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陽
摘 要:數學教學生活化能在一定程度上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降低學生學習的理解難度,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科興趣。生活化數學教學的開展,必須要建立在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只有學生感興趣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進行思考和探索。文章主要對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策略進行分析與探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開展措施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12-012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2.063
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對數學學科提出了更為明確的要求:小學數學教學必須要聯系生活實際,提升小學生的社會實踐認知能力,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當前,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要創新課堂形式,開展生活化的數學教學,為學生提供生活化的學習場景和實踐機會,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必要性
小學時期的學生受生活經驗、教育背景、理解能力等因素的影響,對于很多事情難以形成一個具體的認知理解。數學學科屬于理科的范疇,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但是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差,對于概念性的知識難以充分理解。數學教學生活化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幫助學生將實際生活和數學知識聯系在一起,不僅降低了學生的理解難度,還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科興趣,讓學生發現數學學科的實用性價值。生活化的數學教學符合這一時期學生的認知水平,可以加強學生與教師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思考和探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生活的習慣,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進而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二、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現狀分析
(一)生活情境設置不合理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采取的教學方式較為豐富多樣,但是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十分有限,對于很多問題難以充分理解。現階段,教師在開展生活化教學的時候,需要明確教學目標,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為主,幫助學生理解生活中常見的數學問題。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數學教學需要向生活化方向發展,教師需要選擇一些生活中的事例,為學生構建一個生活化的情境,這樣才能夠實現教學目標。但是,當前很多教師在生活情境的設置過程中缺乏合理性,設計的場景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理解起來頗為費力,這就無法滿足生活化教學的目標。教師設置的很多場景學生并不感興趣,難以充分融入教學中,這會影響生活化教學的有序開展。
(二)教學意識缺少生活化
學生的學習離不開教師的引導,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方式直接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成果,教師的教學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決定教學方法是否有效。因此,要想開展生活化的教學,教師必須要具備生活化的教學意識。但是,當前很多小學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生活化的教學意識過于淡漠,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很少站在學生的立場上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理論知識的講解過程中很少將一些簡單的數學問題放到課堂上進行分析,幫助學生理解。教師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將課本上枯燥的公式概念強行附加到學生的身上[1]。生活化意識的缺乏,嚴重影響了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發展,阻礙了小學數學教學水平的提升。
(三)課外教學十分欠缺
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很多教師將教學活動局限在課堂教學中,這樣的教學對于學生學科能力的提升效果甚微。課外教學與課堂教學的融合是當前教育發展的趨勢,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在課下發現問題并進行探究,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在課堂上需要引導學生學習,給學生講解一些基礎的方法和概念,知識理論的應用需要放在課下進行。小學階段的數學內容較為簡單,很多知識在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原型,教師在開展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需要認識到這一點,注重課外教學。大多數教師在課外教學中難以實現課外教學的目標,無法將課堂知識和課外實踐有效地結合起來,這就使得學生學到的知識難以實現融會貫通,無法實現生活化教學的真正目的。教師對于課外教學的不重視以及課外教學方式的不正確,都使得生活化教學的開展面臨一些困難。
三、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有效措施
(一)深入教材內容,挖掘生活化資源
小學時期的數學教材涉及的知識較為簡單,其中很多內容都來源于生活,教師必須要重視教學內容和生活之間的聯系,開展生活化的數學教學。小學時期的數學學科,從一開始的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到后來簡單的一元二次方程,都和我們的實際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必須要深挖教材資源,將數學學科和我們的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消除學生對于數學學科的畏懼心理。例如,在學習“認識人民幣”時,因為這部分內容和我們的日常生活聯系緊密,而且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能夠認識人民幣的面值,知道元、角、分之間的進率關系,在日常購物的過程中,可以認識商品的價格,能夠學會付錢、找錢等。明確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之后,教師可以深入挖掘教材內容,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有意識地將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加深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人民幣的面值,讓學生結合實物進行學習。在學生掌握了基礎知識之后,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展示相關的物品和價格,讓學生思考,如何用不同的付款方式購買該商品。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加深了學生對這部分教學內容的了解,而且幫助學生了解到數學知識的實用價值,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雖然小學時期學習的數學知識較為基礎,也很簡單,但是因為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及認知能力較低,所以難以充分理解很多抽象的問題,邏輯思維能力的欠缺阻礙了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生活化數學教學的開展,必須要建立在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我們經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感興趣,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進行思考和探索。主動獲取知識要比被動地接受知識更為有效,因此,在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背景下,教師要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進而實現學習效率的提升。生活化情境的創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學生對于數學學科的陌生感和畏懼感,教師通過引導,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發現數學學科所具有的實用性價值,進而能夠主動地進行思考和探究,提出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多媒體設備創設生活化的場景,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神經和聽覺神經,讓學生能夠形成一個直觀的形象,將其和自己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找尋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提問,用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在提問的時候,教師必須要注意問題選擇的合理性和趣味性,所提出的問題要有一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過程,這樣才能夠發散學生的思維,打開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讓學生聯系所學內容找尋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進而實現學習效率的提升。
(三)開展生活實踐,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實踐是檢驗和鞏固課堂所學知識最為有效的途徑,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夠發揮所學知識的實用性價值。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開展相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實踐活動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在開展實踐教學的時候,教師不能將實踐活動局限在課堂上,因為課堂時間是十分有限的,單方面依靠課堂實踐開展生活化的實踐活動有著很強的局限性,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課下的實踐,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探究問題,進而應用所掌握的知識解決問題,實現開展生活化實踐的真正目的。實踐教學可以確保學生的核心地位,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學習小組,在分組的時候需要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性格特征等,確保分組的科學性、合理性,然后讓學生開展實踐探究,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意識。
(四)創新教學形式,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傳統的教學模式早已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必須要創新課堂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很多小學生喜歡和他人一起學習或者是做游戲,這就說明學生喜歡一些集體性的活動,這樣的活動相較于枯燥的學習而言更能吸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探究學習,將學生分為學習興趣小組,布置一些生活化的探究任務,通過組員之間的合作找尋問題的答案。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讓學生具備一定的溝通交流能力。在開展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不能過多干涉學生,需要盡可能地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在學生出現問題時,要及時給予幫助,進行適當的引導和提示,這樣不僅可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還能夠打開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的進一步發展。
綜上所述,開展生活化的小學數學教學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師需要認識到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趨勢,創新課堂教學形式,引入生活化的教學模式,拉近學生和數學學科之間的距離,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韋忠發.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初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2):211.
[2]梁杰.有關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分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