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亮
【摘要】學困生主要是指對學習存在厭學情緒或學習困難的學生,這類學生是教學課堂組成,完成學困生轉化是教師教育職責。小學生認知水平本就處于發展中階段,再加之農村寄宿制學校教學條件不及城市,學校沒有對學困生引起足夠重視,導致學困生一直存在于課堂中。本文便以此展開研究,探討農村小學學困生的主要表現、成因,提出有效教育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農村小學? 學困生? 成因
【中圖分類號】G625.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2-0009-02
小學生存在個性化差異,不同學生的學習進度、知識掌握情況各不相同,這便衍生出一批學困生,學困生是教師必須面對的教學群體。這類學生身體素質、智力與常人無異,通常表現為學習態度不端、存在懶惰心理或學習能力較弱等。造成普通學困生產生的原因較多,而造成寄宿制小學學困生產生的原因更多,既與學生自身有關,有時也與家庭、教師等也有一定關系。
1.農村小學學困生的主要表現
1.1學習態度不端。大部分寄宿制小學學困生均存在學習態度不端的情況。學困生雖然智力和普通學生無異,但卻缺乏足夠學習動力及動機,在平時生活中充滿活力,一旦進入課堂便顯得無精打采。學困生對學習興趣不高,在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時更喜歡依賴別人,缺乏自主學習及思考能力,這對于小學生發展而言是不利的[1]。小學生各種能力素養正處于發展重要階段,在小學課堂中學習到的諸多知識、技能可以為其將來發展奠定扎實基礎,如果長期保持錯誤學習態度會使其習慣性依賴他人,不利于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1.2存在懶惰心理。小學生往往擁有較強的學習潛能沒有得到挖掘,在面對學習時不愿意主動投入進來,認為學習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導致學困生產生懶惰心理的原因之一便是沒有看到自身閃光點,認為即使自己投入較多精力學習也不能取得好成效,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種懶惰心理與行為,特別是在遇到學習瓶頸時會顯得焦慮。其實有許多問題只要在同學或教師指導下便可獲得正確答案,但學困生存在抵抗心理,這種行為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學困生知識系統完善。在任何階段的教學過程中學困生是最容易發展成為后進生的群體,而一部分原因便與學困生學習心理有關,正是由于懶惰心理致使學困生放棄學習希望,遇到難題會選擇逃避。
1.3學習能力較弱。寄宿制小學學困生還普遍表現為學習能力較弱,大部分學困生無法系統攝取、內化課堂知識。往往,在相同教學內容、指導力量及學習時間內,學困生與優等生所掌握的知識內容存在較大區別,學困生掌握到的知識通常比較碎片化,很難增強知識之間的關聯[2]。比如,優等生在學習完某個知識點后可以做到舉一反三,但學困生卻無法做到。隨著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內容量不斷增加,學習要求也隨之提高,在學習更多新知識內容后學困生無法建立知識庫,不能同時儲存大量知識內容,在學習新知識后就會遺忘舊知識,各知識之間相互干擾。當學困生在學習過程中頻繁出現該情況時僅存的學習熱情會被澆滅,并產生一系列學習倦怠、消極現象,不利于提高學習質量。
2.農村小學學困生的主要成因
2.1學生缺乏學習自信。導致農村寄宿制小學出現學困生的主要原因與學生群體有關。從學困生現狀不難發現,部分學困生正是由于缺乏學習自信導致自身不愿意學習或學習質量低下。一些學困生不愿面對自己真實的學習情況,當學習成效不佳時不會分析自身根本原因,而是認為自己不具備學習天賦,尤其是在與優等生對比后會形成一種自卑心理,使其更不愿投入學習。但是,實際上每個學生都有各自不同的優秀面,比如學困生的語文、數學成績雖不好,但卻擁有畫畫、唱歌天賦。學習成績不好并不是因為智商比優等生低,一部分原因是缺乏學習自信導致的。當學習任務與難度不斷增加時學困生沒有突破瓶頸的勇氣,認為自己肯定不能解決問題,隨著學習難點積累越來越多便逐漸喪失學習斗志[3]。
2.2教學方法不適用于學困生。教學方法是推動教學課堂高效進行的關鍵,當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存在問題時便無法提高教學質量,也進而形成一批學困生。從當前我國農村寄宿制小學教學現狀來看,部分教師的教學方法并不適用于學困生,且容易滋生新的學困生。填鴨式、灌輸式等教學方法依然比較常見,學生課堂主體地位未得到凸顯,整個教學過程比較被動。當學生做錯題或沒有取得好成績時會被教師責罵、批評,甚至存在體罰學生的情況,使學生對教師存在嚴重懼怕心理,對于該教師的課堂也無法全身心投入,最終導致學生出現學習態度不端、學習能力差等情況。學困生在教學過程中屬于常見群體,只要教師花費心思精力進行糾正、引導便可以實現學困生轉化。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并沒有對學困生給予足夠重視,相比之下,教師更關注課堂優等生,在這種情況下學困生在課堂中如同空氣一般,師生關系逐漸惡化,學困生也因此產生一系列逆反心理及行為。
