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玉琳
【摘要】在“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教育的發展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如何構建生態課堂逐漸成為學校以及教師共同關注的問題。此種背景下,學校為了改變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倡導采用新型的教學方式組織學生開展深度學習,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另外,學校還從“真知善行”的角度出發,對當前的教育模式進行改革,從學生角度出發,利用真實、有趣的教學模式開展語文教育。
【關鍵詞】真知善行? 小學語文? 生態課堂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建構小學語文“真知善行”生態課堂模式的實踐研究》(立項批準號:FJJKXB20-1101)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6-0099-02
“雙減”是教育部門針對義務教育階段提出的減負政策,而“雙減”這個詞,也成為了2021年人們茶余飯后的一個熱門話題。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學校怎樣全面推進“雙減”政策的落實,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做好語文課堂教學研究,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呢?在小學階段的教育中教師應該認識到自己所承擔的責任,不僅要傳授學生知識,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真知善行”的理念剛好符合這一標準,教師從該理念的角度出發開展教學,可以引導學生養成勇于對知識進行探究的習慣,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促進其全面發展。另外,通過本文讓更多的教師認識到生態課堂對教育發展造成的影響,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
一、立足真知善行,培養學生良好品質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會習慣性從教材的文本內容出發開展教學,這導致學生在學習時只能一味聽從教師的安排并接受他們傳授的知識。此種教學模式不僅死板,而且無法充分發揮教育的價值。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小學語文教師的理念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他們開始認識到教育不僅要進行知識教學,要從人的角度出發,培養學生的能力,鍛煉學生的思維等等。為此,教師需要從“真知善行”的理念出發,培養學生逐漸成長為敢于求真知、做真人的人才,另外還要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成長理念,讓學生存善心、揚善行。只有做到這些,才能夠真正促進學生發展。但是,通過研究發現,很多小學教師并不知道如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傳統的課堂模式并不能滿足這一需求,為此小學語文教師要注重構建生態課堂,充分給予學生自由學習的機會,并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開展教育工作,改善課堂氛圍的同時充分發揮教育的價值。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例,教師在對該部分內容進行教學時,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其中的生字生詞,還要引導學生充分了解文中重點句段的含義,感受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還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學習觀。在教學開始之前教師可以先與學生進行溝通,比如利用課文開頭的一句話“你們為什么而讀書?”在溝通中發現,大部分學生都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而讀書,有些學生說是爸爸、媽媽送自己來的,有些學生說是為了學習知識。針對此,教師在教學開始之前播放一段戰爭時期的視頻,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課文發生的背景。之后再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閱讀,感受其中的情感。此種情況下,學生會深有感觸,并且能夠激發他們的愛國之心,并積極投入到學習當中。通過此種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還可以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并使他們對真知善行有一個深刻的認識,為學生未來的成長和發展打下基礎。
二、營造生態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生態課堂更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為此在教育開展過程中,教師要從教材出發營造良好的生態課堂環境,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思考的機會,使學生的思維可以得到鍛煉。但是,經調查發現,很多教師在教學時還是會利用傳統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以此加強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這就導致很難營造出符合小學生發展的生態課堂。為此,教師需要對教學模式進行調整,利用更為新穎的教學方法進行輔助,改善整體的教學氛圍。教師可以利用合作學習的方式開展教學,結合課文內容創設相應的情境[1]。這樣既可以讓學生進行討論,又可以改變課堂的整體氛圍。在此種教學模式下,學生會擁有更多發言機會,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個性發展,還可以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敢于對知識進行探究,并在互幫互助間提高學習質量,實現生態課堂構建的同時,充分落實了真知善行的理念。以《蟋蟀的住宅》為例,教師在對該篇課文內容進行教學時,可以先搜集一些蟋蟀住宅的圖片以及小視頻,為創設情境打下基礎。在教學開始之前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進行引導,“同學們,大家有沒有見過蟋蟀呢?知不知道它住在哪里啊?”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之后,讓學生四人一組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他們會各抒己見,但是沒有見過的學生依然無法想象出蟋蟀的住宅應該是什么樣子的。此時教師便可以展示之前準備好的圖片,調動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融入其中。此種背景下教師再進行詳細教學,學生不僅會積極投入其中,還會更加牢固地掌握相關知識,提高整體教學質量。
