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昌輝
【關鍵詞】小學語文;言語品質;言語生命;言語實踐;學科育人
兒童期是主體言語生命意識成長的關鍵期,言語生命意識蓬勃,言語創造力特別旺盛。指向言語品質生長的小學語文教育的實質就是對兒童言語生命的天性與個性的順應、養護和成全,也是對兒童言語生命意識的喚醒、激發和引領。
一、在把握規律中搭建言語品質生長階梯
結合王尚文教授等人的研究[1],根據小學階段語文學習的基本規律與要求,學校課題組初步搭建了言語品質生長的四級階梯:規范—準確—適切—創造。說是階梯,其實也只是大體的輪廓認識和對階段重點的安排,四者不具有絕對的先后順序,也不能截然分開。
1. 規范性。
規范性是學習和掌握國家通用語言的基本要求。因為是母語學習,所以每一個兒童在進入學校之前就積累了一定的母語經驗,這是基本學情。幼兒階段的語言學習經驗對兒童語言學習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方言、家庭的言語習慣等等,都可能與作為課程的規范母語不一致。比如,江蘇的蘇南地區在讓別人拿東西時會說:“你遞一個我先。”“你拿一個先。”別的地方的人就可能聽不明白。規范的表達應該是:“你先遞一個給我。”“你先拿一個。”
同時,作為學校課程的語文教育,承擔著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重任,教學的重點就是要學生學會使用規范的語言文字,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因此,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規范化的教育,其重要性自不待言。
2. 準確性。
準確性是從言語信息的角度來說的。一是言語實際傳遞的信息與事物實在的情形相符,這建立的是言與物(內容)之間的吻合關系;二是言語傳遞出來的信息與言語主體所想要表達的意思是一致的,這建立的是言與意之間的吻合關系。在小學階段,對言語品質準確性方面的要求,可以用這樣一句話來表述:想明白,說(寫)清楚。這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也是言語品質的基礎性質量標準。
3. 適切性。
適切性是從言語交際的角度來衡量的,包括言語的適體與適境。適切的第一方面是適體,即言語要遵循相應的文體與語體規范。比如,同在統編語文教材六上第三單元,散文《竹節人》讀起來富有情趣,形象生動,而《宇宙生命之謎》是科學說明文,專業術語較多,多運用數據,按照“提出問題—具體分析—得出結論”的結構逐層推進,邏輯嚴密。這里既有文體的差異,也有語體的不同。適體而讀,才能讀出其中興味;適體而寫,方可表達得體。
適切的第二方面是適境,即適合交際語境。交際語境包含交際意圖、對象、場合等要素,要求言語主體能根據具體的交際語境選擇言語內容、形式與策略,以便更好地實現交際意圖。統編語文教材的重要理念之一是注重言語的交際性。統編語文教材四下習作四“我的動物朋友”,要求在特定的情境中來介紹動物。是請人尋找它、喂養它,還是收養它?情境不同,介紹的重點也就不一樣。同時,因為溝通對象不同,介紹的口吻也會不同。統編語文教材從一年級開始就注意了對學生言語品質適切性的培養。一年級上冊第二次口語交際的主題是“用多大的聲音”,意在引導學生懂得不同的場合要用不同的音量說話。
4. 創造性。
創造性指向的是兒童的言語個性,就是讓兒童說兒童的話,讓兒童說自己的話。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因為過于強調標準答案,而將類似“雪化了以后是春天”判零分的現象并不鮮見。在規范與創新之間,教師需要謙遜,保持一種審慎的平衡,不能因為過于強調所謂的規范而扼制兒童的言說欲和話語權。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孩子就其天性來說都是詩人。”這種天性就是兒童言語生命的創造力。因此,培育兒童言語創造力,其本質就是對兒童言語生命的順應與呵護,這應該成為教師指向言語品質教學的理性追求與教學自覺。
二、在言語實踐中生長言語品質
提高學得語境下言語品質培養的有效性,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和組織言語實踐活動任務,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獲得豐富的言語經驗,進而主動建構,不斷促進言語品質的生長。
1. 在比較中敏銳言語。
比較是銳化語感的重要策略與學習活動。除了常用的“刪”“換”等方法,教師還需要充分利用教材本身提供的學習資源來進行比較學習活動。如統編語文教材六下第二單元“語文園地”中的“詞句段運用”,提供了不同譯者筆下的《湯姆·索亞歷險記》中的句子。這是絕佳的增強言語敏銳度的實踐任務,教師只要引導學生細致比較,就能發現同一意思在不同譯者的表達中,用詞、造句,以至修辭的手法都存有差異。
