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職業教育承擔著為社會培育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務。但現實存在,高職院校人才供給與社會人才需求不匹配的二律背反現象,癥結在于提高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職業能力是衡量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指標。科學界定“職業能力”的內涵,結合高職學生職業能力的現狀,歸因于高職學生理論不扎實。在專業課程、綜合素養課程、職業實踐課程中探尋提升學生職業能力的路徑。
【關鍵詞】高職學生? 職業能力? 理論基礎
【基金項目】江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一般項目:“基于扎根理論的高職學生職業能力提升路徑與策略研究”(編號:21YB332)。
【中圖分類號】G717.38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6-0009-02
一、科學界定“職業能力”的內涵
職業能力是反映畢業生在職業生涯中的各項能力,包括專業能力和非專業綜合能力兩大類。專業能力是與學生所學專業相關的能力,比如專業知識運用能力、專業技能操作能力、專業創新能力等;綜合能力是作為職業人所通用的能力,比如職業適應能力、職業發展能力與方法能力等。
要正確區分“職業能力”與“專業能力”,從內涵和外延的關系上看,職業能力包含專業能力,二者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如果混淆了二者的關系,不利于制定清晰的教育教學目標。
要區分“職業素養”與“職業能力”。職業素養包含職業能力和職業道德,是比職業能力含義更廣泛的概念。職業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是教育教學,而職業道德的提升手段除教育教學外,還依賴家庭教育、社會環境等非學校因素。混淆二者關系,不利于在方法手段上找到科學的路徑。
二、高職學生職業能力的現狀及原因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發展,職業教育質量不斷提高,專業劃分越來越細致,能夠滿足產業鏈中不同的崗位需求;高技能人才在不同行業承擔了大量實操類工作,為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由于高職院校學生基礎知識儲備不足、學習能力不高、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不好等原因,導致部分學生職業能力不足,缺乏扎實的理論是職業能力不足的共同歸因。
(一)職業能力不足的現實表現
利用高職學生職業能力測評方法,跟蹤研究用人單位對學生的職業評價和畢業生自身職業感受兩個指標,反映了用人單位對高職畢業生的職業能力不滿意,畢業生對自己職業發展也不滿意。從現實問題出發,探究高職學生職業能力不足的現實表現。
1.專業能力不強。專業能力包括專業知識運用能力、專業技能操作能力、專業創新能力[1]。一是專業知識儲備不足,書到用時方恨少,在職業崗位上表現為知識匱乏,不懂不會,需要重拾學校的教材補充專業知識,甚至是專業基礎知識。二是專業技能操作能力不強,表現為不懂技能操作原理機制,機械操作不懂變通;動手能力差,不會操作,熟練程度不夠;缺乏對各技能操作步驟之間的總體把控,在執行簡單操作步驟時,對過程性的聯動關系認識不清;處理操作故障能力低,遇到故障束手無策,不能從工作原理中發現故障與處理故障。三是專業創新能力不高,表現為本專業的前端知識缺乏預測,對新知識、新技能缺乏敏感性,不能很快捕捉專業領域的創新動向,對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缺乏動力。
2.非專業綜合能力不高。非專業綜合能力包括學習能力、職業規劃能力、溝通合作能力、方法能力等。一是學習能力差,表現為學習不主動、不積極;不懂學什么,對自己專業知識的欠缺缺乏清晰的認識;不懂怎么學,即使有學習內容和目標,但堅持學習的動力不夠,能力不強,不知從何學起,邏輯混亂,學習效果差。二是職業規劃能力不夠,職業規劃目標不明確、路徑不科學。表現為職業選擇盲目,為了實現就業目標,饑不擇食,選擇自己不喜歡、不勝任,與自己職業理想不相符的就業工作,導致離職率高、離職頻繁。缺乏對自己職業發展短期目標和長遠目標的規劃,職業路徑沒計劃,沒步驟,隨遇而安。三是溝通合作能力不高,面臨處理職業中同事關系的困境。表現對領導或者師傅的意圖領會不透,耽誤了工作;對性格各異的同事缺乏包容,格格不入,影響了同事和諧。四是方法能力不強。缺乏分析能力、策劃能力和決策能力的薄弱現象,遇到突發事件缺乏應急處理能力,遇到復雜問題缺乏邏輯分析能力,遇到矛盾問題不能很好在得失中取舍決策。
(二)缺乏扎實的理論是職業能力不足的共同歸因
在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中,理論是基礎,有理論才能搞清楚實踐原理、操作機制和實踐步驟,才能在實踐中表現為創新能力。在高職學生職業能力不足的現實表現中,專業能力不高歸因學生對所學專業相關理論掌握不夠扎實、專業知識儲備不足、專業運用能力不靈活等理論基礎薄弱的問題。同樣非專業綜合能力不高的歸因則是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職業生涯規劃課、大學英語、大學數學等素養類相關課程的理論知識掌握不夠扎實,對事物發展的規律、人類的認識規律等通識知識缺乏,通識能力不強。
