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林婧
摘 要: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方法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學生應該通過義務教育,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并且學會理解問題。想要學生提出問題就要讓其學會質疑。讓學生學會質疑對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和主動探索意識起著積極的作用。通過對教學過程的分析和總結,發現課堂氛圍、課堂設置和情境設置是提高學生質疑能力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數學教學;質疑能力;培養策略
一、 小學生質疑能力的現狀
小學生的心理思維很活躍,經常會有很多問題,讓人覺得莫名其妙。在我國傳統教學中,學生對學校教材的知識整體把握不扎實,教材知識性問題不能理解。一些善于思考的學生,往往會主動提出一些“奇怪”的問題。這時,老師往往保持沉默或訓斥學生,甚至把他們當成“問題學生”。長時間如此學生不再愿意主動思考,因為即使他們主動思考,也不會得到老師的回應。所以數學老師按照書本講課,學生做筆記,保持沉默,看似課堂之上非常和諧,但是學生的質疑能力、創新能力已經被徹底扼殺在了搖籃里。學生的理論思維不限于現有的理論,而是結合實踐經驗,對理論知識深入思考,得出不同的思維結論。面對這樣的學習困境,其實只需要老師一點點耐心和引導,讓每個學生都保持一種懷疑的態度,學生就有機會主動提問,探索實際問題,如此有助于培養學生質疑和創新的能力。
二、 培養小學生質疑能力的探索
(一)營造氛圍,使學生“敢問”
構建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不僅能有效消除學生的緊張和焦慮,而且能營造輕松的學習環境。和諧的教學氛圍也是保證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前提,學生只有感受到課堂中的輕松愉快,才能快速地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愿意發散思維,敢于提問。如果學生根本不敢質疑,那么無論老師在課堂中營造再多質疑的環境,也無濟于事。并且,如果學生不敢質疑,即使老師教給他們再多的經驗,
學生有了疑問,卻沒有勇氣質疑,那也是一紙空文。所以,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前提就是讓學生敢于質疑,給予他們質疑的勇氣。質疑的品格應該包括學生質疑的勇氣、意志和熱情,所以說一個擁有質疑勇氣的學生需要具備冒險精神,不管是失敗還是成功,都要敢于向課本提出質疑,即使遇到挫折,也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因為短暫的挫折而放棄質疑,在探求新知識和完成任務時體驗到快樂和幸福。首先,學校教師需要與學生角色平等,了解學生的想法,促進師生關系發展。在課堂上,教師應該以飽滿的熱情和真誠的微笑面對學生,尤其是那些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讓他們能夠真正認識到自己才是課堂學習主人。教師需要與學生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其次,應允許小學生質疑錯誤。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能會在原有知識和認知思維的基礎上發現新的問題,并對新問題有自己獨特的認知觀點。教師應該通過語言刺激、手勢肯定和眼神默許的方式,充分肯定和欣賞學生的提問行為,允許他們說出自己的觀點,無論學生質疑問題是對是錯,都要給予鼓勵。如果一個人經歷過一次成功的快樂,他會有更多的勇氣,激發無數的追求。老師要讓學生認識到,提出問題就是在學習上的進步,無論對錯,都是個人的進步,怕錯不質疑就是放棄進步。學生一旦有了這樣的意識,就會擁有質疑的勇氣,消除自卑心理。
(二)創設質疑的情境,讓學生“愿問”
在課堂教學研究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善于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敢問、愿問、善問。學生只有在長期的理論學習和實踐過程中,敢于大膽思考,大膽提問,對學習的質疑興趣才會越來越強,創新思維能力才會不斷發展。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健康發展和有效培養不僅取決于扎實的理論知識基礎和思維能力,還完全取決于合理設置問題解決情境。因此,教師必須更好地根據全體學生的心理年齡和具體心理特點,創設新穎獨特的心理問題教學情境,從而充分激發全體學生的心理求知欲,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質疑興趣,在興趣中產生懷疑,使學生的心理思維狀態處于主動、積極、愉快地主動獲取所學知識的最佳狀態。無論學生每次提出什么樣的問題,老師都需要積極鼓勵和引導,讓學生都能在學校自覺提問,并解決問題。如在教學“分數的大小”比較時,學生提出問題:“15一定比14小嗎?”教師反問他:“你說呢?”學生繼續說:“一個小圓的
14就沒有一個大圓的15大。”通過課堂討論,學生認識到我們比較
14和15的大小是針對同一圓形或數量講的,學生沒有就此滿足,又追問:“如何比較剛才那個小圓的14和大圓的15的大小呢?”另一個學生說:“先算出小圓和大圓各自的面積,再分別除以4和5,這樣就可以比較它們的大小了。”因為學生的提問,這節課所收獲的知識,遠遠超過了預期效果,并且這時學生的思維發展已遠遠超出了我們的預料。由此可見,只要在課堂教學中始終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創設情境,引導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大膽地想,盡情地說,勇敢地問,不僅能夠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培養質疑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分析比較綜合和概括等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培養良好習慣,使學生“好問”
小學數學教學,不但要讓學生想質疑,敢質疑,還要讓學生主動質疑。
1. 激疑
教學中,當學生的思維停止或處于消極狀態時,教師要巧妙地進行激疑,啟動學生思維的內驅力。如教學小學六年級上冊數學“完美的圖形——圓”時,許多學生囿于課本的推導方法,僅僅通過課本講解的方式計算圓的面積,沒有經過自己的思考,也沒有提出創新。這時就需要教師向學生激疑,引導學生積極創新。可以向學生提問,還能將圓拼割成其他圖形而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嗎?聽到問題后,明顯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通過小組討論等方式,大家并先后將圓轉化成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了探索和創造,并且推導出了圓的面積。
2. 導疑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質疑。如教學小學六年級上冊數學“人體的奧秘——比”后,引導質疑:學了比的基本性質后,你會想到什么性質?學生舉手道:我想起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和商不變性質。另一學生說:老師,為什么在“商不變性質”中沒有“同時乘或者同時除以相同的數”而用“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的說法?又有學生說:小數的基本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有聯系嗎?學生質疑的情緒極其高漲,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師給予適當的點撥,讓學生疏通障礙,變阻為通,加深對于“比”的理解,了解小數、分數和比的聯系以及區別。牢固地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