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積極心理學知識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策略,建議教師通過滲透積極情緒、健康心理、積極人格等心理學知識,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的自愈力及增強學生的幸福感。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 道德與法治 積極情緒 積極人格
初中道德與法治是義務教育初中學段的思想品德課程,教學目的是促進學生思想發展,培養學生良好品行,塑造學生健康人格;課程設計思路是以初中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為基礎,以學生成長過程中需要處理的關系為線索,有機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等方面的知識作為教學內容。其中提到的良好品行、健康人格、心理健康等內容,與積極心理學的知識均有密切的聯系。由此,教師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應該注重滲透相應的積極心理學知識,從心理學層面強化該學科的教學效果。以下,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探究積極心理學知識對學生的自信心理、自愈能力、幸福體驗等方面的促進作用。
一、建立積極情緒,增強自信心
積極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每個人都應該成為受人尊重和平等對待的獨立個體。而能夠被別人尊重和平等對待的個體,其情緒是積極的、正面的,內心深處有對自我實現及發展的需要,并能從社會交往中獲得心理滿足。在班級的小群體中,總會存在一些性格內向、喜歡自我封閉的學生,他們平時沉默寡言,很少與人交流,即使在學習中遇到不懂的問題,也不敢向老師或同學請教,表現出自卑、缺乏自信、惶恐等特征,這些特征在青春期的學生中比較常見。對這部分學生的性格問題,教師可以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滲透積極心理學中關于積極情緒的知識,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肯定自我,建立積極情緒,進而幫助學生構建心理優勢、建立自信、改善人際關系。
例如,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發現自己》一課,正是以認識自己、建立自信心為教育主題。這個主題與積極心理學中的積極情緒內容高度吻合,所以教學這一課時,筆者借鑒了積極心理學的知識,用正面引導的方式使學生真正認清自我。課文中第一部分內容是“認識自己”,教學這部分內容時,筆者結合“運用你的經驗”的活動,現場讓學生之間相互評一評——以不記名的方式將對對方的評價寫在白紙上。評完之后,筆者把全部評價都收集起來。在瀏覽評價時,筆者留意到幾名平時比較沉默內向或者自卑懦弱的學生,大家對他們的評價似乎與他們的表現有些不一樣。如對某名性格內向的學生的評價是:“我的同桌是一個不愛說話的人,表情總是很嚴肅,剛開始我都不敢跟他說話。但是相處久了,我發現他的腦子很靈活,解數學題特別快。一次,我試著向他請教數學題,他居然仔仔細細地給我講了一遍,從那以后,我就經常向他請教。有這樣一位同桌真幸福!”對某名有自卑表現的學生的評價是:“××同學在家里種了很多花花草草,都長得特別好,她在這方面是有專長的,我覺得班級的‘花草管理員應該讓她擔任。”對某名總是獨來獨往的學生的評價是:“××同學總是自己一個人活動,話也不多說,我覺得他很有個性,非常酷!”筆者和大家公開分享了這些評價,幾名被評價的學生似乎有些不好意思,但是能看到他們聽了同學對自己的積極評價后,眼里閃過自信的光。過了一段時間后,筆者聽聞被推薦擔任“花草管理員”的學生,真的“上崗”了,她認認真真地打理著教室里的盆栽,整個人看起來神采奕奕、自信非常。
可見,當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的長處,創建起積極的情緒后,就能增強自信心,更好地發展個人能力。
二、塑造健康心理,提高自愈力
與傳統心理學不同,積極心理學更側重生命中的積極方面,注重人的積極力量。積極心理學借鑒了人本主義心理學中強調個人自我價值實現的觀點,認為人都具有自愈力,都擁有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意愿和能力。同時,積極心理學還借鑒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主動建構的觀點,認為在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與他人及社會發生良性互動,能夠有效激發個人的內在潛能,能夠使個人在遭受困難和挫折時保持理性和樂觀的態度,進行自我診斷和自我修復,擺脫挫折對自身的干擾和阻撓,達到自我治愈的目的。
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階段,發展迅速卻不均衡,所以他們的心理敏感且脆弱,加之初中生生活閱歷較少,教師的批評、同學間的爭吵、考試成績不理想、家庭生活中的矛盾均有可能對他們造成嚴重的打擊。當學生遭遇打擊時,往往無法自己妥善調整心態,容易陷入自我懷疑的矛盾之中,或者形成敵視社會、厭惡生活等消極情緒,更甚者出現自暴自棄、厭世、自殺傾向等嚴重問題。因此,將積極心理學知識滲透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能幫助學生增強抗壓能力,塑造健康、積極的心理狀態,使其面對挫折時能自主尋找解決之道,增強自我防衛和自我修復的能力,即提高自愈力。
