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紅穩 朱芷瑩
【編者按】
在崇左市優秀課例研究因缺失(或以碎片化狀態呈現)而導致卓有成效的語文課堂經驗得不到應有的傳承的背景下,廣西民族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開展了“崇左市小學語文教學名師課例研究”的課題研究工作,分別對全國優質課評選一等獎獲得者、廣西特級教師、廣西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崇左市優秀教師、崇左市教壇明星許惠萍,第三屆小學語文教師課堂教學比賽廣西賽區一等獎、全國字理教學錄像課比賽二等獎獲得者馮鳳英,全國“名師面對面”課堂教學比賽榮獲一等獎、廣西基礎教育成果一等獎獲得者李克麗,自治區教學設計評比一等獎、自治區錄像課評比一等獎獲得者羅艷丹,自治區級“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優課”獎、崇左市江州區語文優質課比賽一等獎獲得者陳霞等老師的優秀課例進行了專業的分析,旨在通過一節課的關注和改進,解決一類課的問題。本專題以當地語文教學名師課例研究為出發點,構建成一個高校、教育行政部門、一線學校“三位一體”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共同體,供小學語文教師和教育專業的師范生學習和參考。
【摘要】本文以廣西特級教師許惠萍教學《巨人的花園》為例,論述通過童話教學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方法:多維度讓學生感受童話的特點、童話閱讀方法的傳授和運用、多方面開拓童話閱讀渠道。
【關鍵詞】童話教學 閱讀能力 《巨人的花園》 課例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05-0040-04
不久前,筆者觀摩了廣西特級教師許惠萍執教的《巨人的花園》一課。許老師對童話閱讀能力的整體關照給筆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使筆者從中感受到其童話教學“教得很有把握”“教得使人感到愉快”“教得徹底”。
一、多維度讓學生感受童話特點
童話是用想象、幻想、擬人和夸張等手法編寫的兒童故事。童話語言生動形象,情節離奇曲折,很容易滿足孩子的好奇與求知心理,所以這種兒童文學式樣為孩子們所喜聞樂見。如何順著孩子的興趣愛好提升孩子的童話閱讀能力?教師只有對童話閱讀能力構成的“面”有所認識和了解,讓學生感受到童話的魅力,才有可能進一步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在許惠萍老師設計的《巨人的花園》中,就體現了這樣的教學思路。
(一)教學目標設計:指向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許老師設計《巨人的花園》的教學目標為:1.聯系上下文理解“漂亮”“神奇”“狂風大作”“雪花飛舞”等詞語意思,體會詞語表情達意的作用。2.緊扣“沒有孩子就沒有春天”這一主線,細讀“春天鮮花盛開,夏天綠樹成蔭,秋天鮮果飄香,冬天白雪一片”,展開想象,感受花園四季美;品讀巨人“喚來寒冬的,是我那顆任性、冷酷的心啊”等巨人言行描寫語句,理解、體悟巨人的自私、冷酷,自己的世界一片荒涼。3.品讀擬人、夸張、對比手法的語句,想象課文畫面,感受童話表達效果,體會童話虛幻特色。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童話的語言魅力;交流閱讀的感受,理解童話意蘊。
許老師的教學目標設計預設不僅指向“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而且指向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等能力的達成——聚焦“理解能力”,向“感受、欣賞和評價能力”拓展。細讀語言文字“感受花園四季美”“感受童話表達效果”是感受能力訓練;研讀語言文字“理解體悟巨人自私、冷酷”“理解童話的意蘊”是理解能力訓練;對關鍵語句品評玩味和感受童話手法表達效果是欣賞和評價能力訓練。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都在教學目標中予以具體化。閱讀能力是語文素養的核心,許惠萍老師在備課中高屋建瓴,向閱讀能力的面拓寬。
