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玲玲
【摘要】在高考政治復習中應用對分課堂可以提高復習質量。文章以“價格變動對經濟生活的影響”教學為例,闡述了對分課堂模式下政治復習課中的教學過程:教師精講,突破重難;獨立內化,自省質疑;交流展示,釋疑解惑,先教后學,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動起來,真正復習、真正學習。
【關鍵詞】對分課堂? 高考政治復習? 復習質量
【中圖分類號】G63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7-0030-02
長期以來,高中思想政治無論是一輪復習還是二輪復習基本上都是“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老師寫、學生記;老師考、學生背” 的這樣一種“師授生受”狀態,這就使得學生在高考復習中基本上處于一種被動接受、被動思維、被動學習的狀態,結果可想而知,復習效果差,復習質量難于提高。作為高三教師,我們要想方設法讓學生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求,變被動思維為主動思維,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在復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真正地復習、真正地學習,進而提高復習效果和質量。
在今年高三備考中,我在保留了對分課堂基本模式的基礎上,結合高中階段的實際情況和高中思想政治課自身的特點,把作了相應調整的對分課堂應用于高考復習,收獲了不錯的效果。下面以《價格變動對經濟生活的影響》為例,來談談我在高考政治復習中對分課堂的應用探索。
一、教師精講,突破重難
復習課的知識屬于舊知,也就是學生已經學過相關內容,可在現實的復習課中,教師的講解就是再精彩紛呈,仍然有學生似懂非懂。
復習課上,如何“溫故”,決定了“知新”的效果。對分課堂強調先教后學,教師講授在先,學生學習在后。因此,復習課的知識總結歸納,與對分課堂的第一個環節教師精講高度吻合。
對分課堂復習課,不需要做過多的渲染和鋪墊,直接進入教師精講環節即可。教師精講,精髓在于精講和留白。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教師大概用課堂的一半時間(15~20分鐘)進行講授。精講,就是不窮盡教材內容,不事無巨細地開展講授,應有所取舍地開展講授,僅對基本框架、基本概念作介紹,著重講授突破重點、難點,即通過宏觀指導,告訴學生學什么、為何學、如何學。留白,就是給學生留下體會的空間、想象的空間、探索的空間。
《價格變動對經濟生活的影響》這一框題在高考中屬于高頻考點,試題主要以選擇題為主,多以曲線圖呈現。在精講的過程中,首先,宏觀把握本框題基本知識框架。強調價格變動的影響有兩個方面:一是對生活消費的影響,這個影響有三點:同一商品(需求曲線)、不同商品(需求彈性曲線)、相關商品(需求交叉彈性曲線);二是對生產經營的影響,這一影響有兩點:調節產量(供給曲線)、調節生產要素的投入。第二,重點講清本框題核心知識點。為了讓學生能夠很好地接受和理解各種各類相關的曲線圖,我根據當前社會生活熱點(豬肉價格)設創情境,設置問題,從簡單到復雜、從書本到書外進行曲線圖的講解和突破。最后,有選擇性地進行知識留白。我對知識的講解是有選擇的、有側重的,并沒有窮盡內容、面面俱到,比如我詳細給學生講解了需求曲線以及需求曲線的兩種移動,即價格變動時,需求曲線的點移動;價格不變時,由于受其他因素影響,需求曲線的線移動,而我把供給曲線和供給曲線的兩種移動留空了;又如,我在詳細講解了價格變動對互為替代商品需求量的影響不同(即需求交叉彈性不同)后,也把互補商品的需求交叉彈性留空了……這些留空的知識點就是精講中的留白,這些留白將在下一個環節即獨立內化中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去體會、去想象、去探索。
在精講環節,教師基本不向學生提問,也不組織討論,通過單向講授,將一節課要復習的知識都濃縮在這半節課的時間中講解。且教師只介紹教學內容的基本框架、基本概念、重點和難點,不覆蓋細節,這自然讓即將要參加高考的高三學生對教師的講授會特別重視,注意力也會更加集中,專心聽講、認真做筆記、積極思考、主動探索,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而且教師的“先講”也為學生的“后學”做了必要的鋪墊,從而大大提高復習質量。
二、獨立內化,自省質疑
對分課堂復習課的第二個環節是獨立內化,這個環節其實就是教師把課堂剩下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獨學和完成作業。
獨學,就是學生獨立自主閱讀教材,根據自己的學情,或者進行知識梳理,或者進行知識批注,或者進行筆記整理,從而查缺補漏、內化吸收。
