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弘
【摘要】情境是將凝固的課程知識轉化為鮮活生命形式的重要載體。新課標明確指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老師應該為學生創設與知識背景相關的、學生們感興趣的情境,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在觀察、操作、反思、交流等等活動中,體驗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感受數學的力量。立足于日常教學,老師應該積極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從而獲得新知、形成能力。本文以在情境創設中增強學生體驗性的有效措施展開討論。
【關鍵詞】小學數學 ?學習體驗 ?情境創設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0-0141-02
小學數學教學的本質不是教師向學生灌輸多少數學知識,而在于教師能夠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讓學生在體驗和參與中學習知識,從而形成技能與能力。體驗式學習更成為課堂教學的熱點話題,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老師應該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價值,因此,老師應該積極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通過豐富多樣的教學情境,迎合學生的興趣與愛好,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取知識,在體驗中思考,在體驗中感悟數學的魅力,從而提升數學素養。
一、創設問題情境——體驗數學的再創造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應該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理解和學習數學知識,情境創設強調學生經歷數學化的學習過程,并且在觀察、猜想、證明、思考中實現知識的主動建構,感受知識的理解、發現與生成,從而真正體驗數學知識的“再創造”,由此形成自己的知識框架。任何知識的學習都離不開學生的思維活動參與,所以,立足于日常教學,老師要積極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思考中實現數學信息的功能發揮,讓學生在思考、探討、交流中獲得感性認知。以“相交與垂直”這一節課的教學為例,為了讓小學生探索“兩條直線之間的位置關系”,老師首先在黑板上畫出一條直線,并且提出一個問題“倘若在黑板上再增加一條直線,那么這兩條直線之間會有哪幾種不同的位置關系呢?”出示完這個問題之后,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集中探討,這時,學生在小組討論中會拿起自己的筆,在草稿紙上畫來畫去,把兩條直線位置的不同情況畫出來。當小組討論完之后,老師再引導學生在班級中展開交流與匯報,并且當學生匯報的時候,老師要用PPT將學生匯報的直線位置關系展示出來,這時,學生會畫出很多種畫法,老師要對全班學生進行鼓勵與表揚,然后再對這些畫法進行分類。這一學習過程既突顯了學生的主體價值,又讓學生獲得了真實的學習體驗、思考體驗、認知體驗,另外也讓學生積累了一定的學習經驗和活動經驗,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升。
二、創設活動情境——體驗數學的操作性
在任何一個學段,數學知識都是抽象難懂的,對于部分小學生而言,提起數學他們就害怕,怕的是聽不懂數學知識,怕的是不知道如何運用數學知識。其實數學學科本身是抽象的,但是,也具有很強的操作性。有項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思維從動手開始,倘若切斷了活動與思維的聯系,思維便不可能產生。對于數學教學而言,離開了學生的思維參與,那么,教學活動不可能順利進行,學生的發展也無從談起。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老師應該積極創設活動情境,讓學生獲得觀察體驗、實驗體驗、模仿體驗,在動手動腦中做數學,感受數學,從而在體驗的過程中,真正將數學知識進行歸納與總結,豐富大腦中的數學事實材料,建構起系統化的數學知識體系。比如在“可能性”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概率問題,老師在課堂上準備三種顏色的球,黑球、白球和紅球;數量都為五個,并且準備三個透明的袋子,要求學生每個袋子里裝五個球,并且每個袋子都有可能摸出黑球。接著,讓學生在小組中討論裝球的方案,并且將方案寫下來,當小組討論完之后,老師選派一個小組的學生在課堂上既要匯報自己組內討論的裝球方案,同時,又要將準備好的球分別放到透明的袋子中,小組成員分工好,在匯報環節,一名同學念方案,一名同學向袋子里裝球,一名同學在黑板上將小組的方案進行書寫。當展示環節結束之后,老師為學生提問題:黑板上出示的這幾種方案,都能夠摸出黑球嗎?為什么能夠摸出黑球呢?想要在每個袋子中都能摸出黑球,袋子中至少要放幾個黑球?你能總結出怎樣的規律呢?操作活動圍繞學生的思維發展層層遞進,既讓學生通過想一想、擺一擺、放一放的形式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同時,也能促進學生在體驗過程中實現知識的生成。又如在“角”的學習過程中,老師讓學生準備一張紙,動手折一折,畫一畫,獲得直觀的了解;在“什么是周長”的學習中,讓學生運用小木棒圍一圍、擺一擺、測一測,對周長,進行了解。通過一系列的操作活動,能夠促進學生思維參與,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在操作中體驗,在體驗中觀察、思考、感受,從而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實現綜合能力的提升。
三、創設生活情境——體驗數學的親近性