(二)開講:引導學生感受童話幻想的特點
1.扣題切入,初步感受童話幻想特點
以下是許老師的教學片段:
(1)讀課題。師:我們來讀一讀課文的題目。這個題目真有意思,一看就知道是篇童話。你是從哪知道的呢?說說理由。
(2)出示圖片。師:巨人是什么樣的?你想象過嗎?看,這就是巨人,和他身邊的孩子相比,非常大。
(3)再讀課題。師:是啊,童話總是在幻想中運用神奇的想象,吸引著我們。我們再把課題讀一讀,這次讀得緩慢一點。(生讀)
(4)介紹作者。師:這篇童話選自《王爾德童話》,選編的時候進行了改編。
許老師開講設計短小而精美,像磁鐵般牢牢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許老師通過“緊扣文眼‘巨人—出示圖片呈現巨人—讓學生想象感悟巨人”的教學步驟,層層設疑,因勢利導,激活學生思維,引領學生初識童話的幻想與神奇。學生通過朗讀課題、觀察讀物的圖畫想象,在視覺與聽覺交互作用中對感興趣的人物——巨人有了初步的情感體驗。在自覺或不自覺中,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初步感受能力得到了培養,為理解、欣賞與評價能力的提升做好鋪墊。
2.在細讀品讀中,進一步感受和理解童話語言特點
《巨人的花園》不管是寫景還是敘事,語言都簡潔優美、生動傳神,讀來朗朗上口。許惠萍老師通過形式多樣的誦讀,或引讀、或細讀、或品讀等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感受童話語言特色和領略文本內涵。
對童話擬人、想象手法的教學,許老師也是寄寓誦讀品讀中。如讓學生誦讀《王爾德童話》的原文片段“因為花園里沒有小孩子,小鳥也不愿意去那里歌唱,樹兒也忘了開花。有一次,一朵花兒從草叢中探出頭來,卻看見了那塊告示牌。它為那些小孩子感到難過,于是又把頭縮回地里,繼續睡覺去了”,引導學生思考王爾德描寫得是否有趣,為什么。在許老師的因勢利導下,學生感受和理解了擬人、想象、對比等手法可以讓文本語言變得更加生動形象。
(三)收講:學習運用擬人、夸張手法,深化理解童話幻想的特點
許老師創設情境由主講向收講過渡:孩子們一走,花園馬上——(生:鮮花凋謝,樹葉飄落,冰雪覆蓋)孩子們走了,花園是這樣,那么孩子們來了,花園是怎樣的呢?(生:鮮花盛開,鳥語花香,草翠花開)請運用擬人化、夸張的寫法,加上你們的想象,讓你的筆擁有神奇的魔力,試著寫一寫孩子來到花園的情景。
1.習作。讓學生練習寫小片段。
2.交流。師:現在我們來欣賞一下同學們的對花園春天的描述。
3.點評。師:你們在片段中把樹木、花朵、鳥兒擬人化了,它們在舞蹈,在歌唱,在大笑,這真是一個活潑可愛的世界!這個世界就是神奇的童話世界。
許老師的收講,一方面做到首尾呼應,借擬人、夸張手法的學習和運用,深化學生對童話幻想特點的認識;另一方面,放飛想象,對學生大腦中已儲存的生機勃勃的春天、冰雪覆蓋的冬天等表象進行開發,經學生言語再加工創造出新形象。這種思維形式訓練,不僅集對文本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為一體,而且由閱讀能力向表達能力拓展遷移。
二、童話閱讀方法的傳授和運用
《巨人的花園》是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第二篇教讀課文,本組單元人文主題是“奇妙的童話,點燃繽紛的火焰,照亮我們五彩的夢”,語文要素是“感受童話的奇妙;體會人物真善美的形象;按自己的想法新編故事”。《巨人的花園》是英國作家王爾德寫的一篇意蘊深刻的童話,一方面描述花園的美麗與神奇的諸多變化,另一方面講述的是巨人前后的變化,揭示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這些單元主題和文本信息的獲取需講究閱讀的技巧和策略。
(一)在文本解讀中學習閱讀的方法
1.以疑問聚焦重點詞語
