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馮麗軒
【摘要】本文以中原工學院為例,合理定位教學目標、引入優質線上教學資源、線下教學內容模塊化和專題化、多樣化教學方法、科學設置評價機制等進行禮儀類通識課混合式教學改革,實踐證明,可以有效提升禮儀類通識課程建設,激發學生對通識課的興趣及參與度,最終提升學習效果和學生的禮儀素養。
【關鍵詞】禮儀類通識課程 ?混合式教學 ?改革 ?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0-0172-03
一、緒論
(一)現代禮儀與修養通識課程概述
禮儀類通識課程面向全校學生,以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所需要具備的人際交往中禮貌修養基本準則和現代禮儀行為規范為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際溝通及社會交往價值觀,提升學生在不同場景中個人和集體的形象設計、人際交往、有效溝通等方面的禮儀綜合運用能力,養成自覺知禮行禮的良好習慣,在不同場景中具備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夠綜合創新靈活運用人際交禮儀規范。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個別訪談、文獻查閱的方式。調查問卷工具采用問卷星,調查范圍為中原工學院在校學生。大學生禮儀基本情況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58份,大學生禮儀類通識課程教學改革實踐評價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26份,問卷調查的數據具有真實性、可靠性。
(三)研究意義
高校禮儀通識教育是實現“三全育人”德育素養教育核心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禮儀通識教育與“三全育人”的德育素養教育核心理念是相一致的。
開設現代禮儀與修養通識課程是大學生禮儀學習的現實需求。在對中原工學院大學生禮儀基本情況調查問卷的158份有效調查問卷中分析顯示,有47.47%的學生表示對禮儀的知識不確定掌握或不了解;47.46%的學生經常遇到因禮儀問題造成的尷尬、誤會或沖突,有52.53%的學生學習禮儀課程是為了學習基本的禮儀知識或者為將來的職業做準備,高達97.47%的學生認為在大學開設禮儀課程非常有必要。
二、禮儀類通識課教學現狀
(一)課程開設隨意性強,內容缺乏系統性
目前開展的禮儀類通識課程內容大多根據授課教師擅長和喜好設置,缺乏系統性。絕大部分禮儀類通識課偏重于講授現代禮儀知識和規范,并沒有深入研究和挖掘禮儀之“根”,忽略了國學和中西方傳統文化對當代大學生道德修養與品格錘煉的重要意義,忽略了個體差異和養成教育。
(二)考核體系單一,教學實施缺乏設計
教學方法墨守成規,重“知”輕“行”,禮儀類教育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目前的課程大多以理論授課進行,部分以“理論+實踐”相結合的模式進行,缺少根據不同禮儀模塊內容實施多元化、個性化的教學體驗。線上教學,學生主要依靠線上自主學習知識,對于存在的知識疑惑僅依靠線上的答疑是不夠的,缺乏有效的模擬實踐。此外,教學設計受到局限,考核仍以平時考核、期末小論文或試卷考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三)專業化師資隊伍匱乏
多數高校未開設禮儀專業,缺乏專業性較強的專職禮儀教師,在專業知識掌握上深度不夠、師資數量少、缺乏專業資格認證的情況。
三、禮儀類通識課教學改革內容
(一)合理定位教學目標,加大思政育人力度
根據禮儀類課程要求,結合課程思政、三全育人思想,將禮儀類通識課程教學目標定位為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了解人際交往中禮貌修養的基本準則和現代社交禮儀規范,掌握在不同場景中人際交往和溝通等方面的一般禮儀要求,糾正違背禮儀規范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
加大思政育人力度,將思政教學元素融入禮儀類通識課的教育實踐活動。挖掘禮儀類通識課程的思政資源,在教學體系設計中應深刻地思考“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在教學中以實際行動切實地回應“在哪用力,對誰用情,如何用心”的問題,將“育人”目標貫徹到教學的全過程,做到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課內課外相結合
線上教學是以互聯網技術為載體的新型教學方式,通過在線網絡平臺,進行遠程授課,不受時空限制,學生可以自主進行線上學習,節約師資成本。但線上教學過分依賴移動終端及網絡通信,學生參與度不足,教師信息化教學素養欠缺。
混合式教學就是將線上教學與傳統線下課堂教學相結合的一種教學方式,混合式教學可以充分利用線上精品慕課資源,同時通過線下教學深度學習,充分答疑和互動,最終實現拓展教學的廣度和深度,提升學習效果。
禮儀類通識課程具有豐富的精品慕課資源,是一門實踐應用性很強的課程,需要線下進行有效的課堂指導、答疑和互動教學等,因此禮儀類通識課程可以充分利用混合式教學,拓展課堂的有限時空以及教學的廣度和深度,有效改善教學效果。
(三)引入優質線上教學資源,線下教學內容模塊化、專題化
1.引入優質線上教學資源
利用線上教學平臺,深挖禮儀類通識課程精品慕課資源,結合線下教學內容進行整合,使得線上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合理,充分與線下教學內容深度融合。
