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清




【摘要】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發展數學抽象、直觀想象素養;用數學的思維分析世界,發展邏輯推理、數學運算;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發展數學建模、數據分析素養,這些是數學科獨特的、不可替代的核心素養。基于核心素養的背景下,如何在數學的教學中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呢?這是我們每一個數學教師都應該思考的問題。小學階段是學生個性的形成與發展的關鍵時期,但傳統教學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感不足,常是教師強勢灌輸知識而學生成為了被動接受知識的主體,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起到阻礙作用。基于此,本文針對核心素養背景下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有效策略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數據分析? 課程設置? 分層教學? 多元評價? 個性化發展
【課題項目】福州市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專項課題(課題批準號:FZ2020ZX038)成果。
【中圖分類號】G623.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6-0193-02
一、全程數據跟蹤與分析,確保個性化持續性
傳統的教學往往是一刀切的,即使有做些分析,也常是憑借教師個人的經驗,有以偏概全、靜態應然的特點,缺個體差異。如果能借助一些科學手段針對不同類型學生進行調查,結合量化數據質性診斷與分析的結果來指導教學,精準確定重難點順學而教,不僅能體現學生個性化教學,還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課前:借助微信、平臺、學習單等分析,獲取質性與量化數據。例如教學人教版四上《公頃與平方千米》,通過課前推送視頻精練,先觀看視頻,再完成精練題,自動呈現統計分析。如:3公頃=30000平方米,正確率100%,課堂教學不講或者一點而過。3平方千米=300公頃=3000000平方米,正確率是36%,這是課堂教學的重難點。與傳統的經驗分析相比,這樣獲取的數據更為科學。
課中:除了按照預設的教學思路進行教學,還可以在課堂加入一些快速統計工具,如平板截圖上傳、答題器等。例如: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書本P100《數學思考》,練習環節設置挑戰題:如果有10位同學圍成一圈,每位同學都和自己不相鄰的其他7位同學握手一次,一共握多少次手?(獨立思考,再借助答題器選擇:A.1+2+3…+9=45(次),B.7×10÷2=35(次),C.7×10=70(次)。如果發現錯誤率很高,可以觀看微課視頻后,再次選擇。這樣借助課堂數據二次分析對比,則可直觀看出課堂教學效果。
課后:除了布置常規性作業外,可以結合實際給不同層次的學生推送不同的學習內容;可以問卷星回溯性調查,再推送在線學習平臺;也可以將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以微課等方式有針對性推送給學生;還可以安排在線答疑或者結合教材做一些拓展。如,教學數學廣角《鴿巢問題》布置拓展題:從一副撲克牌(52張,沒有大小王)中要抽出幾張牌來,才能保證有一張是紅桃?54張呢?可以推送如右圖自制二維碼觀看微視頻對一對答案。彌補執教時間的不足,擺脫時空的限制,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觀看的次數。
總之,這樣課前、課中、課后全程的跟蹤與數據分析,讓個性化教學落到實處,真正讓“優生吃得飽、中生吃得好,差生吃得了”得到體現。讓教學全程更有針對性,更為有效,讓個性化教學更有持續性。
二、校本課程設置與整合,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課程也是學校改革的核心,課程不變,學校也就不可能發生根本性變化,學生個性化發展就容易成為一句口號。基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和個性化發展的需要,可對現有的數學課程進行重組與整合,做好學科課程的縱向銜接與橫向配合。
我校1+x的課程設置給數學教學提供了分層教學的可能,促進了學生個性化的發展。我校每個學期會有一定的單位時間進行課程設置和重組。如,每周三下午,根據教師建議、學生自主、家長監管三管齊下,幫助學生選擇合適的課程。根據學生整體學習情況,結合平時成績、經驗觀察、平臺測試、自主選擇等方法,將學生的學習能力分為A基礎型、B成長型、C優秀型三類。A基礎較為薄弱;B基礎不錯,可能習慣態度等問題造成學習效果不好;C綜合能力強。課程設置三類供選擇,A類:基礎課+潛能課;B類:基礎課+延伸課;C類:延伸課+智能課。真正達到“因材施教”,在深入研究學生的基礎上,針對學生的不同實際實施個性化的教育,課程體現最大限度的選擇性。
課程設置與整合,需要學校管理者站在一定高度上進行調配。而輔助性課程是教師結合班級實際展開,即使沒有學校管理者進行調配,也是可以實施的。這樣的校本課程的重組與整合,能真正讓不同的學生獲得不同的發展,從而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展。
三、課堂教學分層與互動,實現學生個性化互補