在《價格變動對經濟生活的影響》這一節復習課上,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去內化吸收知識,我利用學案設計了兩個作業任務。一是傳統作業,就是完成根據上一環節留白內容設計的作業,即要求學生根據相關知識,畫出對應的曲線,即供給曲線、供給曲線的兩種移動、互補商品的需求交叉彈性曲線。由于有了精講環節中的教師講授,以及閱讀材料的內化吸收,學生通過舉一反三、依此類推,基本上都能把第一環節中的留白曲線準確地畫出來。二是新型作業,這是對分課堂中特有的,也就是“亮、考、幫”,“亮”就是學生本節課的收獲,“考”就是針對本節課所學知識提出問題考考同學,“幫”就是提出某些自己不懂的問題,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討論。我采用填空的形式要求學生將“亮、考、幫”的內容在學案上寫下來,反思本節課的收獲和困惑、疑惑。“亮、考、幫”的完成,讓學生提前對自己在下一環節中的角色有了明確的定位(總結者?分享者?提問者?質疑者?解惑者?)。為了扮演好角色,學生定會鉚足干勁地去做準備。
在獨立內化環節中,學生有一定的時間閱讀教材、完成作業,根據個人的興趣、能力、需求,以最適宜自己的節奏速度、最符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對知識進行集中、純粹、個性化的內化、吸收。內化吸收要求學生獨立完成,不能與同學或教師討論交流。在這其中,學生不斷進行著自學自省,完成對教材內容更為全面的學習、理解與掌握。這一過程中特別強調由自我掌控的個體學習,特別強調自我反思、自我質疑、主動學習、主動思維、主動探索,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復習效果和質量也就顯而易見。
三、交流展示,釋疑解惑
對分課堂復習課的第三個環節就是交流展示,學生在完成對知識的全面自主學習之后,分組討論自己學過的內容,然后與全班同學和教師進行深入的互動交流,也就是這個環節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小組討論;二是全班展示。
首先小組討論,復習《價格變動對經濟生活的影響》這一框題時,我根據班級學生人數和座位安排,提前進行了合理的分組,一般4人一組,要求小組內部針對獨立內化環節中的“亮、考、幫”進行交流討論,討論中不同角色的扮演,讓學生更加愿意加入甚至投入到討論中去,讓討論更加深入、全面、高效。在這一過程中,作為教師,我不做講授,也不參與,只是作為旁觀者觀察學生,讓學生之間相互分享、相互解決問題,再一起解決比較低層次的問題,并嘗試凝練出高層次的問題,增強學生對所學知識進一步的理解。其次全班展示,教師隨機抽查3個或以上小組內部的任何1名學生分享體會、收獲,提出小組討論中存在的困惑、疑惑;接下來就是自由提問,只要還有遺留的疑惑困惑,都可以站起來向全班同學或老師提出。在整個過程中,其他懂的同學可以主動進行解答,如果學生無法解決,就由我來進行解答。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在思維碰撞中,互相答疑、互相啟發,不斷提升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小組交流和全班展示是基于教師講授、自主獨學上,也就是說學生是“有備而來”的,這不僅還可以提高討論質量,讓學生在討論中釋疑解惑,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生之間的學習互動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而同一內容,經過教師講授、自主獨學、分組討論三個環節的學習,理解程度逐步加深,復習質量也就進一步提高了。
學習金字塔理論表明: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者在24小時以后還能記住內容的多少是不同的,聽講的方式24小時以后學習的內容只能留下5%,閱讀、聲音、示范等方式可分別保留10%~30%,小組討論可以記住50%的內容,做中學或實際演練可以達到75%,教別人或者馬上應用,可以記住90%的學習內容。據此可知,學習效果最好的方式是教別人,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分享給別人。如果學生能夠將某一知識點清楚無誤地講出來、分享給他人,這表明學生對這一知識點是懂了、會了、理解了。
對分課堂中交流展示即小組討論和全班展示環節,每位同學將自己的亮、考、幫分享給別人,在全班交流環節,將本小組的亮點和困惑講出來,這些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教別人。運用這種學習方式,24小時后依然有90%的知識保持率。所以對分課堂的運用,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長期以來高考政治復習中 “師授生受”的狀態,讓學生在高考復習中真正地動起來了,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主動學習、真正學習,進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高考復習的效果和質量。
參考文獻:
[1]張學新.對分課堂 中國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12):11-51.
[2]劉媛.高考數學復習中應用“對分課堂”模式[J].中學數學研究,2017年第4期下.
[3]黃盈倩.例析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地理復習課中的應用[J].地理教學,2018(4):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