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欽義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改變過去的傳授式學習方式,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體,發展的主體,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自主學習中最為關鍵的一環就是課前預習,課前預習的效果如何,直接關乎課堂學習過程是否高效。因此,幫助學生學會有效的預習方法,努力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就成為語文學習中最為迫切的一項重要任務。
【關鍵詞】小學語文? 預習? 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3-0132-02
一、教給預習方法,提出預習要求
教給學生預習時要做到:讀、畫、查、思、寫五點。
讀:即朗讀課文。這是預習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預習應以讀為核心。讀是真正的預習,是搜索疑難,回答問題的前奏。學生必須明白:初讀課文時,要求讀得正確,不添字,不漏字;再讀課文時,要求讀得流利,自己覺得用什么樣的語氣讀好就用什么樣的語氣讀。畫:就是畫出生字、生詞、重點句或不懂的字、詞、句等。還可以畫出一篇課文有幾個自然段。
查:即查字典、詞典、電腦及有關課文的資料。
思:即思考課后有關的內容,主要指課后思考題。
寫:就是寫出給生字組的詞語,主要內容和自己不明白的問題。生字組詞可以寫在書上的課后生字表旁邊。疑難問題可以寫在文章的天頭地腳,從插圖中質疑,從人物、動作、語言、神態、心理活動等出質疑。
二、形成語文預習能力的基本標準
(1)具有獨立識字的能力。(2)大聲自主朗讀的能力。(3)讀課文,進行批注的能力。(4)質疑的能力。(5)查閱資料的能力。
三、預習能力的培養
(一)轉變學生對預習的認識,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認識到預習的好處
通過晨間談話、中隊活動等方式舉行學習方法交流會,通過典型引路,讓預習做得更好、學習成績優秀的同學現身說法,談談自己的體會感想。還利用黑板報、學習園地宣傳預習的好處,使其他同學認識到,預習可以提高課堂效率,提高學習成績,使學習更輕松。
(二)通過激勵機制激發學習興趣
根據班級實際情況,建立各種激勵機制,讓學生不斷有成就感。可以給預習做得好的同學加星,完成一次語系任務加一顆星,根據各人的得星數,定期評選班級學習之星,授予榮譽稱號。
(三)加強預習方法的指導
通過調查,我發現在布置預習認為后,學生往往在思想上產生誤導,認為作業太簡單,充其量只是讀讀課文,然后就沒有了興趣,文章上沒有留下任何預習的痕跡。這樣不僅達不到預習的目的,久而久之,學生反而會形成做事草率的壞習慣。因此,我覺得教師的指導顯得非常必要,要恰到好處地“扶”一把,體現一個“導”字。古諺曰:“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所需;而授人以漁,供人終生受用。”這句話啟迪我們教師要加強預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會預習、善預習、樂預習,從而達到“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效果,使預習檢查落到實處。
(四)預習問題要精心設計,符合“四性”原則
教師要結合實際認真分解課標中的“預習”要求,設計具體的預習問題,以利于學生更加明確預習的方法和具體目標。預習問題的設計要體現“四性”原則:針對性、趣味性、操作性、可接受性。
(五)加強檢查,切實掌握預習方法
有檢查才有落實,有測評才會有促進。教師不能只布置不檢查,不然學生的預習積極性會相對削弱。教師檢查學生預習情況的時間一般應安排在學習新課文之前的幾分鐘,可以通過提問或抽查的方式進行。教師最好用一個本子記錄學生的整體預習情況。
四、預習方法的指導
(一)批注方法
文題的批注方法,以××來命題,別出心裁,讓人耳目一新,引人深思,激發興趣。
開頭的批注方法,開門見山,提示文章主題;照應文章題目意思;統領全文,總起開頭。
詞語的批注方法,解釋詞語意思;形象寫出了什么,表現了什么精神、品質,表達了什么感情。
句子批注方法,修辭句。用了什么修辭方法,生動形象描寫了(或說明了)什么,表達了什么情感;段首句的批注。
A.此句是過渡句,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B.全段的總起句,概括了什么,點明了本段什么。
中心句或哲理句的批注,提示了什么道理,表達了什么中心,提示了什么含義。
雙關句的批注。句子的表面意思是什么,句子的內在含義是什么。
描寫句子的批注。描寫了人物的外貌(語言、行動、神態、景物、環境)表現人物的什么。
結尾批注方法:
照應開頭,總結全文;提示主題,概括全文;提示中心,深化主題。
(二)批注符號