三、注重拓展閱讀,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拓展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教師在教學期間不能只從教材角度出發,要通過拓展閱讀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尤其在構建生態課堂過程中,教師需要以學生為主開展教學。但是,很多教師在教學期間忽視了這一問題,他們認為學生只需要消化教師傳授的知識即可,教材才是學習的基礎。此種理念導致課堂教學內容過于單調,很難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當中,不利于他們的個性化發展,影響生態課堂的構建。為此,教師需要對教學方式進行調整,為學生提供探究真知的機會。小學語文中閱讀時最為重要的一部分,教師便可以從此角度出發,立足教材內容引導學生進行拓展閱讀。例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專門分出一段時間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比如在引導學習《難忘的一課》這一課文時,教學結束后還是會有很多學生無法理解其中的情感,他們不知道當時的時代背景,不理解當時的人成長在怎樣的環境中。為此,教師可以準備一些抗日戰爭的作品,如《(誰是)最可愛的人》《一個蘋果》《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等。通過拓展閱讀歷史資料,不僅讓學生探究中國人民團結抗戰局面的形成和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讓學生加深對于課文的理解,還能夠充分將“真知善行”理念深入其中。因為在這些作品中有很多優良的行為、品質,教師可以從此角度出發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另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還會產生一些新的想法,對此,教師要加強引導,讓學生有機會發表自己的想法,提高他們學習能力的同時,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四、豐富教學活動,發展學生學習能力
經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對于小學語文課程的印象都停留在課堂當中,要么是背誦、要么是默寫。這一調查結果表明,對于小學生來說語文是一門非常無趣的課程,在此種背景下很難提高教學質量[2]。為此,教師需要做出一些調整,注重豐富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提升自身的能力,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例如教師在開展寫作教學時,可以組織參加一些實際活動,豐富學生經歷的同時改變學生對于語文的看法。為了充分滲透真知善行,構建生態課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一些志愿者活動,比如到養老院幫助打掃衛生或者組織學生到烈士陵園掃墓等等。在活動開展過程中要從德育角度出發引導學生,在活動結束后給予學生發表自己想法的機會,并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經歷進行寫作。通過此種教學模式能夠改變學生的想法,提高學習積極性。再如,我校在10公里外的山村里建立了校外活動實踐基地——陽光農場,這是我們設在大自然里的課堂。(1)晨誦在生態自然里。基地所在的村子風景美,民風純樸,村里有美麗的公園,有精致的涼亭,有長長的河堤走廊。這里是孩子們晨讀的地方,孩子朗朗的讀書聲與潺潺的流水聲相映成趣,成了大自然里最動聽和諧的聲音。(2)午閱在農家書屋里。在基地的村部有一座農家書屋,藏書豐富,學校也在為書屋補充了不少圖書。書屋成了孩子們中午閱讀的理想場所。農家書屋里關于農業方面的圖書為孩子們打開了認識自然的另一扇窗。應景而讀,適時而讀,有些書讀完了,孩子們直接就可以在田間地頭里以動手種菜、澆水、除草等方式實踐起來,學以致用。這樣特別的讀書方式,受到了孩子們的歡迎。(3)感受在宗祠文化里。基地所在鄉村有著豐富濃厚的宗祠文化,宗祠里每一幅對聯,每一張字畫,每一條走廊,甚至古樸的門樓,砌墻的磚頭,屋上的橫梁都是一段段耐人尋味的歷史,一篇篇有故事的文章,學生在參觀中感受,在感受中加深對宗祠文化對孝道文化的認知,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4)寫作在生活體驗間。把傳統課堂挪進實踐體驗基地,通過專業老師有計劃地引導學生種植苗木、時令蔬菜、花卉、草藥。并進行松土、鋤草、施肥、采摘等田間勞作的指導,讓學生在勞動中增長知識,體驗收獲快樂。在種植活動期間組織學生進行種植經驗交流、觀察日記寫作、暢談勞動感受等活動,鑄就“實踐、觀察、感悟、表達”的認知鏈條,記錄成長軌跡。用實踐的方式讓學生體悟語文來源于生活,實踐豐富語文,促使學生用語文表達多彩生活,實現“大語文觀”。
五、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想要從真知善行的角度出發構建生態課堂,首先要從小學生的角度出發,了解他們的想法以及對于語文課堂的態度。之后結合實際對教學過程以及教學內容進行創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利平.合作學習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探究[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0(2):209+211.
[2]黃秀娟.淺談小學語文生態課堂構建策略[J].教育界,2020(44):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