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靜


【關鍵詞】小學語文;《只有一個地球》;“但是”;教學思考
說理文是一種以剖析事物、論述事理、發表意見、提出主張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體。一般來說,作者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等方法來確立其觀點。說理文應觀點明確、論據充分、語言精練、論證合理、有嚴密的邏輯性。統編語文教材六上的《只有一個地球》以“分論—立論”的順序,依次擺出三個論據進行論證,進而提出“我們要精心地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的觀點,是一篇具有嚴密邏輯性和較強思辨性的說理文。全文以一個表示轉折的關聯詞“但是”四次反復,勾連論據,鋪陳論證,層層推導出觀點,融邏輯、思辨、情感、知識于一體,論述準確生動而又清晰嚴謹。
一、“但是”是課文結構的支點
通覽全文,結構清晰。第一至第七自然段是全文的論證部分,第八至第九自然段是立論部分。論證部分的最大特點是作者通過四個“……但是……”句式分別強調了地球的渺小,不會再長大;地球的資源有限,肆意濫用將使人類面臨生存危機;如果地球不能居住,人類也很難移居他處。四個“但是”,支起三個論據,知識層層疊加,情感層層累積,推演層層遞進。嚴謹的結構,嚴密的邏輯,有力的論述,層層推進,使讀者頓生危機感與緊迫感。如此,在結構上對應了課文題目,使“只有一個地球”的意思在內容上得到反復強調。且文章在立論部分進行總結,提出觀點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可見,“但是”既是作者行文論證的支點,也是文章統整論點、論據、論證的支點。
因此,教學時,教師應從整體入手,緊緊抓住“但是”這個結構支點,有意識地幫助學生梳理課文結構。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全文內容,進行板塊梳理,區分論證與立論兩個部分。然后,教師要引導學生以默讀或自由讀等方式閱讀并發現“……但是……”句式在論證部分反復使用的情況,以“但是”為基礎支撐陳述相關論據,對文章進行邏輯梳理。梳理時,教師應重點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初步感知三個論據的主要內容以及證據鏈關系,進而著眼于全文,進行系統梳理。學生可以先圍繞“但是”勾連的內容進行閱讀,感悟其與課文題目的內在聯系,再閱讀文章的總結、立論部分,體味其中的關聯,對課文建立起整體、統一的認識。由此,“但是”作為全文結構的支點,便有了教學價值。
二、“但是”是教學脈絡的支點
我們講的“閱讀”實質上是“閱讀理解”。根據心理學的研究,閱讀理解的過程由低到高可以分成三個層次:第一,“解碼”,即建立語詞符號與語義的鏈接;第二,“解釋”,即通過“表層編碼”建立“篇章格局”建構“情境模型”;第三,可稱之為“解悟”,即結合社會生活經驗,形成深刻的、自己的理解。如何達成高層次的閱讀理解?葉圣陶先生曾說:“必須講究方法,必須使種種方法成為學生終身以之的習慣。”即形成閱讀能力。閱讀能力實際上很具體,是和閱讀對象——文章體式相關的。
《只有一個地球》是一篇說理文,品析課文是如何一步步推導出觀點的,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很顯然,本文的論據部分是以“但是”為支點進行表達的,集邏輯與思辨于一體。因此,在進行學習活動設計時,教師應以“但是”為教學脈絡的支點,進行教學的層次建構。筆者通過以下三個板塊進行教學設計。
第一個板塊:談話交流,了解文體及結構。這一板塊主要通過師生對話,回顧說理文的三要素,并據此了解課文大致結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論證部分,發現以“……但是……”句式為結構支點的表達特色,引發他們的閱讀興趣。
第二個板塊:自主品析,明晰說理過程。教學時,教師可以緊扣由“但是”勾連的內容,引導學生填寫“學習單”(見表1)來推動學習活動。其操作要點主要有三個:一是抓住關鍵語句品析“……但是……”的思辨性。如品析第一至第二自然段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壯觀”和“渺小”兩個詞語,結合“地球是一個半徑約為6400千米的星球”等相關數據,通過“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這一比較,再聯系“它只有這么大,不會再長大”這一補充式的強調進行思考、辨別,從而真正認識到地球“渺小”。這是一個以辯證思維抓住主要矛盾,揭示問題的過程。二是圍繞“但是”,以理性思辨引發感性體驗,激發學生“要精心地保護地球”的欲望。三是引導學生發現每一部分在結構上存在的關聯意義。教師要引導學生把三個論據統籌起來,發現三者之間的邏輯關聯,層層深入,建構邏輯順序,把握文章的思想脈絡。
第三個板塊:遷移感受,自由表達。教師可以圍繞“……但是……”句式進行閱讀,感受作者簡練明確、富有邏輯的語言表達,進而指導學生發現課文中使用的所有關聯詞,讓學生通過閱讀感受本文語言表達的特點,并鼓勵學生根據板書內容(見圖1),運用“但是”以及其他關聯詞來表達自己的學習感受。同時,以“但是”為教學脈絡的支點,教師在板書設計時,應以提取關鍵詞的方式盡可能呈現出本文的邏輯結構、思辨意味、心理變化及情感發展線索。
三、“但是”是思維訓練的支點
從“……但是……”句式本身來看,“但是”表示轉折,這種結構的表達,凸顯了思辨性,彰顯了議論文的論證特質。從“但是”連接的語詞、句段來看,凝練、概括的語言充滿張力,涵蓋豐富的科學知識、社會常識和生活經驗,具有豐富性和深刻性。從“……但是……”疊加表達的過程來看,文本論據之間有了邏輯關聯,這就使得論據緊扣課題,層層遞進,也使得觀點的提出順理成章,表現出作者清晰的行文思路及論證邏輯。“思維教育”是杜威教學方法論的核心內容。鑒于“但是”形成的文本資源特點,教師要充分用好文本,以“但是”為支點,設計并指導學生通過有挑戰性的學習活動,進行指向高階思維發展的學習。
思辨是本文的最大特色。教學中,教師要緊扣“但是”句式,帶領學生學會思辨,用一種辯證的思維體味課文語言、領會課文思想,讓語文課堂多一點理性光芒。如教學課文第五至第七自然段時,教師可以先把“在地球資源枯竭的時候,我們不能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嗎?”這一問題拋出,引發學生思考。然后,教師引導學生閱讀“但是”前后的內容并聯系相關知識進行討論。學生可以主要圍繞“能否移居到別的星球”以及“能否在火星和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兩個話題進行討論。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應適時補充一些關于航空航天的知識,還可以帶領學生回顧已經學過的課文《宇宙生命之謎》,引入關于火星、月球的知識,幫助學生搭建思考、判斷、推測的支架,從而引導學生理解和感悟“即使這些設想能實現,也是遙遠的事情”。可見,學生在圍繞與“但是”相關的內容進行思辨的過程,有高階思維的高效參與,這有助于學生學習品質的提升。
當然,在其他三處與“但是”相關內容的學習中,教師也要根據具體的內容,遵循“由扶到放”的教學原則,給予學生自主思辨的時間和空間,指導學生在沉吟中體悟思辨,發展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及批判性思維等,促進學生思維發展與提升。需要強調的是,教師引導學生圍繞四處“……但是……”句進行思辨后,還應適時引導學生“回頭看”,啟發學生反思學習過程,在整體的背景下把握邏輯關系,促進整體融通,建構學習圖式。
綜上,《只有一個地球》一文具有鮮明的表達特色及獨特的教學價值。因而,教師以“但是”為支點,實現高效語文課堂的構建是合適的,也是與作者之匠心相映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