有位西方教育學家曾經說過,數學來源于現實,也應該扎根于現實,更應該運用于現實,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育的基本出發點在于讓學生學習知識,并且指導生活實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積極創設生活情境,將抽象的數學知識用生活中的形象方式進行呈現,增強學生的生活體驗,促進學生能夠運用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既感受數學知識的親近性,又幫助學生學以致用,從而提高日常教學成效。以“確定位置”的教學為例,以學生的座位為切入點,老師在課堂上讓全班同學以最快捷、最簡潔的方式,將班長、學習委員和各小組組長的位置在紙上進行表示,從而從學生生活中的實例引出本節課的數學問題,也能夠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親近性,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關系,從而引出兩個數可以確定一個位置的數學知識,提升教學成效;又如,在“平移和旋轉”的教學過程中為了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理解基本圖形變換,老師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演示摩天輪、纜車、小火車、螺旋槳、旋轉門的圖片,并且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想一想,這些非常熟悉的游樂場玩樂項目是怎樣運動的,由此引出本節課“平移與旋轉”的數學內容。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將身邊的數學引入到課堂中,促進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感悟數學知識,了解數學知識,既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又有助于讓他們更好地關注生活,了解生活,體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四、創設游戲情境——體驗數學的趣味性
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必須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基礎,興趣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內在驅動力,創設教學情境,增強學生的體驗性,老師應該重視游戲化教學情境的創設,增強學生的快樂體驗,游戲體驗,讓學生帶著愉快輕松的心情投入到數學學習中來,同時又提升教育成效。比如,計算教學一直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基礎與核心,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更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中之重,但是計算教學本身就是枯燥的,計算訓練更是無趣的,很多小學生在計算訓練過程總是會缺乏耐心,所以老師就可以根據一些計算訓練設計游戲情境,讓學生一邊玩游戲一邊進行計算訓練,促使小學生在玩中計算,在計算中玩。以三年級乘除法的教學為例,當學生已經掌握了乘法和除法的運算法則之后,老師在課堂上設計以“計算大闖關”為主題的游戲情境。游戲一共分為三個關卡,第一關卡為單純的乘法或除法運算,第二個關卡為乘除混合運算,第三個關卡為加減乘除混合運算。每一個關卡中都有不同的題目,當計算出關卡內的十道題之后,即為過關。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闖關游戲,在最短的時間內,闖關成功小組獲勝。倘若在闖關過程中,小組內有位同學計算錯誤,錯誤一個題,此關卡內就要多算兩道題,即為過關。當一個小組闖關時,其他的小組同學要仔細聆聽這個小組內的計算結果是否正確,在班級中選出一位計時員。游戲結束之后,老師為獲勝的小組頒發小獎品,以趣味性的游戲情境,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同時也增強了課堂上的競爭氛圍,讓小學生在你追我搶的過程中融入到教學過程中來,既增強了學生之間的互動,也能夠在輕松、有趣、合作、競爭的氛圍內增進師生感情、生生感情,讓課堂更有溫度,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五、創設多媒體情境——體驗數學的直觀性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教育改革提供了活力,也是傳統教學中的靜態書本呈現了動態性的變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老師應該借助于多媒體創設信息化的教學情境,利用動態性的視頻、圖片等將數學知識直觀的演繹,運用智慧的教學平臺輔助教學,對學生的思維導向進行清晰的梳理,促進學生在多媒體情境中實現多種感官參與和體驗。比如在“角的度量”教學過程中,老師就可以利用幾何畫板展示精確的度數;在學習“平移與旋轉”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多媒體模擬圖形的運動與變化,讓學生感受平移的距離和旋轉的運動軌跡。在直觀化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們獲得直觀的體驗,從而豐富感性認知,實現數學能力的培養。
六、結束語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入體驗式教學,基于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創設有效的學習情境,能夠最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更能夠降低數學知識學習的難度,有利于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從而促使教學效率提升。
參考文獻:
[1]趙紅艷.生活情境創設下小學數學體驗式學習策略分析——以蘇教二年級下冊《時、分、秒》為例[J].小學生(下旬刊),2021(9):49.
[2]李宇君.創設“真”情境,提升學習體驗——小學數學教學情境創設的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5(32):182-183.
[3]高敏.小學數學體驗互動教學的應用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41):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