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芳
【摘要】群文閱讀教學的目的,不應當只是停留在讀書興趣的引發和讀書量的提高上,而更需要重視學生在讀書過程中思想品格的養成。在課堂教學時,老師還可以傳授學習策略方法,訓練思想的敏捷性;提供思考支架,鍛煉思考邏輯性;指導對比剖析,提高思考深刻性;引導追問反省,啟迪思考批判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 群文閱讀? 思維品質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3-0131-02
1.序言
隨著國家統一編寫的校本課程逐步在我國實施,群文讀書教育教學理念也已展開逐步深化民心。老師更加偏向于把課文閱讀教育當“引子”教,在課堂教學中建構群文,于課中看書和課外閱讀中間結構起一個聯系的“大橋”,并構成了大型立體車庫的讀寫系統。群文讀書使學生擴大了讀書面,提高了讀書量,也引發了讀書興趣。但群文閱讀教學的目的又是不是僅僅如此呢?筆者以為,群文閱讀教學既不可只是停滯在“量”的提高上,也不可只停滯在興趣的激發上,還需要重視在讀書過程中學生思想品格的提高。那么,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怎樣做好對思維過程與思考方式的指導,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品格呢?
2.教授策略方法,培養思維敏捷性
思想的敏捷程度是指思想活動的快慢,體現了智力的敏捷程度。思想敏捷程度高的能夠很快發現問題的關鍵、分清主次,有效解決。在讀書中往往體現為能迅速翻閱,把握重點,獲得信息,有效整理,迅速掌握。他們因為年紀較小,思想敏捷性一般不高。群文是由多篇文章所構成的文群,相比于單文而言,閱讀容量大大增加。要在單位時限內通過查閱大量文獻,獲得所需要的信息,并加以合理的思維加工,就更要求學生有較高的思維敏捷程度。因此老師們在群文閱讀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思維靈活程度。首先,要提高學生閱讀速率,使學生學會在單元時限內讀更多的文字。如教導學生進行跳讀、掃讀、尋閱、觀察、帶問題讀書等提高學生閱讀速率的方法,并在課堂上加強訓練,逐漸形成技能。其次,教師要掌握朗讀策略與誦讀技巧[1]。比如,在以“童話中的反復”為主題的群文閱讀中,教師以“結構上有什么相似”之處作為教學的主要問題,從而串起《總也倒不了的老屋》《小壁虎借尾巴》《不會寫字的獅子》這三種帶重復結構的童話故事的朗讀。在課堂教學時,就以《總也倒不了的老屋》為例,指導學生教學預測對策。讀后老師再指導學生慢慢地整理文中的重復劇情,并繪制出劇情結構圖,這就是將讀書教學內容圖畫化策略的演示。然后讓每個學生用類似的策略,自主讀《小壁虎借尾巴》《不會寫字的獅子》,去找到這些故事講述具體內容的共同點,并體會故事講述劇情的反復構成。因為在學習一篇課文中學生已經熟悉了相應的閱讀策略,在閱讀其他兩篇文章時,學習者的思路敏捷性大大提高,從而可以迅速形成策略遷移,實現閱讀目標。這種讀書過程,是指老師讓學生有策略、有思想、有速度地讀書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在讀書過程中,逐步提高思想敏捷性的過程。
3.提供思想支撐,鍛煉思想邏輯性
思想的邏輯性是指思想活動必須按照邏輯的方式和規則,并遵循邏輯的程序進行。思想邏輯性強的人,通常辦事有條不紊。中小學生的思想邏輯性薄弱,在讀書過程中,問題往往體現為學生無法有理有據、有條理地闡述自己的看法,或表達自己的新發現。而在群文讀書中,則因為讀書篇目眾多,思想很容易出現碎片化,學生更無法有邏輯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此時,老師還可適當提供思想支架,如提供思維導圖、表格等,以給學生提供思考途徑,在學生試圖表述時,老師還可給出語言范式,如“首先—其次—再次”或“先—然后—接著”等,協助學生有條理、連貫地表達,以鍛煉學生思考的邏輯性。如在講授《慢性子裁縫和急脾氣客人》《好脾氣女孩和壞脾氣女孩》《你大我小》這組以“相反”為題材的群文時,為使學習者更快地了解敘事的基本脈絡,并能有條理地復述整個敘事,老師們提供了圖表,讓學習者把敘事中角色的想法填到了圖表中,并嘗試通過圖表說明敘事。表格的出現,正是由于老師所提供給學生的思想支撐,而學生通過這種支撐方式,也就可以迅速了解故事脈絡,從而形成條理分明的思維過程[2]。
4.積極引導比較分析,提高思想深刻性
思想的深刻性,是指思想活動能夠深入到對事物內部有較深入的認識能力。具備深入思考品質的人,在問題之前往往能保持清醒的大腦、獨特的思維,并且能夠發現通常人所看不到的事情內部深層的內容以及常人所忽視的內容等。在閱讀中,能力往往體現為能理解文章背后的深層內涵,掌握說話人言外之意,完整而深入地認識作者的行文思想意圖,準確歸納本文的宗旨等。他們由于受到年齡所限制,所以在讀書時,思想往往停留在淺層次,浮于表層。要把思想帶入生活深處,最佳方式就是進行對比研究。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可指導學生通過對比分析,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對信息進行深刻全面地研究,從而提高學生思想的深刻性。單篇文章閱讀中的對比,通常是縱向的。在群篇閱讀時,由于同一文章可以是多篇構成,因此老師還可指導學生對多篇文章進行橫向的對比,這樣縱橫交織,可以有效提高學生思考的深刻性。在課堂中,老師可以指導學生對文章語言表達、內容主題、人物形象、文章構成等方面展開廣泛研究,并通過以橫向、縱向、片段、章節等不同方法的對比,引領學生在群文間自由縱橫,使思想在不同文章中相互碰撞,從對比、反思、分析過程中找到群文的“同”中之“異”,并體會同一主題中不同作家的不同欣賞角度、不同話語風格、對同一事件中不同作家的不同看法、對同一作家筆下同一角色的不同特征等,以推動學生思想更深刻性的發展。
