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毅
【摘要】德育工作永遠是教育教學的主題,它與文化教育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實現德智兩手抓的教育目標。班主任與學生相處的時間最長,既是學生學習上的老師,又是學生的朋友,更是學生生活中的向導,所以更適合在具體的工作、生活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德育教育,提升德育效率。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 ?德育教育 ?問題 ?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0-0045-02
小學生正處在成長階段,可塑性非常強。如果在這個時候,老師對于他們的教育只局限于知識,只注重于成績,那他們很有可能會把學生變成一個冷冰冰的學習機器,沒有溫度,也不懂得給予別人溫暖,更不懂得除了學習之外,還有更多需要我們珍惜和重視的事和人。甚至他們不知道學習為了什么。這顯然對于孩子一生的成長和發展來說,都是一種不利的影響。“蒙養之始,以德育為先”,德育作為學生接受教育的起始,承擔著方向性、價值性的東西,所以學生的德育除了父母的教育,就是學校的教育。班主任可以說與學生朝夕相處,對學生了解最多,最適合在具體的工作中,滲透德育,引導學生,提升學生的品質,從而推動德育教育的發展。
一、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德育工作停在表面
德育是入心、入情、入理的一種教育,可是目前小學班主任在具體的工作中,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大多都停在表面。學生遲到了,形式化地問,為什么遲到了,不給學生從守時、遵守紀律以及對全班同學的影響這一方面進行深入教育。學生打架斗毆,老師也只是把學生叫到身邊一頓批,不給他們講講團結,與同學和睦相處,對于他們學習、成長的重要意義,也不給學生講明白打架斗毆的惡劣影響以及對他們品質的影響等等。這種表面化的德育,使學生也看不到德育的真正目的。他們會把打架單純地看成打架,把老師批評他們遲到單純地看成是一次遲到,不會想到久而久之,對自己,對同學的影響,對于學校考勤制度的破壞。班主任這種表面化的德育教育態度,一來是覺得小學生不懂道理,講多了無益;二來是覺得反正與學生朝夕相處,有的是時間教育。可是不講道理學生怎么能懂,不結合實際針對性的教育,錯過了恰當的德育契機,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二)忽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眾多的調查中筆者發現,班主任對于學生德育教育,嚴重地忽視了學生的心理教育。比如,有些學生會有自卑、孤僻的性格;有些學生有自大,以自我為中心的認識;有些學生比較冷漠,不關心同學,也不關心班級的集體事項,非常自私等,這些雖然看似是一個人身上的小毛病,但老師如果不及時引導,讓學生認識到這些心理對于他們成長的影響,還有對于他們交際能力的影響,久而久之,學生的這種心理會越來越嚴重,甚至會讓人誤以為,他就是這樣的性格,就應該這樣。比如,在調查中,一個班上有一個女學生,父母為了安全,總把她當男孩子打扮,讓她一直穿校服,戴帽子。就有學生故意搶她的帽子,叫她假小子。時間長了,這個學生變得不愛和別人說話,性格越來越來孤僻。但是班主任老師對于這個事情的教育,就是把一些同學批評了一下,說一些要團結同學、不要欺負同學等的官話。而對于這個學生的心理并沒有引起關注,也沒有及時與這個家長聯系,改變家長對孩子錯誤的教育策略。顯然,長此以往,這個學生的心理會更加不健康,更加自卑、孤僻。這不但不利于班級氣氛的團結、和諧,也不利于德育教育的推進,對于這個學生來說會造成嚴重的心理陰影,甚至影響她對一些事物認識與判斷。
(三)對網絡資源缺少認識
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提起網絡,就想起手機,想起更多的電子產品對于學生的危害,非常排斥網絡,甚至到了談網色變的程度。其實,網絡之所以發展這么快,成了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東西,說明它的好處遠遠大于它對我們生活造成的不利影響。所以,老師和家長,要認識到電子產品、網絡對于學生的危害,對于學生學習的影響,但也不能全盤否定。且還要運用網絡資源,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德育教育。但是,在具體的教學中,班主任在工作中,除了在語文教學時,結合課文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在班會時,結合一些實例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很少或者幾乎不會考慮運用網絡上一些資源,如新聞、綜合節目、事件等,對學生進行更生動的德育教育。這不但使我們的教育內容顯得單一、死板、枯燥,也導致我們的教育方式得不到創新,更讓學生陷在老師大道理式的德育中,體會不到德育的生活性、有趣性、多樣性,影響德育效果。
二、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提升策略
(一)重視網絡資源的運用