還有一類文本也許對言語品質提升來說別具價值,就是魯迅先生說的“未定稿本”。他說:這“不該那么寫”,如何知道呢?惠列賽耶夫的《果戈理研究》第六章,答復著這問題——“應該這么寫,必須從大作家們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領會。那么,不應該那么寫這一面,恐怕最好是從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學習了。在這里,簡直好像藝術家在對我們用實物教授。”統編語文教材五下第二單元“語文園地”中的“詞句段運用”提供了葉圣陶先生對一篇中學生作文的修改稿,殊為難得,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份“實物”,讓學生靜心“比對”,用批注、交流的方式進行言語表達的“考古”,感受修改前后的變化。不斷實踐這樣的比較性活動任務,學生才會對言語品質的“優劣”“巧拙”“雅俗”有越來越強的直覺力與領悟力。
2. 在聯結中明辨言語。
哈佛大學教育學博士格蘭特·威金斯與教育評估專家杰伊·麥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一書中提出,理解有六個側面:解釋、闡明、應用、洞察、神入和自知。[2]
洞察的本質是透過言語現象走到文本深處,發現其背后的言語意圖與思維。說話者的意圖常常是藏而不露的,如有的寓言故事通篇都是對話,只有細心體會,揣摩語言,才能準確理解寓言的寓意。狐貍真的是在稱贊烏鴉唱歌好聽嗎?狐貍真的知道葡萄是酸的嗎?……在不斷的追問中,隱藏的言語意圖和心理得以逐步顯豁,寄托在故事中的道理也就逐漸明晰。
學習論述類文本,重心不在于相信,而在于思考。從接受理論的角度,分清事實與觀點,才能理解文章表達了什么觀點,是怎樣表達的;從提高思維能力的角度,注意分辨事實與觀點,抓住別人“隱藏”在議論中的觀點,把它從事實中“拎”出來,才能學會思考、質疑,不盲信。[3]統編語文教材編排了很多功能性的口語交際話題,如開展以“意見不同怎么辦”為主題的辯論賽,這就需要引導學生在辯駁的過程中,做到觀點明確、有理有據、表達清晰,特別注意準確把握對方陳述的事實與觀點,讓自己的觀點更有針對性。
神入與自知的關鍵在變換立場、換位思考,或者移情體驗,在多重視角下反思覺察。閱讀統編教材四下《蘆花鞋》,學生只有把自己當成青銅,真切感受到家庭的窮困,才能理解青銅為什么堅持出門賣鞋、冒雪守攤,甚至赤腳踏雪回家,才會理解和認同青銅勤勞、執著、善良和樸實的品質。聯結生活,課題組發現交際中的阻滯常常來自“一己之見”的自說自話,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言語表達時,應多從對方立場思考問題,從對方角度提出建議,這樣才能比較好地化解矛盾、達成共識。[4]
3. 在運用中建構言語。
真實情境下的運用,是學生面對言語任務的主動學習,更利于調動言語經驗,轉化言語圖式,進而從模仿走向言語的創造。
課題組對傳統語文學習內容進行活動優化,變單向被動的學習為指向言語品質提升的主動實踐。統編語文教材把“講故事”的能力訓練作為貫穿二至五年級的重要長程學習活動。針對這一特點,課題組增加了年級間的互動,高一年級的學生為低一年級的學生講故事,任務的真實性與新鮮度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言語實踐熱情與創造力。同樣,學生通過微視頻的方式進行好書推薦、“朗讀好聲音”等的展示,也見證著兒童言語實踐中的別樣精彩。
借助陌生化策略,在反思性實踐中提升言語品質。錄制自己的言語實踐過程,如朗讀、講故事、口語交際、戲劇表演等等,再觀看回放,相信每一個試過的人都知道這種策略的激勵性。疫情居家學習期間,筆者安排了以演講的方式分享“特殊假期的特別見聞與體驗”的實踐活動,很多學生不止一次地修改文稿、反復練習、多次拍攝,直到滿意才分享在班級群里。
設計學習任務群,進行多樣化的言語實踐,讓學生的言語品質獲得多方面的生長。針對統編語文教材六下的綜合性學習“難忘小學生活”,可以設計系列化的學習任務群:(1)收集、整理資料,繪制成長樹、紀念冊等;(2)采訪師生,收集素材,創編并排演情景劇;(3)師生贈言,互訴別情;(4)選擇詩詞歌曲,進行歌詠排練;(5)給老師、同學、母校或自己寫信,表達感恩、提出建議或暢想未來;(6)策劃邀請,排演節目,舉行畢業典禮活動。
言語品質的培育是語文教育哲學的命題。它表達的是語文教育的旨歸,即母語學習不僅僅是一種知識和能力的獲取,也不僅僅是為了“應付生活”,而是以兒童的自我實現為目標,使語文學習成為兒童通過言語品質的提升,來彰顯生命、體悟人生和感受世界的過程。正如王開嶺所說:“在一個孩子的精神發育和心靈成長中,語文扮演著保姆和導師的角色,它不僅教授語言和邏輯,還傳遞價值觀和信仰,一個孩子對世界的認知和審美,其人格和心性的塑造,其內心浪漫和詩意的誕生……這些任務,一直是由一門叫‘語文的課來默默承擔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