。
助推技藝結合。“技”“藝”不是單純的知識技能,而是“技”“藝”相互交融產生的結合體。“技”是指基本技能,在這一類課程中有著典型的目標性,強調對不同藝術門類所傳達的藝術信息發展為自我表現的基本技能;“藝”指情感表達、思想升華,它涉及藝術情感、文化素養等理論因素。
助推智美結合。“智”指智慧,旨在培育個體藝術感知與欣賞能力,藝術表現力與創造能力,將學到的基本技能加以創造,體現個體的創意能力。“美”指具有健康的審美素養,能夠將具有藝術表現和創造力的認識拓展到升華美的能力。“智”與“美”的結合體,必然激發起個體內心情感生命的表現能力。
助推藝體結合。任何藝術、體育類課程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它是在尊重和滿足學生的身心發展前提下,將藝術與體育相結合,“體”中培“藝”,“藝”中健“體”,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的愉悅,并產生主動學習的欲望,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養成健康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
5.生活技能類課程。
基于生活技藝。學習生活技藝就是學習掌握基本的生活知識方法,并動手操作,提高基本生活能力。例如學校的“開心農場”課程,學校建設了500多平方米勞動基地,實施了豐富多樣的技藝體驗課。課程內容包括培土方案、土壤酸堿性測試、撰寫日記和科學論文等,學生在這些活動中,感受了大自然的奧秘,學會了科學探究的方法。
基于問題解決。學生根據真實的生活情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例如學校的“自救互救”課程,學校在實踐中積累的應對突發事件經驗,在課程活動中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自救能力,將主客觀因素造成的危害減少到最低。課程讓學生讀得懂、學得會、用得上,提高了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基于親近自然。人的生活與自然界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回歸自然,接觸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既是學生不可或缺的生活技能,也使學生享受快樂的童年生活。如學校的環保課程,讓學生認識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從身邊做起的環保意識融入了學生的血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