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音樂文化凝聚著一個民族悠久的歷史傳統和文化精粹,是扎根于這個民族和學校音樂教育土壤中的。發展民族地區的學校音樂教育本質上就是發展這個民族追根溯源的音樂教育,每個民族都有自己鮮明的音樂文化,而音樂文化傳承的最好途徑就是發展學校音樂教育。本文以阿壩地區的M學校為例,通過實地考察和調研,了解學校音樂教育的現狀,探索發展學校音樂教育的可行性途徑,以實現通過發展學校音樂教育促進阿壩地區音樂文化的傳承。
【關鍵詞】民族地區;學校音樂教育;音樂文化;文化傳承;阿壩地區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02-069-03
【本文著錄格式】魏曉.發展民族地區學校音樂教育與音樂文化的傳承——以阿壩地區M學校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21,01(02):69-71.
基金項目:成都師范學院蜀地音樂研究所資助項目:阿壩地區民族音樂的文化傳承與教育發展(項目編號:SD202005)。
一個民族的音樂中蘊含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粹。其中里面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就是這個民族的歷史傳統和思想精粹。民族音樂既能夠代表一個民族的文化本質和特征,又是對這個民族情感性的集中體現。民族音樂作為民族文化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包含了一個民族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具有濃厚的人文主義情懷。學校作為音樂文化傳播和傳承的重要陣地,對民族音樂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方面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把民族音樂文化引入到學校音樂教育中,勢必對學生的思想文化建設和校園的精神文明建設帶來積極的作用。
一、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意義和價值
(一)有利于培養學生對本民族音樂文化的熱愛
阿壩地區的少數民族主要以羌族為主,羌族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民族。現今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汶川、理縣、黑水、松潘和北川等地。羌族自稱“爾瑪”,意為本地人。所用羌語屬漢藏語系羌語支,無本民族文字,長期使用漢文。學生可以通過學習本民族的音樂文化,從文化價值觀上拓展視野,熟悉和掌握本民族的音樂語言,通過聆聽和學習本民族的音樂語言可以對學生文化價值觀的構建起著非常積極的作用,同時也培養學生對本民族音樂文化的熱愛。
(二)促進民族音樂教育與音樂課程的綜合研究
現如今,“弘揚民族音樂”已然成為我國中小學音樂課程改革的重要導向,音樂課程是實施課程改革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實現中學生美育的重要途徑和關鍵。在我國大部分民族地區學校音樂課程的具體實施中,將本民族音樂課程資源與實際課程教學結合得很好的例子不是很多。因此,本文主要是通過發展學校音樂教育以更好地促進阿壩地區民族音樂文化地傳承。
(三)指導民族地區的音樂課程資源開發和實踐
在我國音樂課程新課標的宏觀指導下,尤其對弘揚我國民族音樂賦予了新的使命,在具體的音樂課程資源開發和實踐當中,例如對“學校類型”“師資建設”“教材開發和使用”“教學內容和方法”“課程安排”“教具投入”等方面如何安排和應用的研究。本文試圖通過對發展阿壩地區學校音樂教育的研究為我國其他民族地區的音樂課程資源開發和課程教學提供實際的理論指導和參考。
二、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學校音樂教育
(一)弘揚民族音樂文化,樹立民族精神
我國民族音樂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弘揚我國民族音樂文化和樹立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7 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貫穿國民教育始終,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1]”所以,通過發展民族地區學校音樂教育促進音樂文化的傳承是弘揚我國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時代要求。
(二)民族音樂教育發展、民族音樂課程資源開發的需要
對于民族地區而言,其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民族音樂資源,對本民族音樂課程資源開發的不足成為了非常普遍的現象。隨著我國基礎音樂教育的不斷改革,民族音樂的傳承也愈來愈受到重視。在我國現行的《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中明確指出:“應該重視和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理解多元文化,提倡科學綜合,應將弘揚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作為音樂課程的重要內容,通過學習民族音樂,使學生了解和熱愛本民族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與愛國主義情操。[2]”新課標也為我國民族音樂教育的改革提供了發展方向,強調了發展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性,也引領了我國民族音樂教育發展的方向。
