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紅
摘 要:近些年來,多媒體技術在教育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多媒體技術與教學過程的有效融合,不但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促進教學質量的顯著提升。本文分析了現階段在初中數學教育教學當中應用多媒體技術存在的問題,并探究了在初中數學教育教學當中應用多媒體技術的有效策略,主要涉及創設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豐富和拓展數學教學內容,不斷優化多媒體教學方式,在日常教學中合理融入多媒體元素,解決教學當中的重難點等方面。希望此研究能夠為廣大教師提供一些幫助,僅供參考。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初中數學;教學情境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10-009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0.046
數學學科的知識具有復雜性和抽象性的特點,需要學生有著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在初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會有一些學生覺得數學知識比較的枯燥乏味,這會降低學生學習的興趣,不利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對此,教師可以通過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來豐富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但是,在當前初中數學教學當中,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技術時存在著一些誤區,使得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使用當中有著明顯的不足之處,不能將多媒體的作用充分地發揮出來,不合理的運用影響了學習的效果,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對多媒體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從而找到更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對教學質量的提高以及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現階段在初中數學教育教學當中應用多媒體技術存在的問題
在初中數學教學當中運用多媒體技術,給數學課堂帶來了活力和生機,為教師和學生創造了便利,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消化和吸收,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效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但是在現階段,多媒體的運用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教師有全面的認識,重視對多媒體的合理使用。
(一)過多依賴多媒體,輕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引導作用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在教學當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是一些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缺乏對多媒體教學內涵的理解,認為利用了多媒體設備就可以了,沒有在教學當中將多媒體技術與教學內容進行充分有效的整合,對多媒體技術過多依賴,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引導作用有所忽視。在數學課堂當中,教師只是單一地運用課件來展示內容,沒有將多媒體的巨大功能發揮出來。在應用多媒體課件時,有些教師為了操作方便,往往把課件進行順序式設計,上課操作課件只是簡單地按照順序進行播放。在制作課件當中,一些教師還存在著拿來主義,缺乏與課程內容的整合等,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阻礙多媒體教學作用的發揮,還對教學造成十分不利的影響。
教師對多媒體的過度使用,讓學生被動地接受多媒體和教師提供的教學信息,在設計多媒體教學當中,沒有將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情況相結合。教師的講解過多地用多媒體來進行代替,只注重教學的容量,對學生的思考能力、思維能力有所忽視,減少了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不能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充分發揮出來,不能讓學生更好地選擇學習的順序,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和數學能力的培養[1]。
(二)教學課件設計不合理
信息時代,需要教師的教育要緊跟時代的發展趨勢,不斷更新思想,加強對現代信息技術的創新應用。在初中數學教學當中,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時缺乏對教學內容的豐富和教學手段的創新。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往往將課件資源進行簡單的拼湊,使課件不僅缺乏與教學內容的有效銜接,還缺乏吸引力,不能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有些教師為了能夠吸引學生,將有些華麗、浮夸的內容展現給學生,有的教師在制作課件的過程中過度追求動畫和聲音的效果,對每張幻燈片都要設置動畫效果,每個文本框都設置聲音效果。這樣的課件雖然是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是這樣的方式卻讓學生難以充分理解和掌握教學的重難點。對于課件重形式輕內容的不合理設計,使得課件的質量下降,對學生的學習造成阻礙,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二、在初中數學教育教學當中應用多媒體技術的有效策略
