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婷婷
摘 要:新課改下的學科教學要求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在各學科教學中都有一個群體那就是學困生,他們智力沒問題,但是因為各種因素的影響,在學科學習中出現了困難。所以如何教育和轉化學困生,是學科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難點。減少和轉化學困生對于提高整體教學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學困生的出現除了有學科本身的原因以外,還有家長、教師和學生自身的原因。本文分析了初中化學學困生形成的原因,并針對化學學科學困生轉化提出了一些解決措施。
關鍵詞:初中化學;學困生;成因;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10-009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0.047
化學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初中化學新課程理念指出:化學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引導其用愉快的心情去認識內容豐富、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化學,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意識,培養學生興趣,在此基礎上落實三維教學目標的要求,并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聯系社會生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化學學科學習是在初三階段,是一門新學科,所有學生的起點相同,但是我們卻發現,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逐漸出現了分化,部分成績差的學生對化學學習逐漸失去興趣和信心,甚至產生厭學情緒,這嚴重制約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作為化學教師,我們必須要重視這一問題,認真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并探討轉化學困生的有效策略。只有將他們成績落后的根源找到,才能“對癥下藥”,才能幫助學困生以化學的視角來正確認識這個多彩的世界,使他們重拾信心,從而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一、初中化學學困生的成因
(一)學生方面的原因
每個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是有差異的,除了理解能力、思維能力、記憶力和想象力等智力因素以外,還有學生的學習興趣、情感意志、習慣與方法等非智力因素。影響學生成績的,不僅僅是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也同樣重要。如果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缺乏,則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活動,導致學習成績下滑。很多學困生雖然生理、心理機制與正常學生一樣,但是其自身不可避免地存在自我約束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態度不夠端正,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等問題,如果學校、教師和家長不能及時發現學生的這些問題并尋求解決對策,將會使學困生的情況更加嚴重,從而影響他們今后的發展。
(二)教師方面的原因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在學生學習成長中有很大的影響。教師的知識儲備、道德素養、性格特征等等都會對學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威信會對教育效果產生積極的影響。如果教師得不到學生的信任和愛戴,學生就不會親近教師,就會對教師所教的學科產生抵觸心理,不利于形成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一個合格優秀的教師不僅要在專業領域開拓創新,落實課程標準的要求,重塑學困生的自信心,在生活中也要成為學困生的好朋友,真心關愛學生,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家長方面的原因
家長對孩子都抱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許,對于孩子的期望過高,無形中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壓力。當孩子成績下降時,部分家長由于缺乏科學教育思想,對孩子更多的是責罵,而不是幫助孩子分析原因,尋求對策,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更有一部分家長不重視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甚至過于溺愛孩子,甚至無條件滿足孩子的要求,這就造成孩子自我任性、依賴心理強、缺乏意志力,甚至有逃避心理,最終導致成績越來越差。
(四)學科本身的原因
初中化學是一門理論性、抽象性較強的學科,包含大量的化學符號和煩瑣的方程式,導致許多學生對抽象的微觀概念理解困難。初中化學雖然是理科,但是兼具文科的一些特點,可以說是一門介于文科和理科之間的學科。好多化學概念、物質的性質、元素符號、元素周期律和反應方程式都需要背誦、理解和記憶,這就使得思想不集中、記憶力差的學生感到無所適從,使得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這一學科的連貫性也較強,如果前面的知識沒有理解并掌握,跟不上教師的整體教學,后面的知識學習起來將更加困難,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的學習成績會越來越差,會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二、學困生轉化的策略
(一)內部動力轉化
1.采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教育心理學指出:學習動機是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在源動力之一,也是引發和維持學生學習行為的動力傾向。學困生的學習動機往往來自外界的壓力,不是自發地去學習,這樣的學習動機不可能穩定并持久。學生只有對學習本身產生學習興趣,才能不受外界的干擾,保持濃厚持久的學習熱情。教師可以使用“認知沖突”教學法,刺激學生思維,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疑問,進而激發他們的探究欲。例如,在學習“金屬與鹽溶液的置換反應”相關內容時,學生經過前面知識的學習,已經知道活動性較強的金屬可以將位于其后面的金屬從他們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所以他們想當然地認為鈉也能置換出硫酸銅溶液中的銅,當學生們看到沒有銅生成的結果時都非常驚訝,迫切地想一探究竟,這就充分激發了他們的學習動機。