(三)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我國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方式主要是以“師徒間口傳心授”的方式進行,主要是依靠學習者的聽覺、視覺,從具體的音響當中去感受。但“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具有相當大的局限性,而且在流傳的過程中會產生變化,不利于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所以通過發展學校音樂教育來促進音樂文化的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將民族音樂以采譜的方式進行記錄與整理,形成教材文本不僅可以保留瀕危的民族音樂曲目,還能將民族音樂通過學校音樂教育的方式進行更好的傳承,這樣不僅能使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得到一定的保護并傳承得更為廣泛,還能夠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本民族的音樂文化。[3]
三、阿壩地區民族音樂教育的現狀
(一)對阿壩地區M學校音樂教育現狀的統計分析
M 學校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市中心區域,是馬爾康市的省級重點中學。學校現有 52 個教學班,2400余名學生,256 位教職工,其中音樂教師6人,目前學校的音樂教學使用的教材是人民音樂出版社(2012版)的音樂教科書。為深入了解阿壩地區中學民族音樂教育實施的情況,筆者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來開展調查研究。基于本篇論文是個例分析,所以研究對象只選取了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市M學校,并發放關于開展阿壩地區民族音樂教育的相關問卷調查。本次調查于 2020 年9 月14 日在 M學校隨機抽取了七年級、八年級、九年級的 6 個班級共發放了 200份調查問卷,其中學生問卷194份,教師 6份;有效問卷共 190 份,其中學生問卷 184 份,教師問卷6份。同時對個別音樂教師進行了訪談。
(二)學生調查問卷分析
筆者通過實地調研后發現,學校音樂教師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對本民族音樂文化的講授情況是不容樂觀的。經過發放的問卷統計分析得出:有 22%的學生認為老師會在課堂上經常講授本民族的音樂;有64%的學生認為老師會較少地把本民族的音樂進行課堂教學,有 10%的學生認為老師只是偶爾會涉及到一些關于本民族的音樂,還有4%的同學認為老師根本不會講授本民族的音樂。
筆者在調研部分學生演唱本民族歌曲時發現,M 學校有接近1/3是羌族和藏族的學生,他們當中有90%的人表示自己不會演唱本民族的歌曲,8%的同學表示偶爾有聽到過,知道本民族幾首流傳較廣的曲目,還有2%的同學表示自己會演唱本民族的傳統民歌。同樣,還有針對民族樂器使用的問題(例如演奏羌笛、羌簫、口弦等民族樂器),針對這個問題,5%的同學提到自己會演奏一點民族樂器,95%的同學并不會演奏民族樂器。
筆者在調研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對于學習本民族音樂的學習態度這一問題上,約有70%的學生表示愿意學習,選擇一般態度的占人數的 22%,有6%的學生認為無所謂,只有2%的學生對于本民族音樂表示完全不感興趣,不愿意學習。
(三)師資情況
通過調研,M學校的音樂教師都具備本科及以上的學歷,均有一定的音樂素養和教學能力。對于教師所學專業的調查,M學校的音樂教師共計6人。其中有2人是聲樂專業,1人是鋼琴專業,2人為器樂專業,1人為音樂理論專業;具有本科學歷的有5人,具有碩士學歷的有1人;年齡在40歲以上者有4人,年齡在50歲以上者有2人。
四、阿壩地區民族音樂教育中的問題分析——以M學校為例
(一)缺乏對民族音樂教育的有效重視
通過調研可以看出,在M學校的實際音樂課堂教學中,尤其涉及對本民族音樂文化學習的比重嚴重不足。在音樂教材的選用和使用上主要是以人民音樂出版社(2012版)的音樂教科書為主;尤其在本民族的教材建設、課程資源開發和民族樂器的使用上還未起步;學校在音樂課的課程設置上是每周一節;此外,學校組織的相關民族音樂文化活動和開展情況也較少。由此可以看出,學校缺乏對本民族音樂教育的有效重視。
(二)教師團隊有待優化
以M學校的音樂教學師資為例,即便配置有6名音樂教師,然而大部分教師年齡偏高、教育理念相對落后。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缺乏互動性和參與性;通過訪談發現,學校的6名音樂教師在相關的師資培訓和深造進修等方面也嚴重不足,使得其教學理念相對落后、教學方法相對陳舊、音樂的視野和眼界難以拓展,從而影響課堂的教學質量,課堂教學效率也不盡如人意。
(三)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不足