(1)直線:畫在生字或需要解釋的詞語下面。(2)圈字碼:表示自然段序號。(3)波浪線:讀者自己欣賞的關鍵句。(4)圈點:標在文中的重點詞或優美詞句處。(5)三角號:標出關注句中的關鍵詞。(6)問號:有疑問處。(7)感嘆號:動情處。(8)云朵:多音字。
五、培養預習能力過程中的幾個注意問題
(一)注重目標設定
在實際教學中,很多老師布置預習就是一句話:“今天回家預習某某課。”學生往往無所適從,充其量只是讀一讀課文,甚至于有些人連課文都可能沒有讀通。這樣不僅達不到預習的目的,反而會養成學生做事盲目、草率的壞習慣。我們的學生千差萬別,他們的接受、理解、感悟能力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就告訴我們:預習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要循序漸進地設立恰當的預習目標。
(二)豐富預習方式
教師要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特點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預習能力。比如中年級的學生可多采用合作預習與獨立預習相結合的方式,不同的方式是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養成自主預習的興趣和習慣。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豐富的預習方式,讓預習成為學生語文學習的必然要求。
(三)不要越俎代庖
孩子自己預習時,有時候遇到不認識的字要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去查字典,這樣既鞏固孩子查字典的能力,還強化了孩子自己動手動腦解決問題的意識,為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四)對學生的預習要有檢查和評價
一位美國著名專家說過:“只有當學習者知道學習的結果如何時,才能發生學習興趣。”如果沒有檢查,往往是學生預習了,卻得不到老師的肯定,時間一長學生漸漸失去了對預習的興趣。所以,對學生的預習除了重在指導外,一定要有檢查和評價。及時、合理的評價是學生預習的動力,也是預習方法盡快形成的保證。檢查學生的自我評價、學科長評價、組長評價,實現多元評價。在上課前, 教師首先要及時評價學生的預習導讀單,評價既要看問題數量又要看問題質量。如果課前時間不夠, 課堂上就必須安排預習導讀單的交流環節,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檢查交流, 這也是學生合作學習的一種方法。教師在學生活動過程中, 可以通過抽查的方式, 檢查學生預習任務的完成情況, 并對完成預習作業較認真的學生提出肯定和表揚。教師也可以在班內定期開展優秀導讀單的展覽活動, 鼓勵那些認真預習的同學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 使他們逐漸養成良好的課前預習的習慣。
(五)預習督促與檢測
光布置任務,沒有嚴格的督促與檢測,對于缺乏自覺性的學生來說,預習只是徒勞。對于教師來說,也沒有第一手資料。因此,我們必須注重對學生預習結果的監督與檢測。
一是平時自由實行個別檢查。比如,課余時間到學生中找個別同學談談話、翻翻書、看看他的筆記等,了解他的預習情況,同時從側面打聽一下其他同學的預習情況,并順便給其鼓勵與糾正。
二是課堂檢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對詞語、句子和問題的交流探討,折射出學生的預習效果。師生雙邊活動和諧流暢,教師只對某些重點、難點加以適當講解,教學目標就能順利完成。簡單地說,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便是對學生預習情況的梳理與總結,這充分體現出預習的優勢和積極作用。
三是不定期的調查檢測。為了對每一個學生的預習情況了解得更為透徹,我們還采用不定期的預習調查檢測。檢查的內容為前一日布置的課文預習情況,檢查的時間一般定在早讀課上進行。檢查的方式由教師和記錄員同時逐個進行。記錄的方式為下面一張簡單易行的記錄表:
(六)遵循循序漸進的規律
說到底,孩子畢竟還是一個小學生,知識能力有限,如果家長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要求,會讓孩子很為難。有時家長自以為很簡單的問題,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就不能過分地要求孩子。平常多參與到孩子的學習中,明白孩子的學習能力和學習進度,遵循循序漸進的規律,從低到高,從簡到難,一步一個腳印地走,才能有效果。
預習是學習習慣養成中至關重要的一環,掌握了預習方法,具備了一定的預習能力,一定會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杜月林.新課改下小學語文高效預習的主要方法[J].課程教育研究,2020(36):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