因此,老師在講授《別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曉出凈慈寺送山林方》這三首以“告別”為題材的古詩詞時,引領學員深刻探索“同樣”送別中的“不同樣”:《別董大》是在“萬里黃云白日曛,邶風吹雁雪不斷”這一荒寒壯闊之景描繪后抒發樂觀勉勵之情;《送元二使安西》在描繪“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寧靜之景后抒發詩人挽留與依依無奈;而《曉出凈慈寺送山林方》除問題外,通篇無“送別”之詞,而在對西湖風光的極致描繪中,則表現詞人對朋友們的誠摯祝愿。可謂,同樣告別,多樣離景,幾多離情。正是這種詩詞互鑒、詩心互照,使學習者的理解更為深刻;這樣的反思、比較,又有效提高了人們思想的深刻性。7F9E0F00-D760-4A55-89FB-5238CE45D452
又例如,教師在教學《觀潮》時,按照時間順序向學生介紹風景的變化,此時可以將《海上日出》《鳥的天堂》引入課堂之中。在講解過程中,教師為學生設計一個支架“來臨前—來臨時—來臨后”。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按照該支架閱讀三篇文章,并總結其主要內容,此時學生的閱讀思維是清晰的、有條理的、有邏輯的。最后,教師在教學中,突出思維的邏輯性,讓學生能夠明確地感受到“支架”在群文閱讀中的作用,并使學生能夠積極地運用“支架”開展群文閱讀,解決思維邏輯混亂的問題。
5.引導質疑反思,啟迪思考批判性
思想的批判,是指獨立地發覺提問與批評的能力。在中國語文教學中,主要是指中小學生對文章內容、話語形態、思想觀點和對別人的觀點等,進行評論、懷疑與反省。但中小學生的思想往往缺少了批判。因為年紀越小,現象就越突出。所以在讀書中,要使中小學生不滿意于“我讀懂了多少”“我明白了多少”,引導中小學生去懷疑“是沒有一樣”,去思考“還是一個不一樣觀念”,從而使中小學生在這過程中學會理性思維、自主判斷,以激發思想的批判。在群文讀書時,由于文章的廣泛性、讀書過程的完整性、比較性,中小學生勢必會對文章的信息、觀念、方法等進行自我的評判,并做出自我的獨立思考。同樣,因為群文讀書離不開中小學生的團體建構過程,所以中小學生肯定也會對他人的態度、看法提出疑問,并發表自我的見解。這也是群文閱讀對中小學生最大的幫助——學會懷疑和反省,用批評的目光審視社會問題[3]。所以,老師既要引導學生學會對各種觀念加以識別,對各種人物形象加以品析,對各種情感表達方式加以鑒別,也要教會學生聆聽別人,獨立思考,從而啟發思想的批評性。
以《陶罐和鐵罐》的教材為例,教材以“對話描寫體現人物特色”為中心點,會在課堂中引入《特別的鄰居》《西游記》等文章進行對比分析。此時老師便可給每個學生作一次表率,并指出自身的問題,進而誘導每個學生提出問題,并讓其他學生回應“質疑”,從而使學生的思維不斷地運轉,也能夠讓學生的思維產生多角度的發展。緊接著,教師再讓學生思考“老師覺得體現人物特色的對話只有一種,你們覺得呢?”學生可以立刻發散自己的思維,并用課堂的群文閱讀內容作為例子,反駁教師的問題。當學生能夠質疑與反駁時,便會在思維中埋下批判的種子。
6.結束語
總之,群文閱讀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思想品格發展一定會產生積極影響,但教師要更深刻地意識到,群文讀書一定不僅僅是因為增加了讀書數量而閱讀,而是越來越強調了文章的品質和多本讀書給學習者所提供的思想品格與讀書能力的變化。因此,當教師在采取群文式閱讀的課堂手段時,要關注閱讀文本的質量,為學生帶來高質量的學習內容,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參考文獻:
[1]曹光信.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思維品質的培養[J].清風,2021(12):90.
[2]李虹霞,何平.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思維品質培養策略[J].考試周刊,2021(25):35-36.
[3]顧曉燕.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思維品質培養策略[A].廣東省教師繼續教育學會.廣東省教師繼續教育學會第三屆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21:3.7F9E0F00-D760-4A55-89FB-5238CE45D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