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賢明
【摘要】智慧教育是趨勢,也是一種追求。所以,教師們要積極地學習智慧教學的理論,以及智慧教學的技術。并科學地把它們應用于教學實踐之中,以此助力教學的推進,促進小學生學習感悟的遞進。基于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積極踐行智慧教學的思想,靈活地運用智慧教育技術。做到細化課前,打造智慧開端;優化課中,構建智慧教學;臻化課后,締造智慧學習等。最終讓智慧教學成為一種必然行為,成為小學生數學學習進步的重要助力。
【關鍵詞】智慧課堂? 小學數學? 教學思考? 有效學習? 智慧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7-0009-02
何為智慧教育?應該是仁者悅仁,智者悅智吧!筆者以為,智慧教育就是給學生以智慧的啟迪,一種思想的引領、思想方法的指引教育,是一種以學生發展為核心,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的教育方式或行為。同理,智慧課堂亦是如此,它不是字面上的智慧一說,也不是單純地用信息技術手段替代常規媒體和常規教學手段的一說,而是把教學的靈魂聚焦于有智慧的教育之上,從而讓學生在小學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有著智慧的觀察、智慧的思考和智慧的實踐,以及智慧的合作、使用智慧的媒體進行學習研究等,最終讓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呈現出媒體豐富性、個性多樣化和活動智慧化等特點,讓他們的學習更加有效,更加靈動。
一、細化課前,打造智慧開端
細化課前學習活動是智慧教學的開端,也是學生走進智慧學習的起始。為此,在智慧教學的大背景下,教師就得努力汲取傳統教學課前預習的優點,以學生的基礎為要領,并把它積極融合到智慧教學的層面上來,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開啟智慧預習之門,讓智慧學習真正變成小學生數學學習的常態。
1.用信息技術優勢,靈活地推介信息
比如,在“年、月、日”的教學中,我一方面布置學生課前搜集不同年份的年歷卡,讓學生從年歷卡中提取有關年、月、日信息;一方面利用信息技術搜集有關“年、月、日”的傳說和年月日劃分的傳說以及科學依據,比如“中國年”的傳說、公元紀年的劃分等。教師通過指導學生把傳統預習行為與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支持下的預習有機整合,使得學生預習學習面不斷拓展,獲取年、月、日學習信息量不斷擴張,從而為深入學習提供最有力的基礎。
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科學地推介預習學習信息,是啟動智慧學習的基本行為。在信息技術日益發達、技術手段日益豐富的今天,教學也得學會與時俱進,既要關注小學生數學預習學習傳統方式的沿用,又要依托學校網站班級論壇的有效應用,以及班級家長的QQ群、微信群,亦或是其他的APP互動平臺等,發表學生的課前預習任務,以做為教師課堂預習任務布置的有效補充。
2.用信息技術優勢,科學地設計任務
依托信息技術優勢,科學地設計更為靈活性的預習任務。這樣的舉措能夠規避以往傳統預習學習的不足,因為傳統的預習任務,一般就是瀏覽數學教材內容,看看例題,做做練習等。
而在智慧教學背景下“年、月、日”的預習作業就會呈現出多元化的形態,給學生一種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讓預習學習實效性倍增。如設計一個觀察連續10年年歷的預習,如果是傳統的預習,學生和家長都會對教師的這一作業產生強烈的抵觸心理,因為這些年歷是難以找全的。而智慧預習就可以借用網絡平臺,很輕松地搜索到更多的年歷。
又比如,設計一個查詢“7月大、8月大”由來的作業。學生會在家長的指導下進行網絡學習,從相應的詞條搜索中找到其中的緣由。從中初步了解到目前通用的年歷是源之于古羅馬歷法。7月大是因為這個月是凱撒大帝的出生月,他就7月定位31天。而8月份也是類似的緣由,這個月是羅馬皇帝奧古斯的出生月,他也把這個月定為了31天,這樣就會使得這兩個月都是大月了。
由此可見,采取智慧預習的策略,不僅能實現家校合作的良好開始,而且還能通過智慧平臺的利用讓預習的資源可靠擴充,預習的視野有效拓展,從而讓小學生的數學預習學習精彩連連,靈氣涌動。
二、優化課中,構建智慧教學
智慧教育的根在課堂上,這就說明智慧教育要優化在一個個具體的教學實施環節之中。為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立足小學生學習的真實需求,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智慧教育平臺,來促進學生的學習投入,引發必要的多元化的學習互動,從而達成智慧學習的目的。同時,教師還應將最主要的精力聚焦于教學內容的實施之中,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感受智慧教學魅力,體會智慧學習的優勢,從而實現有效的數學學習。
