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海榮
摘要:美術教育屬于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背景下美術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將正確認識美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任務,結合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在美術教學中嘗試融入環境意識教育,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并且促進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使學生的環境保護能力得到不斷提升。本文對美術教學中環境意識的滲透進行了相關的研究,在滲透原則的基礎上,從不同的角度提出環境意識滲透的策略,力求能為接下來的美術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美術教學? 環境意識? 滲透
中圖分類號:J2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03-0158-03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環境問題日漸凸顯,國家對環境問題愈發重視,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積極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為確保環境保護工作能夠科學穩定地開展,我國教育領域也開始加強環境意識教育,并將環境保護意識滲透到各個學科之中,使學生環境意識能夠得到有效地培養。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嘗試在美術教學活動中積極探索環境意識教育,有效組織并實施美術與環境意識教育活動的開展,從多方面指導學生開展此類活動,確保能發揮美術教學的重要作用,使環境意識教育的質量和效果能得到顯著提升。
一、在美術教學中滲透環境意識教育的原則
在美術教學中要想充分發揮環境意識教育的作用,教師就要對教學原則進行明確,導正教學方向,使教學活動的開展能為提高學生的美學素養和環境意識服務,從而增強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對美術學習進行深入系統的探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美術教學中要想實現對環境意識教育的合理化滲透,就應該堅持以下原則:
首先,教學設計要突出學生主體性,從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出發,對教學活動進行調整優化,確保能激發學生對美術知識的興趣,還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挖掘學生身邊的素材,聯系生活,將環境意識教育合理化地滲透到美術教學中,做到真正聯系自然環境和社會發展情況,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
其次,在日常教學中,要加強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培養,將核心素養教育作為美術教學活動的重要目標之一,從美術核心素養的培養角度探索環境意識和環保精神的合理化滲透,在向學生講授美術知識的同時也能激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切實保障美術教學活動能高效有序地開展。
最后,要堅持開放化的思想,即在教學改革實踐中要想對學生的環境意識加以培養,就不能讓教學內容僅僅局限在課堂上,還要注意探索課外教學活動,引入課外教學資源,在實踐性、社會性的教學引導下,使學生能從不同的角度認識環境知識,激活學生的環境意識,從而優化美術教學組織內容,實現預期的美術教學目標。
在美術教學改革中引入環境意識教育的內容,能有效地發揮美術教學的作用,逐步促進環境意識與教育的合理化滲透,豐富美術的教學內容,對學生實施多元化的教育指導,使學生美術核心素養能夠得到高效化的培養。
二、在美術教學中滲透環境意識的主要策略
在認識到美術教學中滲透環境意識重要意義的基礎上,要想真正發揮環境意識教育的作用,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水平和生態意識水平,在教育實踐中就要把握美術教學中與環境教育相關的內容,積極探索,形成有效滲透環境教育的策略,確保能對學生提供積極有效的指導,提高美術教育質量,為學生環保意識的培養奠定基礎。下面就結合美術教學具體內容,針對環境意識教育的合理化滲透進行系統分析:
(一)多媒體教學,教授環保知識
美術教學具有生動直觀的特點,教師在開展美術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通過采取一系列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向學生講授與美術學科相關的知識內容,能豐富學生的美術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美學素養,從而使學生美學素養得到提升。在信息時代背景下,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積極探索多媒體在教學活動中的應用,更好地輔助教學,能更加直觀形象的向學生展示美術學科的教學內容,增強課程教學的開放性和靈活性,引導學生對美術知識進行系統的探究,使學生主動針對美術知識內容中涉及到的環保知識進行思考和探索,從而達到向學生傳授環保意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環保藝術修養,使學生逐步萌發環境意識。
如在美術教學中為了能向學生傳授“環境保護,從我做起”的價值理念,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就可以先向學生展示與本地區環境污染相關的照片,并將照片放置于多媒體視頻上,讓學生觀看和分析。在諸多環境污染照片的作用下,學生對課堂知識產生了學習興趣,并且對自己生活環境中居然存在如此多的污染產生震撼之情,甚至部分學生發現家庭周邊環境中就存在明顯的污染問題。在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后,教師引導學生選取自己感興趣的照片,結合照片內容自己繪制一幅關于宣傳環境保護工作知識的宣傳畫,將“環境保護,從我做起”的價值理念融入到繪畫創作中,表達自己的思想。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通過多媒體教學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課堂學習活動的情況下,教師將環境意識教育與美術創作教育進行有機融合,在美術繪畫訓練中向學生講解環境保護方面的知識和內容,能實現對學生環境保護意識的有效激活,從而保障美術教學效果得到明顯的提升。
(二)應用廢棄物,開發教學資源
在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想將環境意識教育與美術教學活動進行有機融合,單純地向學生傳授環境方面的知識是不夠的,要想讓學生的環保意識得到明顯的提高,在教學引導方面可以組織學生結合廢舊材料的應用進行美術創作,在對學生進行審美意識的訓練和動手實踐訓練的基礎上,也能將環境保護方面的意識滲透到課堂中,使學生的藝術創作能力得到培養,環境保護意識得到提高,從而能循序漸進地實現預期教學目標,為學生能多元系統地學習美術知識奠定堅實基礎。