2.線下教學內容模塊化、專題化
線下課程內容以中華傳統禮儀與現代文明禮儀的多元實踐情境為基礎,教學內容上可分為三大核心模塊:禮儀文化模塊、禮儀形象模塊、禮儀溝通模塊,具體包括個人形象塑造、人際交往、校園禮儀與修養、求職應聘禮儀等七個專題。課程內容尤其重視落實課程思政建設要求,引導學生樹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價值觀,將傳播中華禮儀文化,實踐中華禮儀文明落實在日常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
(四)多樣化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
結合教學目標、內容以及與線上教學資源,禮儀類通識課程線下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情景互動和實訓討論等教學方法。實施過程集中體現“以學生為中心”,充分利用學習通、微信群等信息化教學組織方式,實施小組合作、問題導向等教學方法,開展研討性、互動式學習,采用“校園禮儀風采之星評選”等實踐性、設計性強的結課方式,并將比賽與授課有機結合,貫穿學習的始終和生活的日常,真正讓學生做到“學中做,做中學”。
(五)科學設置評價機制,公平合理
課程考核方式采用過程性考核加期末考核的形式。過程性考核內容包括平時作業(包括社會調研、禮儀視頻錄制等)、階段測驗、小組展示、課堂考勤、課堂討論和提問、教學視頻任務,期末考核角色情景實踐拍攝視頻形式匯報。
四、教學改革實踐評價
通過問卷星發放大學生禮儀類通識課程教學改革實踐評價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26份,調查結果真實、可靠,以實證的形式驗證教學實踐效果更具有真實性和說服力。
(一)混合式教學模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并能實現師生互動
94.46%的學生認為認為混合式教學更加側重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更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84.95%的學生認為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提出問題并與教師共同探討;91.59%的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97.34%的學生認為疑難問題能得到教師及時的反饋;89.82%的學生認為除了在課堂,課余時間也能得到教師很好的輔導。
(二)有效實現教學目標
根據調查問卷結果:91.6%的學生表示非常了解或者了解課程目標;通過學習課程,95.5%學生了解了人際交往中禮貌修養的基本準則和現代社交禮儀規范,92.4%的學生掌握在不同場景中人際交往和溝通等方面的一般禮儀要求;82.2%的學生糾正了違背禮儀規范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95.58%的學生增長了禮儀知識,提高了知識水平,82.74%的學生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禮儀修養,68.58%的學生學到實用知識,工作面試時運用自如。
(三)教學內容設置合理,專題教學有利于深入學習
93.81%的學生認為本課程理論部分的教學內容設置非常合理,96.02%的學生認為目前禮儀課程的教學內容是與將來職業緊密相關的禮儀、基本的日常生活禮儀、自己專業所需求的禮儀,92.03%的學生認為禮儀課程教學中模塊教學更有利于深入學習。
(四)教學方式多樣,得到學生認可
通過調研,教師在課堂中使用了講授、案例教學、情景互動、角色扮演等多種教學方法,課程以圖像、視頻等多媒體課件呈現,91.6%的學生認為教學方法能很大地激發學習興趣,94.69%的學生認為教學中教師能很好地將理論知識和實踐聯系起來,96.9%的學生認為教師定期總結教學內容能使復雜的問題變為學生可理解的。
(五)考核方式合理得到學生認可
98.67%的學生認為禮儀課程考核符合課程要求,考核方式合理得到學生認可。
(六)教學成效顯著,得到學生認可
通過禮儀課程的學習,95.13%的學生認為自己的禮儀知識水平比以前大大提高了;92.92%的學生認為促進了學習的興趣;97.79%的學生認為促進了生活態度、舉止行為和談吐的積極改變;98.23%的學生認為上禮儀課是值得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綜上所述,在國家越來越重視通識課教育的背景下,利用有效的優質線上慕課資源,禮儀類通識采用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根據教學目標進行創新性的教學設計和面向過程的課程考核設計,可以有效提升禮儀類通識課程建設,激發學生對通識課的興趣及參與度,并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提升學習效果和學生的禮儀素養。
參考文獻:
[1]王蓉,徐美玲.論課程思政視角下的專業課教學模式改革——以《現代禮儀》課程為例[J].湖北農機化,2020(5):137-138.
[2]龔向陽.高校音樂實踐類通識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實踐——以基于慕課的流行歌曲演唱課程為例[J].藝術教育,2021(7):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