比如,在“圓的認識”教學中,教師就得緊扣智慧教學這一主旨,精心地設計各個環節,讓學生在相應的觀察、分析與操作等活動中感知圓、認識圓,并初步建構圓的認識。
1.豐厚學習感知
利用課件展播圓的存在信息。首先為學生呈現出系列的天體外形,讓學生從一個巨大的,且充滿著迷幻色彩的宇宙中看著運動著的那些球體,給學生以視覺沖擊,從而留下關于圓的初步形象。
其次是利用多媒體展示大自然中的神奇的圓。比如,漂亮的喇叭花的花朵,向日葵那金燦燦的圓盤狀果實,還有隨風搖曳著的碧綠的荷葉等等。通過自然的物體讓學生深深地體會到圓不僅在遙遠的星空中存在著,也在大自然中無處不在。
第三,引導學生去尋找身邊的圓。于是,在學生敘說的過程中教師也是有選擇地呈現相應的課件畫面,使學生的敘述變得更加直觀、具體,以便更好地加深學生對圓的認識。
2.助力規律探索
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來揭示畫圓等知識。首先利用動畫技術,讓米老鼠拿著圓規來授課,從圓規的構造開始,直到使用圓規來畫圓等。同時,引導學生與這些小老鼠一同研究米老鼠提出的問題,如何使用圓規,圓規的兩個腳的作用分別是什么?它們之間的距離又代表什么等等。
其次,引導學生探究問題。一邊指導學生學習認識圓規,把課件的內容變成真實的使用體驗,促使學生與同伴互相指認圓規的構造,以及使用的步驟等。同時,也讓學生逐漸明白鐵腳一般都是用來確定圓的位置,就是圓的圓心所在;兩腳之間的距離就是圓的半徑,并在畫圓、連接半徑等學習中理解半徑的意義和特征等。最終讓學生對圓的認識不斷深入,對圓的表形建構也越發豐厚。
三、臻化課后,締造智慧學習
締造智慧的學習,就得重視其一體化發展,在優化課前、課上兩個環節之后,教師還得關注課后環節的完善,從而使得智慧學習貫穿于小學生的數學學習之中。所以,教學中教師還得重視智慧教育平臺對小學生課后數學學習的影響,在其間不僅需要教師科學、靈動地使用,使其成為自身課堂教學的延續,成為學生們深化知識理解,促進能力發展的重要陣地;而且還得充分關注在此過程中家長的協助作用,努力發揮出該平臺的強大優勢,以便形成最有效的合力,助推他們智慧學習的升華。
比如,同樣在“年、月、日”教學過程中,為促使學生更好地建構平年、閏年的認知,深化這部分學習的理解,教師就得引導學生和家長投入到智慧的學習之中,并在信息技術資源支持下更有效建構平、閏年認知。
1.構建探索平臺,誘發自主學習
利用平臺布置一些探索性的學習題。比如,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要從課本中找到“公歷年份是4的倍數的一般都是閏年……”這段話,并詢問“不一般”又會是怎樣的?同時,要求給出一些相關的判斷題,或者在網絡上尋找到類似的判斷,讓學生去思考和研究這段話,并更好地擴充平、閏年的判定方法,讓學生對平、閏年的學習變得更科學、更理性。
2.形成合作機制,促進探究深入
引領學生與同伴合作,探究書中這段話的科學原理。于是,學生就會去網絡中查找這一知識的源頭,經過指導學生對相關數學小論文、科普文章閱讀,學生終于找到這段話的根本道理。
首先讓學生結合一個具體的地球儀來感知,學生和家長們都會從地球儀的構造上體會到,地球在太陽系中也不是一個垂直水平的運行天體,而是一個像地球儀一樣傾斜著的,它的傾斜角度大約是23.5°,這一角度就直接影響著它圍繞太陽旋轉的速度等。
其次是搜索信息,得到地球繞著太陽轉動一圈是一年的時間,但不是整整的365天,而是365天5時48分46秒。經過相應的計算和推理,學生終于意識到一般是4年一閏的道理,但100年的時候這個多余的時間卻不是大約一天的,所以要積累到400年的那年才又會是多出1天,變成閏年了。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關注智慧教學理念的學習,并把它有機地融入到日常教學之中,從而為學生的智慧學習打造和美的環境,構建智慧的氛圍,讓智慧教學與智慧學習交相輝映。所以,教學中教師就得千方百計地優化智慧教學的締造,切實讓整個小學數學教學變成一個智慧的課堂。當然,在其間就需要更好地磨礪自我,讓自己的隨機應變的教學能力不斷發展,也能夠精準地掌控學生的學習體驗過程,科學地予以解答,從而讓他們的數學學習變得愈發智慧,也更加靈動。與此同時,也讓數學課堂教學涌動著智慧的光芒,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彬.信息技術視域下的小學數學智慧課堂教學再思考[J].當代教研論叢,2017,10(46):95-96.
[2]葉柱.教學智慧:數學課堂的點睛妙筆——關于小學數學教學智慧的思考[J].小學教學參考:數學版,2012(4):12-14.
[3]劉星岑.基于智慧教室環境下的小學數學合作學習實踐探究[D].西南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