首先,文字資料。老師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時,手頭沒有針對性的資料,就可以通過網絡來搜索相應的資源,能起到思想教育的一些小故事,如《趙孝爭死》《生命的啟示》《青蛙與蟋蟀》,還有一些適合學生的思想教育的國學故事,如《老漢粘蟬》《鹿乳奉親》《孔融讓梨》《孟終斷機》《程門立雪》等等,這些都是班主任在課前3分鐘或者平時德育時能用到的最好的資料,而且隨取隨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其次,視頻資料。在一些德育教育時,班主任也可以為了迎合學生的喜好或者利用班會,給學生播放一些關于能實現德育教育的視頻,讓學生一邊觀看,一邊學習,并吸收其中的營養。比如,國慶節時期,可以組織學生看電影《開國大典》《我和我的祖國》《厲害了,我的國》等等,這些都能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也能讓學生了解我國的發展歷史和發展目標,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學生樹立自己的遠大目標。這些視頻資源,學生愛看,就能走進內容,多多少少受到一些教育和感染,對于學生思想的完善有著積極的作用。
最后,利用新聞事件。網上很多新聞事件,不但時效性強,而且還有很強的教育意義。比如,蛋糕店給外賣小哥準備了一塊生日蛋糕、迷路的老人被陌生人送回家、小車給救護車統一讓道等等,這一些網絡上的新聞事件,都可以讀給學生聽,也可以讓學生進行討論。這既是很好的德育素材,也是增長學生見識,提升學生的認知與判斷力的很好途徑。
(二)關心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肯定是我們教育教學面臨的新問題,筆者相信,在這個網絡普及,人們生活方式發生改變的情況下,學生與外面的世界接觸的少了,一有時間盯著手機上的方寸之地,久而久之,性格變得古怪、孤僻,甚至不善與人交流,易暴怒,容易與學生發生沖突等。當然,這些現象不是過去的學生身上沒有,但是當下似乎更為嚴重。所以,班主任在具體的工作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時,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是不能忽視的。不管是網絡時代,還是新時代,學生心理出現任何一種不健康的苗頭,如果得不到及時的引導、排解,都可能會對學生的發展造成一生的影響。比如自卑、嫉妒、厭學、易怒、說謊、膽小、缺少責任心等等。
作為班主任,與學生接觸時間最多,也是最了解學生,最能發現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所以,在德育教育中對學生的心理及時干預、引導、排解,讓學生走出迷霧,能排除學生成長路上的障礙,也是建立和諧班級的保障。比如,一個易怒的學生,經常與同學發生口角,甚至動手打架,這顯然對于一個班級的和諧是非常不利的,在學生中造成的影響也非常不好。如果班主任能從他的心理健康入手,結合故事,給他講道理,循序漸進,慢慢引導,學生就能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改變自己,更好地管理自己。
(三)多用激勵手段鼓勵學生
激勵是一種手段,不是一種目的。不管是教學中,還是德育教育中,對于小學生應用激勵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為小學生的自我認知還沒有建立,他們特別需要別人的肯定,也需要別人給自己力量。比如,在公交車上,一個小學生為老人讓了座,如果有人夸這個小學生,懂得敬老愛幼,他們就會提升對自我的認識,回家對父母,對爺爺奶奶也會表現出敬重,甚至愛憐的表現。所以,我覺得作為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也要采用激勵、肯定的方式。首先,分組讓學生負責班級事務管理,然后在一輪結束后,讓學生民主選擇“最佳負責人”,來增強學生的責任心;其次,老師也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強化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比如,學生的言行、學習態度、樂于助人、尊敬師長、生活習慣、衛生習慣等,老師也要通過評選,或者有意無意地對表現好的學生提出表揚,也能起到增強學生信心,激勵學生進步的作用;第三,結合一些要求或者特長,為學生樹立一些榜樣,讓學生模仿、追逐、“跟風”,對于學生來說也有著很好的引導作用,提升學生品質的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成績,端正其學習態度。當然,激勵的手段還有很多,只要班主任在教育中善于運用,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結束語
總之,德育與智育在教育中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都是學生學習和成長路上不可缺少的養料。所以,對于學生的德育教育不能僅靠思政老師,還要靠其他代課老師,更要依靠班主任。因為與其他老師相比,班主任與學生相處時間最長,情感最近,在德育中有著其他老師無法超越的優越條件,更能通過心理、行為等,對學生進行更貼心的教育與引導。
參考文獻:
[1]謝鳳梅.小學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實施激勵策略探析[J].科教導刊,2019(13):72-73.
[2]朱明.論小學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課程教育研究,2018(29):91-92.
[3]覃春柳.優化班級管理主導德育教育——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初探[J].學園,2013(28).149-150.
[4]姚中華.淺談小學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實施激勵策略[J].才智,2015(2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