通過對M學校的實際調研可以看出,M學校作為阿壩地區的省級重點中學,學校音樂課程的實施和開展尚且存在諸多的問題。可以看出阿壩地區的學校音樂教育和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不容樂觀,學校音樂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嚴重阻礙了本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需要學校通過從進一步提高傳承理念入手,充分重視本民族的音樂文化;從改善師資水平入手,提高教師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能力;從音樂教材入手,有效整理本土民族音樂文化等有效方法,推動本土民族音樂文化在阿壩地區學校音樂教育中的傳承。
五、阿壩地區民族音樂教育的發展措施
(一)民間歌曲進入課堂教學
阿壩地區的少數民族主要以羌族為主,羌族的民間歌曲主要來源于日常的生活和勞作。茂縣羌語對勞動歌的稱謂叫作“織布勒惹木”,汶川方言叫“日布谷勒察”,理縣方言叫“織布如”。它是當地勞動人民在生產勞動過程中用歌聲來鼓舞勞動者生產的熱情, 起到指揮生產,協調動作,消除疲勞,振奮精神作用。歌曲類別主要分為耕地歌、砍柴歌、下種歌、打場歌、收割歌、除草歌、積肥歌等。 按不同工種分為生產勞動節奏和生產勞動演唱兩類,前者節奏較輕快明亮,情緒激昂,后者節奏較舒緩,曲調悠長,旋律都非常朗朗上口,通俗易懂,類似我國川北地區的勞動號子。阿壩地區蘊含著豐富的民族音樂文化資源,應當充分開發和挖掘,把經典、優秀的民族民間歌曲引入到學校的實際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對本民族音樂文化的喜愛,為培養新一代的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人做好準備,從而大力推進阿壩地區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播與傳承。
(二)加強相關師資培訓,開發鄉土教材、加大相關投入
當地的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應當重視音樂教師專業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加強相關的師資類培訓,提升和更新音樂教師的教學理念;阿壩地區蘊含著豐富的民族音樂文化資源,可以對民族類的音樂鄉土教材進行有效地開發和整理;對使用的音樂教室和音樂類教學設備應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資金投入。只有大力地推進以上的舉措,才能確保阿壩地區的民族音樂教育得以發展。
(三)倡導民族音樂文化進校園,大力宣傳、開展相關活動
學校應當把民族音樂與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緊密充分地結合起來。例如可以讓阿壩地區羌族和藏族的非遺傳承人進校園,為學生表演和講解羌族的傳統音樂。同時阿壩地區蘊含著豐富的民族音樂文化資源,包括羌族的民間歌曲,例如“勞動歌”“山歌”等,民族樂器的演奏,例如“口弦”“羌笛”等傳統的民族民間音樂藝術,[4]讓本民族的音樂文化在校園里得以“生根”“開花”“結果”,讓本民族的音樂文化通過學校音樂教育這一傳播途徑對年輕一代的學生進行有效地傳承,讓學生充分地感受本民族的音樂文化,并在他們地心中播下本民族音樂的種子,接納并喜愛本民族的音樂文化[5]。
(四)創新傳承內容、提高傳承效率,推進我國民族音樂教育發展
現如今,互聯網和新媒體已成為向社會大眾傳播信息的一種主要方式,具有便捷、高效的特點。由于阿壩地區地理位置相對閉塞,為了更好地傳承本民族的音樂文化,適當有效地利用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可以有助于提高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效率。若能夠充分有效地利用新媒體技術創新傳承內容,構建新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路徑,必然能夠大力推進阿壩地區民族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
六、結語
本文通過對阿壩地區M學校的充分調研,以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對M學校的音樂教育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發展的措施,最終旨在通過發展阿壩地區的學校民族音樂教育促進音樂文化的傳承。與此同時,隨著阿壩地區民族音樂教育發展的不斷成熟,也可以為我國其他民族地區音樂教育的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參考,從而為我國民族音樂教育的可持續性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Z].[2017-01-25].http://www.Mov. cn/zhenM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王泓鑒.教育均衡視域下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學校音樂教育發展策略[J].中國音樂,2019,60(4):113-119.
[4]吳丹. 四川阿壩州藏族地區小學音樂教育研究[J].藝術教育,2015,21(5):209.
[5]羅佳.貴州民族民間音樂文化進校園研究[J].音樂創作,2016 ,32(6):176-178.
作者簡介:魏曉(1988-),男,漢族,在讀博士,成都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