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學校教育中選用正確的教學策略、教學方式,才能保障教育工作的有效進行。本文以蘇教版《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課堂教學工作為例,剖析了將現代教學信息技術導入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教學模式,并期望對小學階段的課堂工作進行產生有效的助力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課堂;現代教學技術
一、現代教學技術手段有利于老師優化課堂設計,提升課堂效果
現代教學技術的使用,能夠使教學的困難減小,密度提高,老師們能夠得心應手的設計好教學計劃,從而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效果。同時運用網絡和多媒體能夠沖破常規教育手段的限制,能夠形象地表達各類事件、現象、情境、過程等,而不受時間、空間的束縛,還能夠將所學的內容化大為小,化靜為動,化遠為近,化抽象為具體,從而既可將整個分解為部分,也將部分綜合為整個,所以,我們能夠運用它來克服教育中學生感性材料不夠的問題,有助于學習者全面了解課本,深刻掌握課本,尤其是教材中的重難點。如:在教《梯形的面積》時,從平行四邊形面積中推導出梯形體積的過程是課堂教學的重難點,單靠老師的簡單介紹,學生就很難掌握,如果將推導的步驟做成多媒體教學課程來配合老師的講述,老師介紹到哪里,畫面的哪部分便一閃一閃,并配合適當的音響效果引起學生注意力,而不用老師做過多的解釋,學習者便視而易見,自己總結出梯形面積的公式。在多媒體的協助下,本環節的困惑被輕易解決,讓學生們不但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再比如《角的度量》一課,在教材中引入了多媒體動畫功能,讓學生量角度,使角的一面可以在量角器上轉動,看到角度的不同改變,雖然整節課的容量范圍較大,但學生并不感吃力,教學效果良好。
二、合理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有利于培養創新能力
(一)我們的邏輯思考,正在處于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的轉變階段,尤其是對于低年級的孩子,小學生們的邏輯思考仍以具體實際形象意識為主體表現形式,而他們的邏輯抽象思考則必須在感知材料的幫助下,才能完成。而小學生們智力技能的產生,總是在外界邏輯思想動作技能的基石上產生,進一步發展,是一種從外界的物體活動向內在的意識心理活動轉變的過程。重視兒童對解決問題的創造性,老師們必須利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為學生創造更多實驗的機會、更大的思考空間,促使學生將作業和思考活動聯系在一起,就可把作業變成培育學生創造意識的源泉,就可通過作業讓學生對新鮮東西"再發現",也就可通過作業來訓練學生的創造意識與創新能力。如對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辦法的引導,如果采用顏色鮮亮的幻燈片,再輔之以簡潔明晰的文章描述,將很易引起學習者的關注力,進而激起學習者對平行四角分割、拼湊方式的濃厚興趣,將有助于學習者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辦法,并同時弄清平行四角與長方型中間的內在聯系,為學習者以后掌握長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的導出打下很好的基石。觀察力是思想的觸角,是學習者了解世界,擴大認識范圍的主要能力、幻燈、投影不但可以給學習者提供從沒有涉及過的事情或現狀,也同時為直接感知看到這種事情或現狀提供了必要條件,也同時將間接認識、抽象的定義具體、表象化、既突出了事物的重點與本質特征,又便于學生觀察,從而形成了表象,促使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培養觀察力、因此思維能力是學生智力的核心。思考來源于觀察,通過觀察也為思考帶來了資料,現代教學技術手段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向學習者提供大量的感知材料,讓學習者的感覺與思想保持活動狀態,這有利于老師憑感性教育材料,指導學生對事件進行合理的分類與綜合,進行抽象演繹與概括,判斷與推論,從情感意識提高到理性思維意識,從而進行意識上的提升,以達到發展智慧,培養領導能力的目的。
(二)合理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促進數學思維方式的滲透。教育是一個獨特的認知過程,教師雙邊活動特點就是這個認知活動特色的體現所在。國家教育部《對于中國當代數學教育課程研究的初步設想》中提出,要進行數學改革,努力實現師生的民主和公平,逐步改變過去單純老師說、學生聽的注入式的教學方法,創造給孩子們通過觀察、實踐和自主探索的機遇。經過學習者群體的探究和交流,進而總結、驗證,形成數理結果,使學生獲得更多的數理活動經歷。加強數理思維方式的滲透,是突出數理本質,培養數理創新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數形結合的基本思想,變換思想,對應、聚合的基本,估測意識及其劃分、綜合、轉換、歸納、比較等的基本等等都是發展學生數學邏輯思維,提高數理素養所不能失去的金鑰匙。在小學的數學課程中,通過充分利用學具,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對現代數學思想的滲透,例如《認識長方形》中,老師可讓學生充分利用在上課之前預備好的方格紙,并想辦法了解方格的特點,看誰的方法比較多,有的學生經過測量,看到了方格四邊都那么長;有的學習者經過沿對角線對折,再重新對折,表明四個邊同樣長;有的學習者經過用一個邊和另外三個邊分別相比,表明四個邊同樣長;有的學習者經過將相鄰的二個邊重疊,再重新把相鄰的另外二個邊重疊,說明四個邊同樣長。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創造力。
三、結語
隨著信息教育的迅速發展,信息教學技術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時,要從實際出發,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習興趣,直觀呈現知識,優化課堂結論,構建和創造教學情境。這樣才能充分發揮信息化教學技術的優勢,提高教學效率、課堂參與度,激活學生思維,促進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發展,實現預期目標。
參考文獻:
[1]劉玲.現代教育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實踐與改進方法研究[J].贏未來,2021(8):106-107.
[2]于海飛.現代教育技術在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構建中的輔助策略探究[J].文淵(小學版),2021(1):950-951.
[3]范小娟.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五年級課堂教學中的實踐[J].文淵(小學版),2020(5):706.
[4]蘇建民.與時俱進,教育創新——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運用[J].中外交流,2018(46):329.
[5]劉美香.搭上互聯網的快車——探究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實踐應用[J].數學大世界(上旬版),2019(4):55.
作者簡介:姓名:郭杰;1973.02,性別:男,籍貫:江蘇省泰州人,民族:漢族,學歷:本科,畢業于華中師范大學;現有職稱: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