例如,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綻放生命之花》一課時,筆者為學生播放了《生命的偉大》《人為什么活著》等短視頻,幫助學生理解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獨特的,引導學生自由發言,交流討論怎樣的一生才是有價值的,從而明確探索生命的意義是人類生命的原動力之一,明白生命的意義需要自己親自去發現和創造。通過觀影、討論等具體而生動的方式,循序漸進地指引學生從內心體會生命的美好,樹立起熱愛生命、感恩生活的觀念,進而獲得強大的心理力量。這樣,當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遭遇挫折、傷害時,就能積極修復、迅速自愈。
三、培養積極人格,增強幸福感
積極人格是任何事情成功的基本要素,而當個體全身心地投入某項活動或發掘潛能獲得成就時,其幸福感會增強。幸福感作為人的一種積極的主觀體驗,強烈的幸福感能夠使個體更加關注自己內在的積極面,進而勇于探索、發掘自身的潛在能量,逐漸形成積極人格。也就是說,積極人格和幸福感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成就。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目標之一,是引導學生通過參與學習激發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體驗積極情緒,形成積極人格特征,從而更好地認知和感悟幸福。積極心理學理念對這一教學目標有著理論上的指引作用。
以部編版七年級教材為例,上冊重點關注學生進入初中后新的學習生活,探討學生與教師、同學、家人的交往情況,啟發學生認識生命的獨特性,并從激發潛能、感受友誼和社會奉獻中感受積極力量,體會幸福感;下冊則主要關注學生青春期所遇到的成長困惑,探討如何融入集體、調節情緒、培養法治精神等中學生應積極面對的話題,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家庭、學校和社會,在成長中感受幸福、獲得正能量。圍繞教材主旨,筆者組織學生開展“課前五分鐘演講”活動,請學生自由選題,并自行編寫評論或制作課件。剛開展這個活動時,學生普遍感到無從下手,撰寫的演講稿題目狹窄、語言單調、評論流于表面,同時在演講時羞怯不安,通常三兩句話就草草結束。針對這些情況,筆者將演講活動拆分成“豐富選題”“尋找評論角度”“遣詞造句”“演講技巧”等多個方面,鼓勵學生自由組隊、自主探究、逐個擊破。由于探索的空間較大,同時又不乏明確的大方向,學生表現出極高的參與熱情,先后提出了“每次多一個選題”“你出題我抬杠”“比比誰的詞兒多”“我演講我驕傲”等多種有趣的活動改進形式。另外,小組成員合理分工、精誠合作,利用課余時間收集資料,交流演講心得,互為練習對象,幫助對方糾正錯誤、提高技巧。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對這個活動越來越得心應手:選題拓展到身邊的奇聞異事、學習中遇到的種種難題、日常生活中的感悟、情感問題分析、時事要聞宣傳、法治知識講解等多方面,這說明學生的視野開闊了,知識面變寬了;演講時較之前表現得落落大方,逐漸克服了羞怯心理,這說明學生的臨場心理經過鍛煉已經變得穩定;還能用豐富而生動的語言深入分析問題,演講時間也在不斷延長,甚至逐漸發展成為雙向辯論,一些學習難點、重點得到了深入的討論,這說明學生經過學習對知識點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對自身出現的這些變化,學生感到驚喜而自豪,他們逐漸從畏懼演講變成享受演講。目前,“五分鐘演講”活動已經成為班級的固定活動之一。在演講活動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人,能夠根據自身情況獨立探索提高之道,保持了學習的自主性;學生始終處于熱烈活躍的學習氛圍中,不斷積累積極情緒,獲得強烈的成就感和自信心,逐漸形成勤奮向上、勇于探索的積極人格特質,充分體驗自我成長帶來的幸福感。這一收獲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質量,還能有力地推動學生自身綜合素養的提高,使學生在未來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
綜上所述,積極心理學知識與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理念有相吻合的地方,教師應在教學中適當滲透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知識,以增加課程容量,優化教學設計,幫助學生更好地塑造健康心理、形成積極人格。
作者簡介:曾桂發(1974— ),廣西興業人,大學本科學歷,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學校管理等。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