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景艷






【摘要】2017年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比2003年版增加了學科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水平,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學業質量水平是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依據,課堂是培養核心素養的陣地。文章以教學中的現實問題入手,著重闡述在日常教學中如何落實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
【關鍵詞】史料實證? 歷史教學? 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5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7-0085-03
在《中外歷史綱要》上的一輪復習教學中,我們歷史組選了以下兩個非常相似的題目,材料出自官修史書《舊唐書尉遲敬德傳》和俗講話本《唐太宗入冥記》,都是考查“玄武門之變”的史料價值,一個要求分析文獻的史料價值,一個要求辨析文獻的史料價值,學生的得分率都非常低。主要原因在于“分析史料價值”與“辨析史料價值”的答法有很大不同。分析史料價值只需要分析不同類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的價值即可,辨析史料價值則需要運用唯物史觀辯證地分析不同類型史料的長處和弊端。所以雖然材料相同,設問的求答項同為史料價值,答案大不相同。從上面兩題可以看出,高中歷史早已擺脫了背一背知識、練一練能力就能得高分的套路,要求高中學生要像史學家那樣思考,運用歷史的思維和方法去研究歷史,這就是2017年版新課標新增加的史料實證素養。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和方法[1]。這種態度和方法就是重視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偽存真,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進而正確、客觀地認識歷史[2]。為了更好地落實史料實證素養,2017年版新課標對史料實證的質量水平做了四級分層描述,為史料實證教學提供參考。就這兩題來說:第1題的設問中分析史料價值考查學生認識史料價值、運用史料論證觀點的能力,這是史料實證質量水平的第二層級。第2題的設問中辨析史料價值主要考查學生辨析史料、判斷史料價值、多元互證的能力,屬于史料實證素養的第三層級。
針對這種設計精密的層級考查,高中歷史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如何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呢?
1.介紹史料類型及獲取途徑
按表現形式分為實物、文獻、口述和影視史料等,其中實物史料比文獻資料可信,與文史資料相互參證,彌補文獻的不足;文獻史料是最主要的史料載體;口述史料和影像史料是文字史料、實物史料的重要補充。 按價值高低分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的史料價值較高,使用第二手史料時需要更加小心謹慎,衡量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的價值高低也不能絕對化。實物史料一般是一手史料;文獻史料中屬于二手史料的居多;口述史料輾轉相傳,要注意甄別。研究者一般去圖書館查閱資料;到當事人活動過的地方探訪遺跡;采訪當事人;觀看紀錄片的影視資料;現場考古;上網搜索等方式獲取史料。學生明確了各種史料來源、類型及優缺點,才能合理利用史料,對史料進行甄選、辨別,多元互證,提升史料實證素養。
2.充分利用教材和其他史料,精心設問,循序漸進提高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
材料:何尊及銘文中的“中國”
設問:觀察圖片,判斷其史料類型,分析其史料價值。
解析:目前多件“中國”一詞最早的實物史料,一手史料,史料價值高。可以研究西周的政治情況、青銅鑄造、文字、以自己為天下中心的思想情況。
設問:我國古代史上最早的“中國”出現在何時?要求學生從教材和地圖冊中找尋“中國”的足跡。
解析:舊石器時代的人類遺址分布呈現“星羅棋布”的特點;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普遍出現在以中原為核心的渭河平原、華北平原和黃淮平原上,創造了多元一體、中原核心的文明模式。從此,中原核心不斷發展,最終成為天下的中心。
設問:中原地區最早成為天下的中心,最早的國家是如何產生的?教師與學生根據教材與互聯網尋找以下圖片:
解析: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突破,階級分化、公共權力出現,使中原核心首先完成了從部落到國家的跨越,陶寺遺址和二里頭遺址都出現了階級分化和公共權力,具備了國家形態。
設問:最早的國家應該是陶寺遺址還是二里頭遺址呢?
解析:陶寺遺址雖具備了國家的形態,但仍處于多元化的邦國文明時期。二里頭文化率先進入一體化的廣域王權國家時期。成為最早的“國”,商與西周通過軍事和制度構建將文化不斷傳播到新征服區域,中國不斷擴大。所以二里頭文化堪稱“最早的中國”,最終發展成為華夏文明的主流。
設問:夏商周三代“最早的中國”形成并不斷擴大,但畢竟中央集權程度不高,管理比較松散,地域范圍有限,以后歷史如何發展,使得今天中國大地上的各民族都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呢?
材料一
材料二? 遼人在自稱“中國”的同時,并不反對宋人稱“中國”……。金人進入中原以后,自稱中國,但金人并沒有將宋人排除于中國之外。……這就是中國古代比較寬泛的“中國”意識,或稱“大中國”意識,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國多元一體”意識。
——趙永春《“中國多元一體”與遼金史研究》
材料三? 元人“中國觀”的要點是:“中國”的疆域是元人統治地區加上南宋統治的江南;“中國”的人民是漢人和少數民族兩大部分;“中國”的文化是農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兩大系統;“中國”主權的行使者,可以是漢人政權,也可以是“行中國之道”的少數民族政權。
——摘編自何志虎《“中國觀”在元代的轉換》
解析:秦漢時期,我國形成了以郡縣制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制度,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在遼闊的疆域內,華夏族同其他民族共同生活,不斷交往交流交融,尤其是宋、元、明、清時期,最終實現了農牧文明的融合,中國的版圖空前擴大。中國從漢族聚居地變為多民族共同生活的疆域,“中國”最終形成一個龐大、復雜的共同體。
總之,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是史料實證素養所表現出來的史學品格,但史料實證教學不等同于史料教學,教學中只有運用可信的史料培養學生去偽存真的能力,正確客觀地認識歷史,才能真正達到培養實證素養的目的。高中歷史教學既要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又要促進核心素養的養成,在二者的辯證統一中實現學生的成長。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
[2]王雪麗.學業質量視域:史料實證素養四級水平的考查與培養途徑[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0(4):6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