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課堂應該是生本的、開放的課堂。個性化發展在教學上的體現就是因材施教, 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設計層次性問題,不僅讓學生有效學習,且能在不斷思考與互動中獲得不同發展。
首先,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一些難易程度不等的題目,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例如,以教學人教版五上《梯形的面積》的教學為例,在練習環節設計三組題。A組:已知梯形的上底7厘米,下底5厘米,高4厘米,它的面積是多少?B組:請選擇合適的條件,求梯形的面積,如圖2。C組:黃伯伯用長22厘米的籬笆沿著圍墻圍一個直角梯形菜地,求菜地的面積是多少厘米?如圖3。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程度選擇完成哪組題目,也可以逐題挑戰,關注到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性。其次,還可以在課堂上提供一些開放性答案不唯一的題目,展示學生個性化發展的特性,一般可設置常規性題型和個性化題型相結合的方式。如,教學人教版教材六年級上冊工程問題時,某水池有一進水管,單獨放水需12小時把空水池放滿,有一出水管,單獨放水需20小時放完一池水。問同時打開進水管和出水管,幾小時可以把水放滿?常規性題型:列式并解答;個性化題型:寫出生活中類似的情景。常規題保證所有同學都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個性化題型則給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思維提升的空間。最后,教師要注重問題設置的難度,避免安排難度系數過高的問題。如果問題難度過高,容易打擊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會降低參與熱情。而課堂分層教學,是為了更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既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又尊重學生的差異性,既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又能促進學生最大限度的發展。特別在課堂生生、師生交流互動后,讓所有學生都能有所收獲,形成個性化互補。
四、學科多元監測與評價,驅動學生個性張揚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檢驗和評價教育質量的重要依據。建立基于核心素養的學業質量標準,明確不同年級學習內容應該達到的要求,把學習內容要求和質量要求結合起來。個性化教育就是要借助“核心素養”的視角,通過多元監測與評價,鼓舞、激發學生張揚個性。
在數學教學質量中,努力在教育價值取向和學生核心素養培養鏈條上銜接一致,考試命題兼顧題目的基礎性、開放性、時代性,突出在綜合情境中運用各學科的知識、能力解決實際問題。如,考核學生分數與比的知識點,可設置綜合題型:下面陰影部分占整個長方形的(? )分之(? )。
數學模型構造過程的本質是數學思維的活動,而學習力的評價可以根據學生思維的縝密性,給予不同的分值。如,教學圓的面積,解決問題:一家匹薩餅店提供厚度相同、直徑不同的兩款匹薩,直徑30厘米的匹薩要30元錢,而直徑40厘米的匹薩40元錢。問:買哪種匹薩更劃算?說明理由。答案與評分標準:滿分——根據匹薩面積增幅大于錢的增幅,推斷出買大的匹薩比較劃算。理由:匹薩的直徑與價錢相等,但是匹薩的面積是直徑的平方除以4,肯定大于10,因此匹薩增幅大于價錢的增幅,所以買大的比較劃算。部分得分——通過面積公式計算出每花一元錢能買到多少面積的匹薩。(1/4×π×40×40)/40=31.4>(1/4×π×30×30)/30=23.6,因此買大的劃算。但這種方法并不適合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因此酌情減分(建議只給3~5分)。不得分——其他任何答案及沒有給出答案。
綜上所述,基于核心素養背景下學生個性化發展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化的、極其復雜的教育進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改變觀念,學會接受并借助一些先進的信息化科學工具來獲取數據、分析數據,確保個性化持續性;借助學校實際創造的校本課程設置與整合,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利用課堂教學分層與互動,實現學生個性化互補;在學科多元監測與評價中,驅動學生個性化張揚。把核心素養與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融為一體,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努力構建一切可利用的力量來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參考文獻:
[1]朱琳.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課程整合的策略研究[D].西南大學, 2017.
[2]王卓.基于核心素養背景下“因材施教”的現代教育路徑探尋[J].教育導刊,2018(2):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