(一)創設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教師為了構建有效的教學情境,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的探究,將抽象的、難懂的數學知識通過多媒體視頻、圖片、動畫等手段轉變為生動、直觀的知識,在創設的良好情境中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創設教學情境的過程中,需要教師注重生動性和趣味性,來增強教學情境的感染力,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情境當中,更好地對知識進行思考、分析、探究。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還能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探究能力、表達能力等,使課堂學習的質量得到有效的提高。例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把兩輛車相遇的視頻直觀地呈現給學生,從而為學生創設出生動的情境,讓學生對相遇問題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2]。再比如,在學習“隨機事件與概率”時,對于隨機事件概念,大多數學生缺乏系統性的學習,沒有對隨機事件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對此,教師應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挖掘,利用多媒體來幫助學生對隨機事件形成完整的認識。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通過多媒體將與隨機事件相關的視頻展現給學生,讓學生盡可能發揮想象力來對結果進行猜測,通過創設的教學情境來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基礎知識。為了增加學生的學習深度,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向學生講解事件關系、樣本空間等知識,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豐富和拓展數學教學內容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需要充分重視學生的綜合素養,課堂當中要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在初中教學當中,數學課程非常的重要,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不但要將教材當中的數學知識有效地傳授給學生,還要根據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拓展,來豐富教學內容,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知識層面,有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在數學教學當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來對一些重要的知識進行傳授。比如,在教學“一次函數”這部分知識時,為了讓學生更主觀地理解圖像和函數之間的關系,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生動形象的展示,這樣對于難以理解的函數知識,利用多媒體就能夠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對函數圖像有更主觀更直接的感受。同時,教師基于多媒體展示的函數圖像變化,來提出更有針對性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對一次函數的性質有更好的理解??傊?,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能夠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
(三)不斷優化多媒體教學方式
多媒體技術運用到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當中,需要教師對多媒體教學模式進行不斷的優化,要積極探索更適合學生、更為合理的教學方式,使多媒體教學的重要作用能夠充分發揮出來。在上課之前,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的研究,充分利用互聯網等多種教學資源精心準備課件,讓設計的教學課件能夠與教學內容完美銜接,為學生呈現高質量的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課件當中的一些知識教給學生,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對這部分知識進行合作學習,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討論、共同探究,讓學生能夠對這部分知識更深入地理解,還能培養學生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在準備課件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明確教學目標,之后再圍繞著目標去準備教學內容,要注意對知識點的延伸。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準備一些循序漸進的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分層次的學習。在學生學完重難點知識后,教師也可以通過多媒體來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檢測,檢查學生對知識理解和掌握的情況??傊處熞侠淼剡\用多媒體技術,加強對教學方式的優化,使多媒體教學方式變得豐富多樣,有效提高數學教學的效率[3]。
(四)在日常教學中合理融入多媒體元素
在日常的數學教學當中,教師要加強多媒體元素的融入,這樣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還能對一些教學內容和環節進行優化,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但是在使用多媒體技術時,教師要適度和合理,不能影響學生的主體作用和自身的引導作用,要發揮多媒體教學的有效性,還要注意板書的合理運用、數學工具的有效運用等。例如,在教學幾何計算時,教師在利用多媒體展示圖形時,要在對學生引導的過程中將重要的計算步驟書寫下來,這樣學生能夠對知識進行獨立的思考,從而更好地理解與掌握知識。
(五)解決教學當中的重難點
初中數學有著非常廣泛的知識點,一些知識有著較強的理論性和抽象性,缺乏實體來作為支撐,這使得學生很難理解這些知識。運用多媒體教學,能夠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夠將難理解的知識點進行直觀的展示,細化重難點知識,使階梯難度能夠一級一級地降低,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出題意圖,掌握重難點知識。比如,在學習“點、直線、圓與圓的位置關系”這部分知識時,學生學習的重點和難點知識是相切、內含等位置關系。為了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通過動畫的形式,把兩個圓之間位置關系的演變生動、形象、直觀地展現給學生,當兩個圓處于相切、相交時通過暫停,讓學生對圖形特點進行觀察,讓學生從展示兩圓相切相交變化當中,更好地理解這部分知識。
三、結語
在初中數學教學當中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有著十分明顯的優勢,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教師需要更新教學觀念,明確多媒體教學的輔助功能,使多媒體教學能夠發揮出更大的教學價值,有效鍛煉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文錫.多媒體技術在初中數學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新課程(教研版),2020(2):120.
[2]陳亞平.多媒體技術在初中數學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讀寫算,2019(25):35.
[3]周小玲.多媒體技術在初中數學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文淵(中學版),2019(6):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