三、提升高職學生職業能力的路徑
(一)加強專業課程的理論教學,夯實基礎
對于高職院校學生來說,專業是其職業分工的重要依托,也是未來職業發展的基礎。調查數據顯示,高職院校畢業生中大約82.7%選擇在自己所學本專業領域內就業[2],在相關專業和跨專業就業的學生數量很少,說明大部分學生還是將自己的本專業作為職業發展的首選。結合高職院校學生專業能力低的突出問題,要加強專業課程的理論教學,夯實職業發展基礎。
1.在“量”上重視積累。專業課程的理論教學首先要滿足“量”的需求。立足“兩個調查”,制定專業課程設置的長遠建設規劃。一是通過調查用人單位,了解社會發展對高職人才需要的理論內容;二是通過調查畢業生,了解畢業生職業發展中需要的理論內容。將兩部分內容融入到高職教學計劃,納入常規教學。立足“兩個計劃”開展理論課教學實踐。科學計劃各教學內容的開設順序,按照從低到高、從基礎到精深、從簡單到負責的邏輯順序,循序漸進提升學生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科學計劃教學內容之間的數量關系,按照夠用、適用、提升的原則,滿足不同層級學生的不同需求。
2.在“質”上重視提高。《教育大辭典》的解釋:“教育質量是對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優劣的評價”,“最終體現在培養對象的質量上”。專業課程的理論教學要重視教學質量的提高,必須抓住“兩個協調統一”。一是教學系統內容各要素之間的協調統一,高職教育專業理論教學關乎教師的教學能力與水平、教材體系結構與內容、教學手段與方法等多個要素,要在各要素之間建立協調統一的關系,促使各方面效能發揮,達到較好的教學目標。比如,聘任或者培養教學能力強的教師隊伍,執行適合專業發展的教學計劃,通過適應的教學手段,達到符合社會需求的教學質量。二是教學產品的產出(畢業生)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之間的協調統一。通過建立高職院校與企業的聯系機制,動態掌握企業崗位人才需求,有針對性地培養實用人才。
3.在“關鍵環節”上重視建設。通過理論教學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教材、教學手段等是其中的“關鍵環節”,要夯實關鍵環節,建設穩固的教學質量保證體系。在教師培養上,引進高水平、專業化師資,采取激勵措施促進教師成長,鼓勵其開展學生職業能力提升的教學研究。在教材建設上,突出理論基礎的重要性,建立基礎雄厚、層次高遠的教材體系。在教學手段上,采用與學生職業能力提升相匹配的教學手段,精準解讀理論。
(二)加強綜合素養課程的建設與實施,升華能力
非專業的綜合能力提升的主陣地是思政課與綜合素養類課程。通過課程建設與實施,培養學生的通識能力,夯實職業發展的基礎。
1.思政課上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幫助學生正確看待職業倦怠、職場困境,正確處理職業矛盾等影響學生職業發展的問題。樹立積極向上、追求卓越的職業心理,善于用唯物主義和辯證法,規劃職業發展路徑,創新發展,不斷提升。
2.在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上建立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掌握職業生涯規劃方法,主動設計在校期間、畢業后一年、三年、五年的職業發展路徑,設定每一階段的小目標,用小目標撬動大目標,樹立為企業與社會發展做大貢獻的宏偉目標。
3.在高等數學、大學英語、大學語文等課程上建立基本能力基礎體系。比如在高等數學中掌握高度的抽象、嚴密的邏輯、精準的計算等思想方法與工作方法;在大學英語和大學語文中掌握基本的聽說、閱讀、交際等能力。
綜合素養課程的建設與實施要善于培養精干的教學團隊,結合學生的不同專業要求,有針對性進行理論教學。比如,高等數學團隊要深入研究高職各專業群的要求,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精準提高職業能力。信息工程類專業、財經類專業所需要的高等數學理論知識存在差異,研究差異、靶向教學,是高等數學團隊的重要任務。
(三)加強職業實踐課程,提高認識找差距
職業實踐是高職學生深入了解職業需求、對標自己的職業能力,找到差距,彌補差距的重要途徑。
1.找理論短板。充分利用實訓課程,在實際操作中驗證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時發現理論掌握的不足,有利于制定學習計劃,補齊理論知識的短板。
2.找理論創新點。在實際操作中,有助于學生用真實工作過程,弄清楚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之間的密切關系,明確工作機理,有利于激發理論創新的閃光點。
參考文獻:
[1]毛奇,宮振華,陳婷婷,張沖.職業技能培訓的評價體系研究[J].山西青年,2021(18):28-29.
[2]孫曉波.基于工作本位學習的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認證模式研究[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7 (4):37-41.
作者簡介:
熊能(1984年-),女,漢族,江西九江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