學生閱讀《巨人的花園》,會產生一系列問題:巨人與一般人相比有什么不一樣?春天終于來了,為什么巨人的花園還是冬天?巨人說“喚來寒冬的,是我那顆任性、冷酷的心啊”是什么意思?等等。許惠萍老師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文本內容出發,提煉出教學基本問題:巨人的花園漂亮、神奇在哪?請你們逐一去找找!這一問題將學生分散的疑問匯合起來了。
聚焦基本問題,再引導學生從花園的“漂亮”與“神奇”兩大層面建構問題鏈:“漂亮”這一層面,哪里看出這是個漂亮的花園?“常年”是什么意思?“洋溢”是什么意思?依據這一問題鏈,學生很快獲取文本中描寫花園“常年”“漂亮”的信息:“一個小村子里有座漂亮的花園。那里,春天鮮花盛開,夏天綠樹成陰,秋天鮮果飄香,冬天白雪一片。村里的孩子都喜歡到那里玩。”“花園里常年洋溢著孩子們歡樂的笑聲。”而后許老師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利用問題“‘神奇這一層面,花園里有許多神奇之處,第一讓你覺得神奇的地方是?第二、第三呢?我們一塊來交流吧”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漂亮”“常年”“洋溢”的詞義。這樣,學生很快就能從文本中獲取幾個關鍵信息:“春天到了,巨人的花園里仍然是冬天”“巨人裹著毯子,還瑟瑟發抖——他想:‘今年的春天為什么這么冷,這么荒涼呀?”“喚來寒冬的,是我那顆任性、冷酷的心啊!”順著“神奇”幾個問題進行思考,學生分享著自己的閱讀感受,并在許老師的引領下,一方面真切感受到童話的神奇美妙,另一方面更好地體會巨人言語包含的深刻意蘊。
2.深度解讀關鍵句
在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等閱讀能力構成要素中,感受能力是前提,理解能力是核心,欣賞與評價能力是理解能力的運用與提升。閱讀教學應注重理解能力訓練。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有明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重點評價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綜合理解能力,要重視評價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創造性理解。”許老師《巨人的花園》一課的教學之所以產生好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她對文本的鉆研與深度理解。
第一,知人論世,盡可能地再現作者的本意。聽許老師執教的《巨人的花園》課例,感覺她非常熟悉作家作品,似乎通讀了王爾德創作的九篇童話,整體把握了王爾德作品內容與風格特點,以及作品揭示各種階級社會問題以及人性弱點。聽她的課,聽得出她對《巨人的花園》的原文《自私的巨人》很熟悉:在教學中不光有提及,還有相關語段的對比分析。對人物形象把握到位:王爾德借前期巨人形象,似乎揭示現實生活中普通人身上存在的自私、冷酷的弊病和弱點。后期巨人溫暖、愉快,似乎也寄托作家的唯美主義與超凡脫俗。在許老師課堂教學中,是時刻可以感受到的。
第二,推敲關鍵詞句在語言環境的恰當意義和深層意義。對關鍵詞句的表情達意的領悟,是小學第二學段閱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如文本中“春天終于來了……但不知為什么,巨人的花園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風大作,雪花飛舞”“喚來寒冬的,是我那顆任性、冷酷的心啊”等句子,運用比喻、夸張、擬人、暗示、象征等藝術技巧,意義傳達含蓄含混,有弦外之音、話外之話。這些文學語言有話語蘊藉,學生理解起來確實有困難。對此,許老師是這樣引導的:
(1)讀課文劃句子。師:哪些地方讓你覺得特別神奇?用波浪線劃出句子。(呈現句子:春天終于來了……但不知為什么,巨人的花園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風大作,雪花飛舞)
(2)讀講劃出的句子。師:先讀句子,想象畫面,感悟巨人花園的“神奇”;再引導學生思考:現實生活中可能出現嗎?引出童話的夸張幻想手法;最后揭示夸張幻想使用的目的——大自然春天來了,巨人內心春天沒到來。
(3)追問:巨人為什么說“喚來寒冬的,是我那顆任性、冷酷的心啊”?