例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將“巧妙應用身邊的廢舊材料”作為美術教學活動的主題,引導學生對不同廢舊材料的創作方向進行分析,先結合美術知識完成對創作方向的有效設計,然后選取不同類型的廢舊材料,采用彎曲、黏貼、撕碎等不同的手法完成對藝術品或者實用物品的制作,提高廢舊材料的再利用率,并使學生養成發現美的眼睛,能從生活中的廢舊材料入手發現美、創造美,還能進一步提升美術教學中所需資源的重復利用率,使教學效果得到進一步優化。在這個基礎上,學生從不同的側面探索廢棄物的改造和應用,不僅能進一步豐富教學資源,還能對學生的環保意識加以培養,對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加以合理化的訓練,學生的環境意識和美術學習效果也會有所提升,對學生全面發展有著相應的積極影響。
(三)主題化實踐,引導學生創作
美術教學活動的核心是美術創作,因此在美術教學中滲透環境意識教育,要注意將環境意識教育與美術創作實踐引導相互融合,將環境意識教育融入到學生創作思路方面,從而借助主題化教育實踐進一步提高美術教學活動的綜合效果,保障美術教育整體質量,使環境意識教育能呈現出全新的發展狀態。在教學指導環節,教師可以結合美術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參與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美術創作實踐活動,為學生搭建良好的教育平臺,最大限度的挖掘美術教育的潛力,循序漸進提高環境意識教育的整體水平。
例如為了能更好的宣傳環境保護方面的知識和內容,教師在美術創作教育實踐中,可以嘗試引導學生將“環保校園標識設計”作為教育主題,讓學生圍繞“環保校園標識設計”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將個人對美學知識內容的理解以及對環保意識的了解融入到標識設計實踐中,引導學生結合創作主題進行有效的創作,從而使環保主題的教育實踐水平得到進一步優化。在具體對校園環保標識進行設計的過程中,可以把握學校環境保護工作的重點,如將草坪環境保護作為核心,設計“你呵護我成長,我維護你健康”的宣傳標語,而將學校環境保護作為核心,就要設計與“創建綠色學校美化學習環境”“追求綠色時尚,擁抱綠色生活”相關的環保標識,在設計環節逐步實現美術教育與環保教育的融合發展,促進教育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如此就能通過引導學生進行環保主題創作,加深對美術設計和審美方面知識內容的理解,學生的環保意識也能得到相應的培養,有助于加強學生對美術知識和環境知識的學習,推動環境保護工作科學穩定的開展。
(四)開放化教學,優化審美鑒賞
對于美術教育而言,審美鑒賞教育是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科學組織開展美術審美鑒賞教育,能激活學生對美的感受,從而在教學實踐中循序漸進地對學生發現美、感悟美和創造美的能力進行合理化的訓練,增強教學組織效果。鑒于此,在教育實踐中,為了促進審美鑒賞教學的高效化開展,教師就可以引入開放化教育思想,將“環境美的保護”作為主題,開展美術鑒賞教學,在豐富資源的作用下加強學生的審美意識和環境意識的培養,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環境保護熱情,確保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在組織學生參與美術欣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選取典型的、趣味性的作品組織學生欣賞,使學生能在特殊的畫作中對環保意識和審美情趣形成全新的認識。在具體教學引導環節中,教師可以嘗試引入《這并不是勝利》畫作作為欣賞作品,作品的主題是表示勝利的手勢,但是整個手掌的五個手指用樹干表示,其中代表小指、拇指和無名指的樹干已經被砍伐了,僅僅留下了表示勝利的食指樹干和中指樹干。在黑色的且具有較強對比度的畫面中,能明顯感受到亂砍亂伐的弊端,也能對美術作品的創作情趣和審美情趣形成全新的理解。如此就能借助開放化教學實現對多種類型美術教學資源的有機整合,對審美鑒賞教育進行全方位創新,從而對學生實施積極有效的教育指導,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環境意識,實現預期美術教育環境意識培養的教學目標。
(五)社會化引導,落實戶外寫生
在美術教學中積極探索環保意識的培養,較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學生能對環保理念形成個性化的認識,從而對學生的環保宣傳能力、環保認識能力進行強化。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為了能對學生的環保主題創作能力加以培養,有針對性的開展美術教學活動,在教育實踐中就可以將環境保護作為主題,開展社會化教學,帶領學生到自然界中觀察當前本地區自然生態情況,從而激發學生的戶外寫生熱情,使學生能將自己對自然的理解和感悟融入到美術創作中,表達真情實感,提升美術作品創作的整體質量。
例如教師在組織學生以“我眼中的自然界”為主題進行創作的過程中,為了避免學生的作品空洞乏味,教師就可以嘗試將學生帶入到自然界,一方面讓學生觀察得到良好生態保護的自然界狀態,另一方面組織學生觀察遭受到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自然界狀態,在強烈的對比中激發學生的環境意識,使學生能在創作中融入自己對環境的理解和感悟,豐富作品的主題思想。如此就能借助戶外寫生教學增強教學實踐效果,學生的美術創作能力和審美表達能力也會有所提升。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全面推進學校美術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從環保意識方面入手,積極探索環境意識在美術教學活動中的合理化滲透,教師能將環境意識教育與美術教學活動的開展進行有效的融合,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式對學生實施積極有效的教育指導,幫助學生加強思想認識,掌握美術學習的要點,能自覺對環境工作進行分析,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為有效促進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的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吳曼琪.垃圾分類環保教學在小學美術教育中的應用[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2):109.
[2]張丹丹.廢舊材料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有效利用探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20(01):159-160.
[3]王忠.美術教學中環境保護意識培養——評《環保意識培養方案》[J].環境工程,2019(11):211.
[4]劉毅飛.美術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評《中國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J].環境工程,2019(06):195.
[5]滕惠子.小學美術教學實施環境教育的方法[N].科學導報,2019-05-10(B02).
[6]鄭文.融入環保教育的幼兒美術活動的行動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9年.
[7]董晨杭.“變廢為寶”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9(02):246.
[8]黃愛珍.汲取生活源泉,讓美術活動回歸[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08):281.
[9]阮偉.構建美術課堂教學的文化學習模式的實踐與研究——美術教學與地方特色文化的結合[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7(10):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