2.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來引領學生學習情緒
學生學習狀態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教師,教師的關心、重視、鼓勵會讓學生心情愉悅,對學習充滿信心;反之,教師漠不關心、嫌棄甚至責罵則會使學生自卑感增強,對學習失去信心,甚至產生厭學的情緒。有的學困生由于自尊心受到傷害,會在課堂上故意和教師搞對立,還有的故意違反紀律,不聽管教。因此,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良好的課堂氛圍尤為重要。教師要尊重每個學生,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要對學困生傾注愛心,用心靈影響心靈。要用平等、發展的眼光看待他們,對學困生多采取激勵性評價,讓他們感受到被肯定、被贊許的快樂,使他們始終以積極的情緒對待教師和學習。
3.及時反饋,恰當評價,增強學生的學習意志
不同學生的意志品質是有差異的,其培養過程也是漫長的。教師對學困生的及時反饋給予恰當評價能逐漸增強他們的學習意志,使其沿著既定目標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不同的生長特點,科學評價并指導學困生的意志行為,當學困生犯錯時要耐心,采取正面的教育,并幫助他們改正錯誤;當他們進步時,要及時進行表揚和鼓勵,給他們以學習的信心,培養其學習意志力。
(二)外部動力轉化
1.教師因素
教師對學困生要投入更多的關愛,營造融洽、和諧、平等的課堂氛圍,建立起積極的師生情感,與學困生建立信任,達到情感的共鳴,使其對教師的信任轉移到所任教的學科上。在教學中,教師選用的教學方法要契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指導。我們可以采取分層教學,要注意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接受狀態,給予學困生一定的預期,引導他們意會教師的期望,并根據老師的期許理解教學內容,促使學困生逐漸轉變學習態度,在學習中做出積極的回應,促使他們不斷發現和挖掘自身的潛能。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學生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究者和成功者。”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結合化學學科的特點,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展示化學學科的魅力,引導學困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對學習內容進行重新認知,體驗發現“別人沒有發現”的樂趣,激起他們對化學知識的渴望,這樣才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
2.家長因素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初中的學生正處于青春叛逆期,只采用簡單粗暴的獎懲,對他們的影響甚微。對于學困生來說,家庭氛圍的改變或改善至關重要。家長要采取科學有效的教育方式,努力創造民主、和諧、平等的家庭氛圍,特別是要注意幫助孩子改正不良習慣,并且要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和價值觀;也要注意對孩子的尊重,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與孩子共同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并尋求解決對策,從而使孩子養成積極、自信、樂觀的性格。家長要加強與學校、教師的聯系,時刻關注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對孩子起到監督作用。此外,家長要調整對孩子的期望值,要綜合考慮孩子的學習能力、興趣愛好等因素,制定合理的目標,只有這樣才能減輕孩子的壓力,使他們充滿斗志,才能增強學習效果。
3.學科因素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它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有很多獨特的魅力。我們日常生活中,呼吸的空氣、燃燒的火焰、環境衛生、衣食住行無一不與化學密切相關。有人曾經指出,當所學內容與學生的學習興趣相匹配時,學習效果會大大提高。因此,教師在安排教學內容時,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將學生難以理解的抽象微觀的化學概念和化學現象與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聯系起來,從而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
生動有趣的化學實驗是引導學生學習化學,提升興趣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師可以通過生活中實驗的開展實踐性教學活動來培養學生觀察和動手能力。生動、新奇、趣味的化學實驗能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使學生對化學的學習產生自信心,從而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化學與學生的生活進行緊密的聯系,利用各種實驗讓學生喜歡上化學這個學科。事實證明,學生對與日常生活聯系越密切的知識是最感興趣的。教師可以適時地安排一些家庭小實驗,嘗試制作葉脈書簽,制作簡易凈水設備等,拉近學生和化學學科的距離,使學生體會出化學學科的實用性,特別是通過自己應用所學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體驗化學學科魅力。
總之,學困生的轉化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教師、家長和學生自身三方的共同努力。只有學困生內在學習動機被激發出來,才能改善學習現狀,實現學習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曾文玉.學困生厭學心理產生原因及對策[J].新課程學習(中學),2009(5).
[2]陳科新.淺談農村初中學困生轉化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求知導刊,2016(3).
[3]沈慧.為不再有“被遺忘的角落”——初中化學學困生的成因及轉化對策初探[J].化學教與學,2012(4).
[4]李正敏.淺析如何有效提高初中化學學困生學習成績[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