(4)由童話拓展延伸到生活,人的自私與冷酷,他的世界一片荒涼。
當下不少語文教師對關鍵詞句教學停留在淺層次,更多地發揮了教參“定向期待”,而不是“創新期待”。許惠萍老師依托教參,發揮了更多的“創新期待”:在對文本綜合理解、創造性理解中,從童話藝術手法學習中,打開了理解關鍵詞句表情達意的一扇窗戶,讓學生看到了文本意蘊之美。“創新期待”源于許老師對文本的深度解讀。現在的優課評比也越來越注重對文本的深度解讀了,這也是閱讀教學的理性回歸。
(二)將掌握的閱讀方法運用于拓展閱讀中
真正有“語文味”的閱讀課應該是以訓練閱讀技能與策略為主的閱讀課。學生在文本信息獲取中學習了以下閱讀技能:一是以疑問聚焦重點詞語,二是學會深度解讀童話關鍵句。隨后,許惠萍老師引導學生把這些技能分別運用于課內和外閱讀中,強化閱讀技能在閱讀實踐中的遷移運用與提升。
課內閱讀:提供原文《自私的巨人》兩個小片段讓學生細讀品讀。目的是實現閱讀技能與策略的遷移運用,加深對童話擬人、想象藝術手法的認識,掌握童話言語特點。推薦課外閱讀:延伸閱讀王爾德其他童話故事《星孩》。許老師啟發和引導學生抓基本問題(星孩為什么尋母求饒恕),建構問題鏈(前期的星孩是個怎樣的孩子?后期的星孩又是怎樣的孩子),把握童話意蘊(從星孩由漂亮變丑陋又變漂亮你感受到什么),讓學生把課內學習掌握的閱讀技能與策略運用到課外閱讀中。
三、多方面開拓童話閱讀渠道
游泳的能力是“游”出來的,閱讀的能力是“讀”出來的。為了培養學生的童話閱讀能力,許惠萍老師從多個角度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多方面開拓學生的閱讀渠道。
(一)課前三分鐘童話閱讀交流
許老師在課前三分鐘讓四五名學生上臺交流,他們或談自己的閱讀感悟,或說自己感興趣的場景,或講與大家分享推薦的理由,或是分享好詞佳句……從《巨人的花園》課前交流的情況來看,學生有閱讀國外的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有閱讀國內鄭淵潔童話、曹文軒童話等。
課前三分鐘閱讀交流,是許惠萍老師開展閱讀教學不可缺少的一環。她說,要想讓學生順利開展課外閱讀,需要教師給他們搭建一個傾訴、交流、分享的平臺。這個閱讀分享平臺一方面可以訓練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樹立課外閱讀前行者,引領和帶動更多的學生開展課外閱讀。表面上是學生課內閱讀交流,實質上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開展課外閱讀。順著課內閱讀中不同的主題、文體、表達方式與技巧,教師推薦或學生自薦課外閱讀的書籍。
按照國家課程標準,小學1~6年級語文周課時分別為8、8、7、7、6、6。若取中間數7,一周課前交流21分鐘,一學年(每學期按16周計)課前交流672分鐘,到小學畢業前,許惠萍老師帶的學生,僅僅是課前交流就有4032分鐘。4032分鐘的量變必然帶來的是學生源源不斷地進行課外閱讀的質變。有興趣、愛閱讀、肯思考,長期訓練必定會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二)在對比課文與原文中開拓閱讀視域