2.3受家庭教育影響。小學生從一出生便在接受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會伴隨學生一生,如果家庭教育沒有掌握好分寸會給學生奠定不良基礎。一方面,由于大部分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父母常年在外務工,親子關系逐漸疏遠,長期沒有得到父母直接教育,而是接受隔代教育使學生性格比較孤僻,這也使其在課堂中的表現不積極。從農村寄宿制小學現狀來看,大部分生源均來自農村或經濟水平不高的家庭,這些學生父母常年在外務工,對于孩子的學習較不關心,相比之下更關注孩子物質生活。而學生常年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隔代教育難免對學生價值觀形成一些影響,使學生對學習不抱期望,缺乏正確教育引導。另一方面,一些學生家長文化水平不高,在孩子學習方面不能給予足夠幫助,平日相處時沒有與孩子交流任何與學習相關的話題[4]。有的父母在常年外出務工后價值觀發生變化,認為讀書并不是孩子唯一的出路,只有打工才能養家糊口獲得經濟來源。并將這種思想灌輸給孩子,使孩子對學習漸漸產生消極情緒,最終導致孩子成為學困生。此外,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一周在家的時間較少,每周日下午到校后周五才可回家,這使其與家長之間缺乏交流,致使家庭教育缺失。
3.農村小學學困生的有效教育對策
3.1幫助學困生形成學習自信。只有幫助學困生形成學習自信才能讓學困生正視自身學習實際情況,在循序漸進中完成學困生轉化工作。教師可以展開自我認知教育,這是讓學困生快速了解自我的有效方法,促使學困生在充分認識、了解自己的基礎上不斷完善、提升自己。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長短處,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引導學困生看到自身優點與缺點,并向學困生傳遞人人平等理念,幫助學困生樹立學習目標。學困生一旦形成便需要花費較多精力完成轉化,整個轉化過程會經歷醒悟、反復、穩定等多個階段,幫助學困生形成學習自信則是醒悟的開始,可以為后續轉化過程奠定基礎。因此,在該環節教師應引導學困生發現自我閃光點,并以此為切入點進行鼓勵、輔導,當學困生已經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學習態度、行為存在問題時,教師則需進一步加強引導使其產生優化行為。而在該階段學困生會變得比較敏感,教師的眼神、行為都可能影響到學困生,所以教師必須合理表揚學困生,使其進入穩定階段。
3.2轉變教學理念及方法。教師應關注學困生課堂地位,以公平、平等的態度對待課堂所有學生,并意識到學困生轉化工作必要性,對學困生引起足夠重視。考慮到寄宿制小學學困生學習實際情況,教師切勿對學困生提出較高要求,而是應根據其知識掌握情況、學習能力等制定適合的教學目標。應投入更多耐心、經歷引導學困生,使學困生能感受到教師的關懷與重視,在教學中不斷感化學困生。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分析小學生心理特征,大部分學生都希望能在課堂中獲得教師表揚或給予自我展現平臺。在日常相處時多給予學困生關懷,促使學困生長時間保持愉悅心情。同時,亦要關注學困生良好學習能力培養,使其在課堂中可以掌握更多有效的學習技巧。比如,在正式上課前教師要求學生對內容展開預習,劃出自己不懂的知識點,在課堂中向教師或同學請教。在課堂結束后及時復習本堂課內容,并進行總結與反思,可再次向教師、同學請教問題促使知識內容消化,避免學習難點日積月累。
3.3加強家長溝通互動。為轉變當前農村寄宿制小學學困生家庭教育現狀,教師應肩負起家長溝通職責,可通過電話、微信等途徑與學困生父母及時溝通,傳遞正確實用的教育方法與技巧,從而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共同發揮教育作用,實現學困生轉化。在與父母溝通時教師可向父母反饋學困生在課堂中的表現,也可與學困生監護人交流了解學困生家庭教育實際情況,使監護人及父母均能轉變傳統認知觀念,加強對學困生學習、心靈等多方面關心,在家庭與學校雙方科學引導下改變學困生不良行為習慣。在課堂中教師再采用有效方法進一步引導便可以起到較好的教育作用。
綜上所述,學困生作為教學組成部分應得到足夠重視,從農村寄宿制小學學困生現狀來看,大多數學困生表現為學習態度不端、存在懶惰心理及學習能力較弱。導致學困生產生的原因較多,當學生缺乏學習自信,教學方法不適用或家庭教育不正確時都會導致學生遭受影響,從而逐漸轉變成為學困生。要想實現學困生有效轉化,教師需幫助學困生形成學習自信,及時轉變教學理念及方法,并加強家長溝通互動,全方位增強學困生教育重視。
參考文獻:
[1]向琴.農村小學學困生的成因及教育對策探析[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 2020, No.674(2):170-171.
[2]潘彪.農村小學學困生的成因及轉化策略[J].甘肅教育,2020(18):33-35.
[3]楊海平.農村小學學困生成因分析及對策研究[J]. 甘肅教育,2019(19):154-156.
[4]趙宏.淺談農村小學學困生的成因及轉化策略[J]. 信息周刊, 2019(35):1-1.