課堂教學中許老師多次提及童話原文《自私的巨人》,并詳細列舉了兩次。一次是教學“沒有孩子就沒有春天”文本的這一關鍵句。它“牽一發而動全身”,可以說,理解該句就理解了全文。許惠萍老師說,備課時對此絞盡腦汁,意想不到的是在閱讀《王爾德童話》原文中,發現這層意思說得非常明白:“因為花園里沒有小孩子,小鳥也不愿意去那里歌唱,樹兒也忘了開花。有一次,一朵花兒從草叢中探出頭來,卻看見了那塊告示牌。它為那些小孩子感到難過,于是又把頭縮回地里,繼續睡覺去了。”許老師急中生智,在教學中,采取課文與原文對比閱讀的方式,讓學生理解“沒有孩子就沒有春天”。這樣,這個難題就迎刃而解了。另一次是讓學生認識童話的擬人手法。許老師讓學生讀讀原文對花園嚴冬的描寫:“只有雪和霜對此樂不可支。‘春天已忘記了這座花園他們叫喊著,‘這樣我們就可以一年四季住在這兒了。雪用她那巨大的白色斗篷把草地蓋得嚴嚴實實,霜也把所有的樹木涂上銀色。隨后他們還邀來北風和他們同住。北風也欣然應邀而至。他穿著—身厚厚的毛皮大衣,整天在花園里呼嘯,把煙囪的罩蓋也給吹掉了。”這樣,學生就會認識到:王爾德筆下的雪、霜跟人一樣樂不可支,呼朋引伴、坐地為王;北風不僅欣然應邀,而且還會打呼嚕。原文是認識擬人手法的更好材料支撐。
許老師有心或無心的插柳,使原文《自私的巨人》自覺而然進入學生的閱讀視野。許老師提及童話原文,似乎也折射出,她對原文改編效果的質疑,以及她的批判性思維。倪文錦教授說得好:“教師不仔細研究作品‘原著,只在引申意義上大做文章,這就是舍本逐末。”
(三)課后延伸王爾德的其他童話
延伸閱讀是為了讓學生讀得深、讀得全、讀得細,為了引導學生拓展閱讀王爾德的童話作品,許老師是這樣引導的:這篇課文是根據《王爾德童話》改編的,在故事結尾,巨人準備去世的時候,這個神奇的小男孩又出現了,這男孩子是誰?這個故事將以怎樣的方式結束呢?我們去找找王爾德寫的童話看看吧!然后,許老師及時向學生推薦了王爾德的其他童話故事,由《自私的巨人》推及王爾德其他八篇童話:《快樂王子》《夜鶯與玫瑰》《忠實的朋友》《了不起的火箭》《少年國王》《小公主的生日》《漁夫和他的靈魂》《星孩》。
許老師抓住王爾德童話《自私的巨人》結尾處巨人去世前,小男孩又出現了這一奇異點,引發學生閱讀童話原文以及王爾德其他童話故事的興致,這是許老師的結課語。這樣的結課語,讓人回味無窮。
許惠萍老師的課堂教學打通課內與課外閱讀關卡,建構了教讀、自讀和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在歷練中不斷生成。
【參考文獻】
[1]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傅任敢,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2]張心科.論言語形式在閱讀與寫作教學中的歸屬[J].課程·教材·教法,2016(8)
[3]倪文錦.童話教學中的人文精神教育[J].語文教學通訊,2019(10)
[4]倪文錦.焦點閱讀話《咕咚》[J].語文教學通訊,2019(5)
注:本文系2019年度廣西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研究中心研究立項課題“崇左市小學語文教學名師課例研究”(課題編號:msyjjzx2019A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戴紅穩(1966— ),安徽宿州人,碩士研究生學歷,文學碩士,廣西民族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學科專業帶頭人,研究方向為現當代文學、中小學語文教學;朱芷瑩(1994— ),女,廣西欽州人,大學本科學歷,文學學士,南寧市天桃實驗學校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小學語文教學。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